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主线
2020-01-19张占斌黄锟
张占斌 黄锟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对于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实现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深刻变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观念、制度、体制、动力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格局、经济体系、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 高质量发展 战略支撑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2.00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对于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实现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深刻变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十四五”时期,要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条主线,推动观念、制度、体制、动力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格局、经济体系、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到2020年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化和普及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发展质量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回顾历史,在认识主要矛盾问题上,我们曾经犯过错误、走过弯路,给党和国家、给人民带来很大伤害。4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大决策,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努力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情做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主动应对“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大局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大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近代170多年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进入到最为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均面临较大压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还有弱项。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胸怀“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指出,“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党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为了摆脱落后和贫困,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这是党的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同志在党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成为新时期党的文献中的高频词。1979年3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国家计委1979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邓小平同志在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后来的“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到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199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3年实现了翻两番,提前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奋斗目标。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20年的长期努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式的现代化”得以实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2021年开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揭示了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新发展阶段的提出,表明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进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征程,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情况,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发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在解决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难题、建机制,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
培育引领发展的强劲动力,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三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增强整体发展的综合效能,构建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一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二要大力推进优势增长极内部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三要推动城乡协調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确保“两个文明”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坚持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构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要从源头抓起,重塑内生动力机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二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三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通过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实现最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二是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三是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四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的平台作用。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共享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让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共享教育改革的红利。二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彻底打破就业、创业市场上的壁垒与身份歧视,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搭好创业平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创造更多参与共享发展的机会。三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相关制度的整合,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五是缩小收入差距,迈向共同富裕。要站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战略高度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格局。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积极提高内需潜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内需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为主体框架的国内循环体系,推动形成国内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扭住国内循环体系的战略基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更加重视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三是畅通国内循环体系的基本环节。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生产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顺畅、消费强劲的生产关系,充分释放产业创造力、分配推动力、流通保障力、消费拉动力,畅通产业链和产业循环、价值链和价值循环、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四是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高地、发展高地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区域、城乡等不同级次产业链融合,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循环体系。五是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形成以国内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以内为主、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链新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积极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产业供应链生产组织网络,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着力提高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在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加强集体攻关,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
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时期,不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多大变化,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加快构建新型国际产业体系、新型国际贸易体系、新型国际货币体系、新型国际标准体系、新型国际治理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合力营造全球化的有利环境。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决反对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引导促进全球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切实维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形成的全环价值链产业链体系。二是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和负面清单制度,吸引先进国际资源来华投资发展。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依托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抗疫互动为契机,以产业链调整为抓手,以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一体化布局。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治理机制改革,推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引领国际规则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转变,拓展国际循环的发展空间,按照互利共赢、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接世界经济循環体系。
促進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二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要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四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五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冲突与协调推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AJL009)
注释
[1]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47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
[3][4]《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439页。
责 编/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