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真假悟空与《红楼梦》真假宝玉的比较

2020-01-19李晓媛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真假猕猴贾宝玉

李晓媛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西游记》五十六回描写了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孙悟空因伤了人命被唐僧赶走后,假悟空出现,用金箍棒打昏唐僧并抢走行李。之后真假猴王相遇、打斗,众人难辨真假,最后打上西天如来佛祖处,假悟空的真面目被如来道破,并被真悟空一棒打死。师徒二人最后和好如初,继续前往西天取经。《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提到甄宝玉性格与贾宝玉很像。第五十六回,甄府四个女人来送礼请安,见了宝玉后说甄贾二位宝玉模样性格均极相似。之后宝玉对着镜子睡觉,梦中见了甄宝玉。直到高鹗续作的一百一十五回,两个宝玉相见,大讲文章经济的甄宝玉让贾宝玉失望不已。最后甄宝玉中了举并振兴甄家,贾宝玉则出家为僧,彻底了却红尘杂念。

孙悟空和贾宝玉本就都有着“因石而生”的身世和叛逆性格,两个故事更是在人物设置和二心主旨方面如出一辙,但也有着不同的名字暗示、美丑善恶、高潮冲突等描写方式,值得对比分析。

一、如出一辙

明代吴承恩集大成创作了长篇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则由清代的曹雪芹原创完成。二书的主角分别是孙悟空和贾宝玉,真假孙悟空和真假宝玉的故事的写作手法和情节设置非常相似,通过描写一个人来突出另一个人,令人深思。

1.人物相似。第一,外貌相似。孙悟空和六耳猕猴长得如同孪生兄弟一般,“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1]324。熟悉孙悟空的唐僧师徒、观音菩萨都难辨真假,甚至连照妖镜也照不出,“两个相貌、声音,更无一毫差别”[1]325,这才给了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的机会。《红楼梦》中甄宝玉和贾宝玉也极其相似,当甄家的四个女人一见贾宝玉,便说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是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2]793甄宝玉来到贾府后,王夫人亦“提起甄宝玉与自己的宝玉无二”[2]1571-1572。

第二,背景相似。真悟空和假悟空都是猴子,品类一致。孙悟空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1]328;如来说“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六耳猕猴这类猴子“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1]328两人都是具有高超能力的神猴,武艺绝伦,都有金箍棒,这暗示出二人的经历是一样的,都曾拜师学艺、拿到武器。《红楼梦》中,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出身大户人家的富贵公子。甄贾二府关系匪浅,“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2]31。二位公子哥的小名也正好都叫宝玉。

第三,性情相似。真假悟空都性格张扬,不甘受气。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取经时打死强盗后被唐僧责骂,“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1]78。假悟空被唐僧骂后也骤然生气,“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1]321。《红楼梦》中,真假宝玉都深受宠爱,顽皮任性。贾宝玉受老太太疼爱,对于“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是“家里的混世魔王”。[2]46甄宝玉同样是“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2]793,性格“刁钻古怪”[2]794。且二人都喜欢和女子相处:贾宝玉素日“在姊妹情极好的”,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2]28-29甄宝玉则对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2]31-32。

2.二心博弈。真假悟空和宝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二心的博弈。二书都多次提到“心”这一个字:孙悟空在阴曹地府提到“望阴君与我查看生死簿,见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乱”[1]327;佛祖在二人到来前对西天诸圣所言“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1]328;五十六回题为“道昧放心猿”[1]313,暗示悟空的阴暗面六耳猕猴被放出。《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梦到过甄宝玉,在见面之际,“贾宝玉见了甄宝玉,想到梦之景,并且素知甄宝玉为人必是和他同心”[2]1572;一番交谈过后,贾宝玉认为“他说了半天,并没个明心见性之谈”[2]1576;之后贾宝玉出家为僧,甄宝玉“提起贾宝玉心迷走失”,禁不住“叹息劝慰”。[2]1630

