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济南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9王新军
王新军
關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济南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积极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济南而言,在通过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减小与京津两大国际化大都市间的差距,提升济南的竞争力,将济南建设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概况
京津冀地处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包含其中,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规模约1.127亿。在京津冀地区,河北辖区面积占4/5以上,人口占2/3多,北京面积仅为1.64万平方公里,是河北的8.8%,天津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是河北的6.3%,但人口密度,北京是河北的3.28倍,天津是河北的3.27倍(见表)。
(二)经济实力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差距依然存在。近几年,京津周边的经济发展和两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从京津冀地区人均GDP看,北京人均GDP由2008年的64491元增加到2018年的140211元,天津由58656元增加到120711元。河北省人均GDP从2008年的22986元增长到2017年的47772元(见图1),远远落后于北京和天津。
(三)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层面,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优越的资源,这是津冀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在养老保险上,2017年北京居民基本养老保险510元,天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77元,河北省居民的基本养老金只有90元;在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上,2018年北京、天津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各自为每月1000元、860元,而河北城市居民的最低津贴是每月550元,农村居民每月300元,这与北京和天津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在公共卫生层面,每百万人拥有三级甲等医院北京为3.2所,天津为北京的0.91,河北仅为北京的0.28;在高校层面,北京有26所“211高校”,天津有3所“211高校”,河北唯一的“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不在河北境内,而在天津。综合起来看,过多公共资源集中在北京,使北京具有津冀不能比的优势。
(四)居民生活水平
2017年,京津冀区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河北的2.66倍、天津为河北的1.7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北京为河北的2.44倍、天津为河北的1.81倍,如图2所示,河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京津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河北人口不断流入生活质量相对较好的京津意愿较强,这更使京津冀地区发展差距逐渐加大。总的来说,北京凭借其更胜一筹的条件吸引外来人口不断流入,长期发展结果是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严重不均。
二、济南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在地区体系中,地区发展优势是与其他地区相较而言的,济南与京津冀地区联系密切,优势互补,具有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从地理位置看,在山东省内,济南是山东三大圈之一济南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面与京津冀相接,南邻长三角经济圈,东承青岛都市圈,承担着国家多重战略实施的重任。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节点,拥有机场、高速公路和高铁等完善的交通条件,助推了济南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产业方面看,济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省内一直居于前位,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优化,目前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超算、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位,科技创新实力较为雄厚,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济南一直显现,成熟的基础设施为济南对接和承接首都产业迁移提供了坚实的实力。
从功能集聚载体平台看,济南具有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和综合保税区、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等功能集聚优势,还拥有占地100平方公里的央企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高端平台,为对接京津冀搭建了平台资源优势条件。
从营商环境看,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使“拿地即开工”模式焕然一新,成功实践经验得到国务院表扬并在全国加以推广。加速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打造“在泉城、全办成”的响亮服务品牌,“审批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成为了泉城新名片,2018年,济南被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营造,为济南创造了对接京津冀的环境优势。
从政府重视程度看,济南市领导带队主动走出去,积极对接京津冀,考察企业及项目,召开双招双引推介会、洽谈会,先后引进了央企、中科院科创城等一批大项目,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能源资源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主动对接。到2019年5月,济南共引进京津冀区域项目119个,到位资金184.73亿元,过亿元项目75个。先后出台了“对外开放新高地40条”“总部经济发展10条”“济南市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措施19条”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力度。
三、进一步加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领导,提供对接的组织保障,建议济南市成立高规格的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跨地区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市长定期协商交流途径。发挥济南政府驻京津办事机构作用,加强力量,主动搜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科技、市场等信息,协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关系,做好对接京津冀的牵线、协调及服务工作。出台支持济南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补、生态环境共同防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作为优先选项。进一步加强有关城市和产业园区跨省际合作,破除行政区划制约,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打好文化牌、环保牌,做好“双招双吸引”“招商引资”“创业致富”等系列宣传,充分发挥城市对接转移优势。在北京和天津,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商展、推介会和签约会,为企业搭建平台,搭建项目舞台,推广品牌广告,提升济南对接转移的影响力。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引导济南企业树立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念,激励激发企业的内在冲力,对济南具有比较优势及特色的企业,鼓励走出去,使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方向,改进和完善投资环境,引入招商引资新方法新模式,提升济南对接合作水平。结合济南市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定位产业链条招商,从京津冀主动引进一批总部企业、上市企业、高技术企业等,补强扶弱,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探究设立跨区间产业对接,建立投资转移利益分享,搭建和发展一批跨区域园区平台,同时要激励企业组成跨区域及行业联盟。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吸引京津冀区域的投资者到济南投资兴业。
(三)加强孵化带动作用,构建创新发展对接平台
鼓励济南企业主动与京津地区科研院所科技合作,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机制,大力引进京津冀科技转化成果。加强济南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服务,让更多企业搭上共享经济的快车。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济南进行创新创业,要充分利用京津众多高校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对接合作,借用一大批京津专家、学者来济南挂职、兼职、任职。
(四)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与京津冀对接的进程中,要发挥济南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中介机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促进济南与京津冀地区行业协会的联系、交流及合作,建立定期跨区域沟通和会议。济南的中介组织要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当好政府的顾问和助手,组织专家协助政府做好对接中的规划编写、调研论证、政策制定,更好地发挥中介组织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加快绿色农产品供应补给基地建设
实施现代农业各项规划,以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升传统农业,实现济南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全面升级。推进“农超对接”“农产品批发零售对接”“京津供销直接对接”,实现农产品市场产销一体化。推进济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控制、评价、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着力推进济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升级,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重要集聚区。
(六)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市场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统一,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自由化以及配置优化。加强地方政府与企业标准制定合作,实现工商注册、产品检验、计量检定、资质认证等质量和资质互认。提升社会信用信息交流和共享水平,实现市场服务的互认和流动,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破除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发展直达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推进现代物流园区等平台建设,助力济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协调机制,促进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享,加强医疗卫生协调合作,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有序衔接和医疗保险跨区域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