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诞生,我此生无憾”

2020-01-19陈国洲谭启平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西南政法大学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

陈国洲 谭启平 龙宣辰

中国首部民法典出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走进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松柏四季如翠。法学家金平已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

金平曾3次参加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誉为“当代民法史活化石”,以他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5月28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表决,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天,恰是金平98岁的生日。面对大家的祝福,他动情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此生无憾了!”

“第一次参加民法典起草时,我才32岁。”那是1954年,宪法刚出台几个月,金平也刚到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任教,没想到就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知,去北京参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金平记得,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小组的办公地点在中南海,按照“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三大立法原则,起草小组做了大量调研,并形成意见稿,但不久后因故中断。

1962年,中国经济开始复苏,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被提上议程,金平再次受邀北上,但还未来得及完成调研,便又停了下来。

1979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金平再次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担任所有权分组的负责人。

“到1980年8月,大家草拟出了民法草案‘试拟稿,并向部分经济单位和政法部门征求意见。后来我们又修改了3次,到1982年5月形成了第四稿。”金平回忆道。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民法典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最终中央决定采取“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的办法,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问题,先制定一个民法大纲。这就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但不久之后,第三次民法典的编纂也再次被搁置。

那时,金平已经64岁了。

回望这3次立法活动,金平坦言虽然可惜,留下了遗憾,但并不是没有收获。

那些与法学专家们日夜研究的日子,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有过抚掌大笑的畅快,大家千百遍地征询、研讨,不知疲倦,沉醉其中。

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金平培养了几十名研究生。他的很多学生也参与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这成为金平治学生涯中最为欣慰的事情。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谭启平就是金平培养的学生之一,他是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编纂民法典”也被列入其中。

“在《决定》出来的当天,我就到老校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金老师,当时他激动万分。”谭启平回忆道。

“民法典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金平认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家法治建设不断进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能成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是一生的荣幸。

如今,红色封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摆在谭启平的案头。

谭启平说:“老师嘱咐与国家信任在肩,我哪敢放松,只愿能为推动中国法治前行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西南政法大学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
SiC trench MOSFET with dual shield gate and optimized JFET layer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afe operating area capability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isomers in the atmosphere
Effect of anode area on the sensing mechanism of vertical GaN Schottky barrier diode temperature sensor
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基础与法律完善
——评《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活动掠影
论留置权善意取得之否定
西南政法大学:育时代英才的“法学黄埔”
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误区及解决思路*
篆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