孙悟空二心的产生离不开取经环境的影响。孙悟空因多次伤人被唐僧赶走,多次求饶,但是“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孙悟空认为“这和尚负了我心”。[1]319三藏软弱和过分善良,八戒和沙僧又对孙悟空的名声和本领多有芥蒂,这才导致了“二心”的出现,即六耳猕猴出现。孙悟空一方面想追求自由,一方面又想融入西天主流,二心一直在争斗,最后一颗心战胜了另一颗心。六耳猕猴被孙悟空打死后,“话表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同心戮力,赶奔西天”[1]329。这里指的是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剪断二心,和孙悟空重归于好,真正团结和睦地继续出发。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任性天真的富贵公子,王夫人认为儿子是“混世魔王”,性子“疯疯傻傻”“有无天日”。[2]46贾宝玉被寄予期望,通过科举入仕,并要求他和稳重平和的宝钗成婚。但他却厌恶官场和科考,也不喜欢薛宝钗,而是钟情于林黛玉。甄宝玉则相反,他虽然顽皮,但人生大事仍选择了听从父母家族的安排:与李绮完婚,并参加乡试,最后中举,走上了世人称羡的一片坦途。高鹗将甄宝玉描写成一个将顽皮习性抛却的公子,开始追求功名和崇拜圣贤。这个形象就和贾宝玉有了鲜明对比,显示了贾宝玉对人生态度的认真和坚持。李丽莉认为,“续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合理性还是做了努力的”[3]。

二书中的“真”是顺应主流、压抑欲望之心,如孙悟空和甄宝玉两个人物:孙悟空明明自由潇洒,却规矩地陪唐僧西天取经,自己最终也成了佛;甄宝玉刁蛮淘气,却仍旧老实娶了父母心仪的妻子,考取了功名。孙悟空和甄宝玉都压抑了本能的散漫天性,向主流社会屈服。二书中的“假”是任性放肆、解放天性之心,如六耳猕猴和贾宝玉两个人物:六耳猕猴打伤唐僧、抢行李,让猴精冒充唐僧师徒取经,还和真孙悟空打斗不休,不可谓不任性自我;贾宝玉不爱读书,不愿科考,整日扎在脂粉堆里和女子们自由玩闹,不去想自己对于富贵家庭实际上是厌恶而又深深依赖的。姚远认为:“他的出身及成长经历便注定了他不可能完全同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彻底决裂。”[4]

3.亦真亦虚。真假悟空和真假宝玉的故事因为两个人物的外貌性情极度相似,匪夷所思,总让人有一种漂浮的不真实感。但通过书中对六耳猕猴和甄宝玉细致的外貌语言等描写,又让人觉得十分真实。因此,这两个故事都处在亦真亦虚的层次中。

笔者认为六耳猕猴并不存在,最根本原因在于他所作所为的逻辑。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归根结底是为了西天取经,而西天取经则是为了名扬四海,他说道:“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1]323在真假悟空打斗时同样诗云“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因此,六耳猕猴的目标是“求名”。但实际上,即使六耳猕猴真的成功冒名顶替并顺利取到真经,那传的也是孙悟空之名,与他无关。那他如此煞费苦心,却为孙悟空做了嫁衣,岂非前后矛盾、逻辑不通。香港电视剧《天地争霸美猴王》将“六耳猕猴”的角色改为“通臂猿猴”,通臂猿猴堂而皇之地挑衅孙悟空,与其比武,表明自己要取代孙悟空成为大徒弟,以“通臂猿猴”之名前去取经。如此,才是一个普通人想要立身扬名的正常思路和逻辑。

六耳猕猴的本领与孙悟空不相上下,“知前后,万物皆明”[1]328。这就解答了为什么他和孙悟空对打许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对打时六耳猕猴发动“知前后”的预知功能,闪避了孙悟空的攻击。他本可以直接抢夺唐僧的行李,却变作悟空模样讨好他,多此一举。且如果他要凭着一身本领打败孙悟空,甚至杀了孙悟空,也是可行的。即便观音和如来知道他杀了孙悟空,也会忌惮于六耳猕猴的本领,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西天取经人选,所以很有可能假戏真做,让六耳猕猴取而代之。同时,《西游记》中其他妖怪都有自己的来源住所,对六耳猕猴却只说明了猴子种类,这本身就很反常。

至于《红楼梦》,贾宝玉本质上是甄宝玉的幻想。细节处有两点体现曹公的伏笔,第一,王夫人“拉着甄宝玉问长问短,觉得比自己家的宝玉老成些”[2]1572,甄府的女人们亦提到“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2]794,可见甄宝玉适应于现实社会,世故圆熟。第二,甄宝玉的外貌与贾宝玉一模一样,只是少了一块通灵宝玉。贾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而通灵宝玉则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顽石幻化为美玉,跟随贾宝玉出生。

