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实践与探索

2020-01-20高丽丽韩历丽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疗保健督导北京市

沈 洁 高丽丽 潘 迎 韩历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10002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是母婴保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保障。北京市自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研究指导所后,对医疗保健机构实行计划生育技术全行业管理,至今已有30余年。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属地化管理,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日常管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统一计划生育医疗文书,每3年对机构和人员执业资质考核,明确依法管理的计划生育技术项目,运用培训、审批、督导、考核等手段对机构及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重视服务质量,从而保证了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时人员机构有条件、房屋设备有标准、技术操作有常规、质量评价有指标,使此项技术服务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1 强化依法管理

1.1 建章立制,与时俱进

1992年制定“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颁布,编写了“计划生育技术指南”,涵盖技术服务及各项管理要求。

2002年,为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技术工作质量,规范计划生育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保障育龄公民的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办法》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制定了“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标准”(简称准入标准),并修订了“计划生育技术工作规范”,随后按照管理办法及准入标准要求,对全市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重新进行机构及人员的准入审批。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护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加、社会环境以及人群特点的变化,2008年修订“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重新编写“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对管理办法、高危手术管理等内容作了修改,新增了计划生育领域应用麻醉阵痛技术实施负压吸宫术服务常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技术规范,增设了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节育手术相关数据保密制度等内容,使涵盖的节育手术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科学、管理更加规范。2018年依据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7修订版)(计划生育分册)》再修订北京市规范[1-2]。新规范体现计划生育从单纯人口控制到强调生殖健康全程服务的转变,更加注重技术服务管理,更加强调技术的安全。在未来的实践中,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管理规范将更趋完善。

1.2 依法审批

北京市下辖16个区,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负责辖区内的机构审批和人员审批。每3年进行延续与复核。目前,北京市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避孕节育咨询,医疗保健机构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及高危病人分级转会诊的服务网络。

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设有妇产科诊疗科目;符合《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中房屋、装备及人员的要求。对于第一次申请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除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外,还需接受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岗前培训,熟练掌握有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法律、法规知识;计划生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计划生育手术的基本操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等,并经理论与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取证。对于已经取证的人员要接受每3年18个学时的继续教育。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计划生育技术规范、及职业道德。

2 加强质量管理

2.1 建立健全三级保健服务管理网络

截至2017年,北京市共有提供计划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机构409家;取得计划生育服务资质的人员3000余人。各级机构及其人员严格遵照“基本标准”要求提供相应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开展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提供避孕咨询服务为主。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其中户籍人口1359.2万,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231.0万[3]。为了保障避孕节育手术安全,多年来北京市致力于不断完善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体系,建立了分级服务与转诊网络,保证了妇幼卫生人员培训、适宜技术推广、服务技能增强和服务质量提高[4]。

2.2 组建专家指导组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组成北京市妇幼保健专家委员会,其中包括计划生育专业委员20余人,专家不仅包括妇产科领域专家,还包括院感控制专家、麻醉科专家、妇幼保健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等,共同为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出谋划策,并承担相应的培训、督导、技术推广等任务。同时全市16个区也成立相应的计划生育技术专家指导组,吸纳辖区二三级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开展工作。

2.3 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每年对全市新上岗人员进行市、区两级岗前培训。市级重点培训依法规范服务、避孕节育、操作规范、院感控制、并发症防治等内容,共约18学时;区级重点围绕基本操作技能、区级管理要求以及辖区内常见技术问题开展培训。岗前培训是专项培训,根据参训人员所在机构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分级进行,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容包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手术操作规范及并发症防治要点、院感控制、各种避孕方法的使用及咨询要点等[5],二三级机构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应技术服务内容。通过岗前培训,着重树立依法服务、规范服务意识,明确全市管理要求,为今后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打下基础。资格考核由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考核内容包括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相应资质。

通过举办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继续教育分为市区两个层级,每个层级依据发现的问题自主举办,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培训对象覆盖面广,侧重解决临床和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2.4 定期检查督导

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领导下,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年按照北京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逐级督导。针对每年存在的不同问题,确定当年重点督导主题,督导内容涵盖了机构、人员是否依法提供服务、是否注重能力建设、是否规范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是否注重服务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否规范进行信息采集与上报等。2008年后,结合规范,重点开展对安全实施麻醉镇痛技术实施负压吸宫术的督导;近几年针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问题重点进行现场指导。区级督导覆盖辖区内所有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市级督导随机抽取全市16区机构进行。

2014年开始加强了与卫生监督的协同。结合《计划生育监督工作规范(试行)》和“北京市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双方联合建立沟通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举办培训、开展联合督导,对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指导和监管。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依法服务意识的提升和临床行为的规范。

2.5 开展手术并发症评审

通过节育手术并发症评审汲取经验教训是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降低发生率,提高质量,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北京市制定了“节育手术并发症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实施院、区、市三级并发症评审,并将结果进行反馈。院内及辖区对所有并发症进行评审。市级评审围绕重点病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本着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分别从个人家庭、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相关部门三个层次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利用、管理四个方面,深入客观的评审剖析个案的发生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评审有助于发现临床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促进技术服务与技术管理的持续改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 做好数据信息分析利用

制定统一计划生育医疗文书,包括:各类手术记录、知情同意书、工作登记等,依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在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中,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采集模块,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将避孕节育等信息采集录入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中,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求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量和质量的统计报告制度,个案由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录入,要求在1周之内完成。严格要求落实对信息管理的各项规定,机构、区、市逐级对原始记录进行质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从而保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量与质量年报表”的上报质量。

3.1 定期总结、分析、反馈信息

市区两级认真收集、分析年报数据,每年将汇总结果报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并逐级进行反馈。反馈主要包括数据上报质量和服务数量与质量两部分,并从中发现节育手术服务特点、变化趋势,指导临床服务及工作管理。

3.2 做好信息利用

通过报表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管理重点,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年将相关信息形成汇编,供内部参考学习。通过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完善。通过并发症评审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不断强化保密制度的落实,严格信息利用的管理。

4 问题与挑战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质量管理,保障人群生殖健康。技术服务质量是核心,通过强化管理、落实规范、夯实基础、巩固技能、建设队伍,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殖健康[6]。

二是探索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加强执法监督。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强化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执法守法和依法依规服务的意识,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积极探索与卫生监督共同加大对违法超范围服务、过度医疗、违规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共同创造安全的服务环境。

三是提高信息管理利用能力,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如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重复流产、避孕方法坚持和正确使用等,做好技术支撑与决策,优化生殖保健服务内涵,倡导流产后关爱服务,侧重落实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为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指导,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和社会关注[7]。

猜你喜欢

医疗保健督导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谷歌探寻将人工智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