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思考

2020-01-19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生物

黄天芳

(湖北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道德是在特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活状态下形成的,它最本质的作用是用来维护群体以及个人的最大利益。道德具有调节、教育、导向和评价等功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培育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确立的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当今道德建设方面看,2001年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1],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在《纲要》第四部分“推动道德实践养成”中,提出了“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要求,这就为当今生态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保护人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目的。《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2]我国古代哲人早就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自然生态是一个“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的动态过程;老子还讲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公民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新型的道德建设,它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努力提高生态觉悟,讲究生态道德,在大自然中正确地做事、做人。

一、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问题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和破坏,造成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当今生态危机导致了人类和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危机,这也就提出了当今道德建设的新问题,即生态道德建设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对人类道德观念的进化和道德对象的不断扩展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最初,人们都各自关注自己的利益,良知的增长使人的‘社会性本能和同情心’的对象不断扩展,首先扩展到家庭和部落,后来越来越顾及到同胞的福利和幸福,再后来扩展到所有种族的人,包括其中的低能者、伤残者及社会上其他无用的成员,最终将扩展到比他低级的动物……”[4]我们从达尔文对人类道德观念不断进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今倡导建设生态道德,应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生态道德是人们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5],其核心是引导人们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衡量一个公民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已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世人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因此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倡导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适应了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如今,中国社会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也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还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6]在当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高生态道德的地位,使之成为一种崇高信念存在于每个公民的内心,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提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道德境界。

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道德

以往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往往局限在人际关系范畴内,认为道德只存在于社会上,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道德的空白领域。如今倡导生态道德建设是要扩展道德建设的范畴,即由只关注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扩展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道德方面。

古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大约距今两千多万年的生活在古非洲大陆森林中的一种古猿演变发展而来,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今提出“生命共同体”观,就是要求人们将自己的道德视野扩展到自然界,承认大自然的地位,明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切实对大自然负起道德责任,从而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博弈中作出正确的抉择。

人生活在社会上,也生活在自然中。在社会领域中活动,要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遵守社会规则,协调好人际关系,以适应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在自然领域中活动时,则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遵循自然界的生态法则,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将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这就提高了人们的利益观念水平,即从只重视自身眼前利益或当代人利益,扩大到考虑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以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这应是人类道德认识和文化发展上的一次重大进步。这种进步势必要求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将人与自然的道德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以生态道德素养作为衡量公民道德境界的试金石。

三、关于生态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情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尊重、关爱和保护的一种高尚情感,它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基础之上的。生态道德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进行。

1.培育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地球是生命的搖篮,生命靠大自然生存,也靠大自然发展。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多分子体系,它是由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经过十几亿年的化学演变而来的。生命来之不易,生存也不易,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每个生命都是其生存地的完美适应者,神圣的生命值得人类尊重。

任何生命都把自己的生存当作至高无上的目的,这是生命世界里的原则。[7]例如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就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保护机能,它除了具有群体数量上的竞争优势,以及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与时间、空间上的躲避本领外,还在次生代谢过程中积累特殊的次生物质来保护自己。动物也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宝,在关键时刻它们能显示防护或逃生的本领,如有的动物具有坚硬的盔甲,有的具有锋利的武器,有的善于奔跑,有的能够巧妙地伪装,还有的在遇袭时能够喷射出毒液或发出刺眼的电光。所有生命都是无价之宝,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人类的价值准则和重要职责,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惜所有生命。如今倡导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培育不伤害生命且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可使人们把对待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道德关系,从而也赋予人在大自然中过上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另外,人们通过践行关爱其他生命,有助于超越只有自己存在的狭隘思想,并将人类之外的生命体的生存权纳入自己的道德视野,以更好地追求人与其他生命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天地之大德曰生”,古代哲人认为人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它告诫人们要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作为宇宙间的最高法则。如今倡导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教育、引导人们对所有生命负起道德责任,其根本目的是对每个人自己的生命负责。

2.培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德观念。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目前已被科学家发现、命名和记录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实际生存着的可能多达上千万种,多种多样的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生机盎然的生物界。生物多样性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存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异性的丰富程度,它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一般认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种类越多,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渠道就越密集,同化和异化的代谢功能就越健全,其补偿功能也就越强;即使系统受到一定损坏,通过自我补偿调节也可降低受损程度,较快地自我修复,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地球生物圈就是由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稳定有序的保证,也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对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其中最深刻和不可逆转的影响是加速了物种的灭绝。据科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物种消失的速度,较过去6500万年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近一千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8]2019年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科学家们认为现在有“超过100万种动植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9]。人们要认识到,大量物种灭绝,它们永远不可能再生,其携带的各种特殊基因则随之消失,会使主要农作物和禽畜的改良受到严重影响,也会给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造成极大的冲击。另外,当一个物种在局部地区灭绝,就会大大改变和影响其他物种的种群大小,于是潜在性和连锁性地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从而将灾难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动摇生物圈的稳定性,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周易·坤卦》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法大地用宽厚的德行包容自然万物;即告诫人们要仁爱万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问题,现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各种特殊生态区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相继岀台,我国也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然而,在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今天,许多地方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和逆转,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法律的强制约束和道德的引导调适双管齐下。如今倡导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就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公民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从维护自然生态整体利益出发,切实担负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德责任。