红楼梦是个梦里梦外的故事,贾宝玉在梦里,甄宝玉在梦外。他们虽然都顽皮任性,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贾宝玉的痴狂是与生命、爱情紧密相连的真性情,甄宝玉的任性只是浮于表面的公子哥毛病,于是最后二人分道扬镳。虽然曹雪芹把甄宝玉写在贾宝玉的梦里,实际上贾宝玉才是甄宝玉的梦,不存在贾宝玉认真读书走仕途就能成为甄宝玉的可能。贾宝玉曾经在第五十六回梦到甄宝玉,醒来后的他对着镜子迷怔了。曹雪芹出身于豪门,最后家道败落,他何尝不想像贾宝玉那样活在缥缈的梦里梦外以及遁入空门,但他仍旧选择清醒于凡俗间。

二、各有千秋

真假悟空和真假宝玉的故事除了相同点,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丰富内涵。

1.名字暗示。假孙悟空名叫“六耳猕猴”,“耳”是佛教中的“六根”之一,“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猕猴”谐音“迷猴”,暗示了孙悟空被迷住的反叛的内心。因此“六耳猕猴”代表着被困惑的、有了心魔的孙悟空,暗示了真假悟空分别是一个人的善良本性与虚妄心魔。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了“六耳”一词,意为外来者、不相关的第三人。南宋刘子翚《屏山集》卷二十中有“底用趋风防六耳,须知对影已三人”[5]之句。元代关汉卿杂剧《蝴蝶梦》第二折中亦写道:“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6]在《西游记》第二回,悟空参破师父哑谜,三更时来到师父卧房说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1]8表明了六耳是外来的其他人。孙悟空最后将六耳猕猴一棒子打死,象征着他彻底皈依佛门,顺应西天主流世界。

《红楼梦》中,运用了“甄贾”之姓来暗示两人是心灵不同的一个人,“甄”“贾”分别谐音“真”“假”,更为直白浅显。“《石头记》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7]曹雪芹将“甄贾”之姓运用得娴熟,有甄府和贾府、甄宝玉和贾宝玉,以及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即把真事隐藏起来,“贾雨村”即假语留存下来了。这两个人名意味着曹氏家族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已经被作者巧妙地隐藏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虚构的贾府,即贾宝玉所生活的世界。曹雪芹隐晦地暗示了甄家才是真正的曹家,甄宝玉是曹雪芹笔下艺术加工后的自己,更接近曹雪芹的本来面目。而贾宝玉虽然是《红楼梦》一书的主角,笔墨众多,但实际上他是“假”的,并不存在,而是曹雪芹自我人生理想化的产物。甄宝玉是入世的贾宝玉,贾宝玉则是压抑的本性得以释放的甄宝玉。

2.美丑善恶。孙悟空长相丑陋,却自信昂扬,威风凛凛。他是草根英雄的代表,书中多次描写他长相丑陋:“尖嘴缩腮”[1]74,“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1]324。这样的外貌多次吓坏他人,如南赡部洲的百姓,“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1]4,甚至本是妖精的玉面狐狸,也“老大心惊,欲退难退,欲行难行”[1]325。

师徒四人来到七绝山时帮百姓除了蟒蛇精,但刚开始和百姓的借宿交流却因孙悟空貌丑而不太顺利:

那老者见了他相貌丑陋,便也拧住口,惊嘬嘬的,硬着胆,喝了一声,用藜杖指定道:“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敢来冲撞我老人家!”行者陪笑道:“老官儿,你原来有眼无珠,不识我这痨病鬼哩!相法云形容古怪,石中有美玉之藏。你若以言貌取人,干净差了,我虽丑便丑,却倒有些手段。……偷天转地英名大,我是变化无穷美石猴!”老者闻言,回嗔作喜,躬着身便教:“请入寒舍安置。……才闻得你说会拿妖怪,我这里却有个妖怪,累你替我们拿拿,自有重谢。”[1]374

这位老者前后态度反差极大,刚开始时在言语上辱骂孙悟空,知道其神通广大可以擒妖后,就笑脸相迎。孙悟空也欣然应允,帮助老者前去降妖除魔了。这说明若一个人本性善良,扶危济困,即使相貌丑陋不堪,也会得到尊重与敬佩。

