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规划与建设历程
2020-01-19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候活动频繁,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平原广阔,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6 倍,居七大江河之首;同时,支流众多,水系复杂,又长期受黄河夺淮影响,洪涝旱灾害严重,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客观上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治理淮河、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的建设可有效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水灾害,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改善渠北地区的排涝条件和水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东经111°55´~121°20´,北纬30°55´~36°20´,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跨鄂、豫、皖、苏、鲁五省40 个市,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约为19 万km2和8 万km2,京杭大运河、分淮入沂水道和徐洪河贯通其间,沟通两大水系。
(1)淮河水系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鄂、豫、皖、苏四省,主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积3.06 万km2。淮凤集以上河床宽深,两岸地势较高。干流堤防自淮凤集开始。洪河口至中渡为中游,长490km,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2 万km2。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km,地面落差约6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51 万km2。洪泽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外,还有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水道。
(2)沂沭泗河水系
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
沂河发源于鲁山南麓,南流至苗圩入骆马湖,全长333km,流域面积11820km2。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南流至口头入新沂河,全长300km,流域面积6400km2。泗河几经历史演变,形成由泗河、南四湖、韩庄运河、中运河等组成的泗运河水系,皂河闸以上集水面积3.88 万km2。
1.2 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境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过淮安的清浦、淮安两区和盐城的阜宁、滨海、射阳县及江苏省淮海农场,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2.3km。淮河入海水道现状工程使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同时渠北地区1710km2的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
淮河入海水道与二河、京杭运河、通榆河相交叉,并与渠北众多排涝河渠相交汇。现状沿线建有二河、淮安、滨海、海口4 座枢纽及淮阜控制,15座公路桥、29 座穿堤建筑物等。入海水道分别在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发生洪水时,与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联合调度,分泄淮河洪水,使洪泽湖的设计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改善渠北地区的排涝条件和水环境,使渠北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近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
2 规划历程
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洪泽湖下游洪水出路历来不足,历史上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防曾多次溃决,造成淮河下游地区毁灭性的灾害,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恢复淮河入海通道是淮河人民几百年来的夙愿。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修建淮河入海水道的设想,然而终因时代局限,壮志难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兴建淮河入海水道的宏伟构想作为一项震撼人心的“大战略”摆上了议事日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制定了恢复淮河入海通道、修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规划,绘制了根治淮河水患的宏伟蓝图。
但流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决定了治淮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991年江淮大水后,进一步暴露了淮河下游排洪出路小、防洪标准低的弊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九五”期间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淮重大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终于启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 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淮河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
1994年,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编报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提出了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治理方案,近期泓滩结合,防御标准100年一遇,远期以泓为主,防御标准300年一遇,1995年10月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1998年8月《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委托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审查。2002年12月,水利部批复《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水总〔2002〕533 号),建设内容为河道工程、枢纽工程、桥梁工程、穿堤建筑物、渠北排灌影响处理工程等,总投资核定为41.17 亿元。
3 建设征程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 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淮河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自1998年l0月,淮河入海水道试挖段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0月,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21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过水利建设者和沿线广大干群8年艰苦奋战,工程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备受世人瞩目的淮河入海水道终于全面建成,沿淮上亿民众八百年梦想一朝实现。
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由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原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这项工程凝聚了几代治淮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工作中始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客观总结治淮历史经验,认真倾听社会各界意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规模、线路和型式上做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工作,不断优化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淮河入海水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与苏北灌溉总渠呈“两河三堤”布局的方案,做到了 “高低分排”“清污分流”,防洪与排涝相结合、流域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近期与远期工程相结合。工程实施“清污分流”,结束了50 多年污水排入苏北灌溉总渠的历史,独具匠心的河道立交枢纽设计,避免了河流水系间的交叉干扰,创造性地解决了行洪与航运、调水的矛盾。工程不仅为洪水下泄让出路,更统筹兼顾沿线地区的灌溉与排涝需要,保护了环境和珍贵的土地资源。
淮河入海水道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迫的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设中,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江苏省水利厅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参建单位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水利行业精神,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严密组织、精心施工,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工程自建成以来,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等奖项和“新中国成立60 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等奖项,淮河入海水道是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水利单项工程,无愧于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的精品工程。
4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但是,洪泽湖现状防洪标准仅100年一遇,如遇100年一遇以上洪水需要采用非常分洪措施,淮河下游地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如遇300年一遇洪水,最大入湖流量为25700m3/s,超过现状总泄流能力18270m3/s 的41%,非常分洪量将达38.3 亿m3,渠北、白宝湖、里下河等地区的群众生命财产将遭受损失,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是必要和紧迫的,是提高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的关键性工程。
因此,应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在新时代淮河生态经济带不断向纵深推进发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在近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全线扩挖入海水道深槽、扩建入海水道各枢纽泄洪建筑物、加高加固入海水道南北堤防,配合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等工程使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有效降低100年一遇洪泽湖洪水位,加快中等洪水下泄,减轻淮干防洪除涝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滞洪机遇,同时为提高渠北地区排涝标准创造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可以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扩大淮河下游排洪出路,改善了滨湖圩区近百万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东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发挥淮河水道经济走廊纽带作用,为加快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实现美丽淮河提供水利支撑。
5 结语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建设已取得巨大成绩,淮河防洪除涝能力有较大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现有防洪体系的防洪减灾水平与防洪保护区发展程度和重要性仍不相适应。规划的防洪体系中尚有一些重要工程仍未实施,淮河下游洪水出路规模不足,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洪泽湖及淮河下游若淮沂遭遇、江淮并涨,在充分利用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滞洪的情况下,只能防御100年一遇洪水,不能满足流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水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日益趋紧,制约作用愈来愈明显,水利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环节和领域日益显现,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