APP下载

礼多人不怪

2020-01-20袁凤麟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尼克松风波李家

袁凤麟

最近法院裁定,允许李家姑娘离婚,闹了半年之久的“筷子风波”终于以两个年轻人的分手而收场,令人惋惜。

其实,事情很简单。李家姑娘结婚当天,哥哥送亲,宴席上有人伸筷子,享用了蛋盘里的蛋。当地有个风俗,送亲桌上的蛋是不能动筷子的,一动筷子就意味着让送亲的滚蛋。哥哥深谙此俗,当即起身,离席而去。此后两家唇枪舌剑,大打口水仗,继而李家带回姑娘,到法院起诉,直到法院调解无效,裁定允许离婚方才了结。

在蛋盘子里动筷子的人,想必没有侮辱人的意思,只是不懂当地风俗罢了。女方家人宽容一点,男方家人诚恳一点,本来也可以过去,结果却让两个年轻人分手。始于礼之争,却终于情之失,虽然不至于说是筷子惹的祸,筷子文化倒也值得年轻人好好学习。

有一种人,吃饭时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巡视,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这叫执箸巡城,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有一种人,吃饭时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这叫执箸刨坟——与执箸巡城一样,都令人生厌。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泪箸遗珠,被视为严重失礼。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被视为饥不择食,非常被人看不起。用餐时将一只筷子插在盘子中的菜品里,人称定海神针,被认为是对同桌人员的一

以民间俗语为标题,浅显易懂,要言不烦。

因为礼仪有失而导致刚结婚的年轻人分手,这样的事在生活中的确偶有发生。以此开篇,既说明礼仪的重要性,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对“筷子风波”的分析简明扼要,目的在于引出“筷子文化”。

介绍四种用筷子不当的方法,详细展示筷子文化的内涵。“执箸巡城”“执箸刨坟”“泪箸遗珠”“定海神针”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和趣味性。种羞辱。

再说筷子的摆放和敬人。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筷子的摆放也是颇为讲究的,应当圆头朝里,方头朝外,整齐地摆放在自己的座位前,不能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长短不齐最为忌讳,人们通常管它叫三长两短,而棺材除盖以外的五块木板正好三長两短,这自然是不吉利的事情了。有人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为了方便省事会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也被视为大不敬。因为民间在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筷子插入饭中,无疑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自然不能被接受。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两只筷子,互相配合,尽享美味。用筷子宴请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筷子被赋予一个民族的处事原则,筷子文化的丰厚和总理的智慧,可见一斑。

礼多人不怪。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而礼仪正是筷子文化的核心。让我们从学习筷子文化开始,努力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做新时代有修养的人。

转换叙述角度,从筷子的摆放和敬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行文的深入。

再次转换叙述角度,从国家层面展开,从民间百姓到大国总理,行文再次深入。

回扣标题,点明题旨。

【精彩点击】

文章先讲述因“筷子风波”引起的婚姻悲剧,略作评说,引出筷子文化;然后介绍餐桌上如何使用筷子,重点分析几种不当的用筷方法;再引述周总理用筷子招待尼克松的故事,说明筷子文化的丰厚和深广;最后从礼仪之邦的角度总结学习筷子文化的意义。全文紧扣筷子展开阐释,材料充足,知识丰富,层次清晰,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指导老师:高星云)

猜你喜欢

尼克松风波李家
“称霸”试衣间
25美分欠款
李家正 釉·画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孵蛋风波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改名风波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