相反,六耳猕猴虽然相貌和孙悟空无二,却冷血残忍:六耳猕猴曾安排几个猴精变作唐僧、八戒和沙僧的模样,真沙僧恼怒之下把假沙僧打死了。六耳猕猴“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另选一个会变化的妖猴,还变一个沙和尚”[1]323。见手下丧命,假悟空居然不伤心难过、挖坟安葬,而是同众人把猴精尸体下酒吃了,再轻描淡写地另选一人代替取经。曾经忠心耿耿的下属,又同为猴精,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齿寒。吴承恩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孙悟空丑外表、美心灵的形象,并和假悟空对比,展现了正途与歧途的对立面。

孙悟空是草根英雄,贾宝玉则是豪门贵子。贾宝玉不仅家世显赫,还一表人才,是一个神仙般的富贵闲人:“面若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2]49而且穿着华丽贵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2]49

曹雪芹用心塑造了贾宝玉这个富贵的英俊公子形象,他颜如冠玉,仪表不凡,是不知民间苦的天之骄子。甄宝玉和贾宝玉外貌一致,且都有着天不拘地不羁的坦荡性格,但只有贾宝玉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本真不曾改变。甄宝玉虽幼时性情也是如此,长大后却背道而驰。

3.高潮冲突。《西游记》的冲突是激烈紧张的武打斗争,原因在于真假悟空都想获得西天取经的资格;《红楼梦》则是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沟通,原因在于真假宝玉对入仕的观念天差地别。

二书都以相似的人物作为基础去推动情节发展,最后两人会面并达到最高程度的冲突。真假孙悟空的故事从孙悟空被赶走开始,这时假孙悟空出场打晕唐僧,打算自行取经。真悟空知道后气急败坏赶回花果山,和假悟空打斗起来。二人从花果山打到南海观音处,“你看那两个行者,且行且斗,直嚷到南海,径至落伽山,打打骂骂,喊声不绝”[1]325;再从南海打到天上,“二人扯扯拉拉,口里不住的嚷斗,径至南天门外”[1]325;又从天上打到地府,“却说那两个行者又打嚷到阴山背后,唬得那满山鬼战战兢兢,藏藏躲躲”[1]327;最后又从地府闹到西天如来佛祖处,“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1]327。这么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一直处于难辨真假的紧张与疑惑中,引人入胜。最后,如来佛祖终于分辨出了假悟空,“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1]328。至此,两个悟空的闹剧经历重重波折,终于抵达解开谜底的最高潮,也接近了尾声。假悟空不仅阻碍了唐僧师徒的取经,也严重损害了孙悟空的名誉和利益,所以孙悟空愤怒不已,当场一棒了结了假悟空性命。

《红楼梦》则是早已提及甄宝玉这一人物,并一直渲染其存在。他是一个和主人公贾宝玉出身、长相、性格都相似的人物,甚至小名也叫宝玉。真假宝玉的会面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贾宝玉迷糊的梦中,第二次是甄宝玉来贾府做客。第五十六回,贾宝玉听到贾府众人都说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又相貌相似的宝玉,回到房内便在睡梦中见到了甄宝玉。梦中有和大观园相似的花园、和怡红院相似的院落,还有许多貌美伶俐的丫鬟女子,最后终于遇上了甄宝玉:

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到了都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2]796

醒来后,宝玉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影子,更是恍惚在梦中。经过众人语言和贾宝玉梦境的渲染,虚实缥缈的情节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在高鹗所续的第一百一十五回里,甄宝玉终于出场,来到贾府做客,高潮冲突到来。所有人都说甄宝玉和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贾宝玉刚开始十分高兴,梦寐以求相见的人终于出现了,“朝夕盼望”[2]1576、“以为得了知己”[2]1572。见面之后“极力夸赞”[2]1572,开心地和对方交谈,然而言谈愈深,心中逐渐起了变化,“心里越发不合”,觉得甄宝玉是“近了禄蠹的旧套”[2]1573。最后话不投机,“愈听愈不耐烦,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2]1574-1575。贾宝玉最看重朋友之间心灵的互通和交流的融合,甄宝玉追求仕途的中庸思想恰恰触及了他的底线,让他觉得厌烦。

综上,六耳猕猴注定不得善终,因为他反抗西天主流世界定下的准则;贾宝玉注定在俗世里无法存活,因为他天真梦幻。因此,吴承恩和曹雪芹安排了两人的相遇,只有将二人的特质碰撞和融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真一假两个悟空或两个宝玉,一个天真任性,一个世俗而接地气。要学会接受都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经历让步和妥协的过程,才能真正成长。

猜你喜欢

真假猕猴贾宝玉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小猕猴征集令
小猕猴学习画刊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