3.培育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观念。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生态环境,人和其他生物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就是指在自然界里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可以自我维持的自然实体。在这个自然实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似一部有生命的机器,它在太阳能的驱动下转动起来,以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元素作为原料,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被动物食用吸收后,转变成奶和肉等次级产品。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废弃遗留物则成为微生物的食物,经过微生物的消化分解,成为无机元素归还到自然环境中去,又成为绿色植物生活的原料。生态系统的能源来自太阳,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转化为化学能,首先制造出初级营养能源,然后把这些能量按照一定的方向,单向地进行传递流通,即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形成以食物为枢纽的链锁关系。人类和很多动物都是以植物为食物,绿色植物是食物链的起点,它们也是整个食物链的营养供给者,如果食物链中少了植物,那么整个食物链的营养源就消失了,于是生态系统不再平衡,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可见绿色植物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生态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培养人们珍爱绿色植物、广植绿色植物、保护绿色植物的道德品质。

生态平衡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产物。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尽管地球条件十分恶劣,生物之间也不断地进行残酷的生存竞争,但是仍有无数种生物能依附于各自的环境,顽强地繁衍生息,并形成了一种既受环境支配又能适应环境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只要生态因子(即光、水、土壤、空气、温度、地形和生物等)不变,即使遭受破坏的动植物也可以自然恢复。但是,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压力或冲击太大,以至超过本身的再生能力,即超过生态系统忍耐力的阈值,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平衡的破坏首先表现为生态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和营养结构的破坏,接着造成食物链关系的消失,金字塔规律紊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出现故障,最后使得整个系统崩溃和瓦解。生态危机就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状态,因此,当生态危机还处于潜伏期时,就应提醒人们警觉起来。恩格斯曾以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因开垦农牧基地,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大面积不毛之地,使他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为例,教导人们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和太行山脉,也曾是山青水秀、地宜耕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庶地。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致使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南侵,淹没了陕西榆林城,致使榆林城被迫三次南迁;楼兰古城因开荒种植、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生态平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文明的兴衰演替。由此看来,在生态道德建设中,认真反思和汲取历史教训,努力培育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观是十分重要的。

4.培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一般认为,环境指有机体周围的生存空间,由于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因此我们平常所讲的环境是指对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外界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即由阳光、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现一般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环境即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人类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生态环境便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现在人们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今的生态环境却十分糟糕。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称,从当今全球空气、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沿海、土地和淡水、气候变化 、人类健康和能源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全球环境的整体状况继续恶化,主要受人口增长、城市化、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和气候变化的驱动”。报告警告说:“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日益受到严重的威胁。”[9]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只有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制度才不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10]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大力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自觉性,努力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子,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的优美环境之中。

5.培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道德观念。由于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可能是无限的。“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于1972年提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要义是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两个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揭开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篇章。这次重要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此后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这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迫使人们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应如何发展?现代社会普遍遵循的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即“更多的生产,更多的消费,更多的就业,更好的生活”,整个工业文明社会都被这些“更多”“更好”的逻辑所支配;而体现这一逻辑的根本性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然而,这种只通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来维持人类生存的文明是一种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文明。因为,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反映出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无法显示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巨大而久远的生态代价;统计中只是计算人造财富和经济价值,而对于自然界财富中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却视而不见,这才是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的最大缺陷。在当今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生态代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有的地区已开展“社会经济生态”总值求算的探索[11],如计算公式为:“社会经济生态”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价值+生态文化服务价值+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价值-资源消耗价值-环境退化价值。该计算将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价值列入了其中,这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知道,追求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代价;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人们要知道,当今的发展观念不能是早先的那种只注重经济增长的观念,而应是涵盖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领域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存状态的改善,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财富,还需要和谐生态关系表现出的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需要大量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务必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摒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福”的发展方式,努力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但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只有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等方面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以最终实现人的高质量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崇高目的。又由于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追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也就要求进入新时代的人们务必更新发展观念,确立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整体发展观,走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生物
生物多样性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第12话 完美生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