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队伍建设现存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与建议
2020-01-19李玲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李玲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结合本单位的一些现状,分析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瓶颈,提供相对应的策略。
一、双师队伍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制度性保障
① 首先,高职院校目前没有统一形成文字的缺乏权威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评价体系。双师的认证没有官方统一的标准,是抽象的。比如效益良好,好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标准。另外,国家有统一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但没有涉及有关双师职业资格制度的认证。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普通高校,不曾与相关行业企业车间接触,能胜任理论教学,但很难具备企业车间实际操作的教学能力。另外,职业院校受客观条件制约,很难选派多数教师到企业(行业)学习。特别是在偏远不发达的地区,情况更加严重。再有,职业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得到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甚微,存在着资金困难的现象。再者,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忽视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在教师职务晋升、考核等方面做出激励性或者约束性的奖惩规定,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停滞缓慢。
其次,要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每年派出部分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参与国家有关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鉴定,同时还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企业动态,进行产品开发,根据社会就业所需的变化为学校增减专业设置、提供顺应学校发展的依据和思路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外聘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给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活力,但是,现实中从企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虽然有实践基础,但存在时间难以保证、没有授课经验与技巧的制约。所以,旨在为教师制定一个灵活、有效的培养机制,帮助新教师顺利转换角色,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实践。
(二)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机制受多方面的制约
改善高职院校“双师”比例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直接从企业第一线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熟练的工匠充实教师队伍。但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匠学历较低,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根据人事管理制度的规定,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学校才有自主考核录用权,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匠很少具备这些条件,被录用机会甚微。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对不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分流、转岗等结构调整方面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也影响“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办学经费制约着教师的培养
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技术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需要大额资金的仪器设备,据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3 倍。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国家级 数控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价值为980 万元,争取到的国家财政支持为440 万元,其余剩下的要靠学院自己筹措资金。这对于一个办学时间短,缺少积累的学校来说捉襟见肘。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很难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提供必要的经费,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
有的学校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却忽视了人的合理使用和考核,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这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虽然表面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考核时,没有具体落到实处,往往不具体、不全面、不长久。今年是这样考核,明年又有可能那样考核。科学的考核应该由准确详实的制度支撑,否则会导致考核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难以取得考核实效性。
再者,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不懂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0 年,官至副部级,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先生一句话惊天下:“高校不去掉行政化,就是陈景润也下岗。比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年终对教师的考核除了学生评教之外,就是中层干部对每位教师的说课进行打分,缺失客观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教授的班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同行之间打分以及教务处制定的制度对照教师的量化积分给予评价。虽然评定结果大致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也不是最真实客观的。其次,最终的考核结果往往是以分档的形式出现,优秀的名额有限,很容易出现大家轮流坐庄的现象,这就使考核的结果缺乏准确真实性。
(五)社会上有些行业的规定阻碍了双师队伍的发展
一些学院为了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但现实的要求往往会把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完成学业,通过考试,获得的证书,因某些制度的改变而作废。此类情况在其他专业领域中也时有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与培养目标
目前,虽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良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稳定,但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缺乏权威统一成文的评审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是泛泛地、抽象的,因为地区不同、经济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全国甚至一个地区“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都还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因此很难制定资格认证制度。由于学校之间情况差别不一,也无法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的评估,虽使本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评估要求,但在质量上不符合标准。上级评估只注重结果和数据的体现,导致整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
因此,制定具体的“双师”评价指标体系是职业院校“双师”教师培养的基础。②“双师”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指标体系的制定应重点放在教学实践的考查上,即对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试。由于现在很多专业技能证书都是通过考试或短期培训取得的,很多培训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放宽了对技能水平的要求,造成有些教师虽然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但却根本无法胜任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因此,应当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双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查教师技术开发服务和指导学生实践的实际能力。
③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统一完善“双师型”师资资格认证制度。为适应时代、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着手打造一只具有顺应时代教育理念、专兼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双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与时俱进建立重点培训、培养现有职业院校在职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为主体的科学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全能双师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通过对在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首先,教师政策理论支撑、普遍认同制度,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政策保障机制,“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不能只由学校单方来承担,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扶持和配合,还要有相关理论政策的支撑。
(三)需有国家的具体政策引导
制定职业院校新进教师准入制度,把“双师”素质加入录用条件,对“双师”认定条件给予明确的规范。要建立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损耗补偿机制。如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对企业设备场地的损耗,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补偿政策有利于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合理的设施专用制度,促进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此外,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中间机构,在方案设计实施考核、监督、评价等方面给予协调帮助。
(四)加强校企合作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无论是“双师”素质培养,还是“双师”结构优化,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互利双赢”是合作的根本,就必须探求一种双方都受益的方式与途径。这既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争取,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学校与企业要加大合作力度,一是能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理论深度;二是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方面的服务。例如,机电工程系的数控实训基地,目前正在承接部分企业的订单式零部件加工。兼职教师现场指导。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密切了与企业的合作。只有校企双方之间不断的融合,才能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激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比如,泰安市人民政府在《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行业协会参与办学,与企业合作建立以股份制等新型体制办学的二级学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制定奖励办法,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行奖励和补贴。目前,泰安市人民政府已经出台《关于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与亿元以上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校企合作的展开与深化。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目前还未出台。
主动适应泰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与发展相结合原则,紧紧围绕泰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重点建设机电、电子、信息、财经、服装设计、建筑技术、园艺(林)和旅游八大专业(群)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专业群建设,大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根据学院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增添省级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
(五)开展多种培训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要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完善终身教育制度,让专业教师连续不断提升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
1.校本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每年安排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学校实训车间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进步。
首先要避免只注重理论上的教育,而忽略应用型技术知识的教育与培训;第二,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实训指导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重视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培训,可以采用社会兼职到企业挂职、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实践动手方面的经验。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是由专业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夯实的理论知识、职业素养构成的综合能力,这是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由此,教师既可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了解市场,又可以促进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还可给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真实一线的数据资料。
2.积极开展多种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技术得到了提高,这一批教师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学院以自身职工培训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培训,面向社会进行资格证书培训,每年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8000 余人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工艺改造,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应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交流中心为平台,开展合作办学、师资培训、文化交流等合作;通过承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论坛,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讲学、教师培训进修等形式,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泰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3.加强校企合作培训
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④校企的长期合作能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科研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的途径。根据校企合作平台,给教师提供实践渠道,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与多个不同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利用寒暑期进行实践锻炼,⑤教师假期期间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企业实践,第一时间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在企业实践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对学校和企业都是有利的。另外,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师提供最前沿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技能素质。
4.技能竞赛方向的培训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更对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技能竞赛在师生成长和学院发展方面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学校应每年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多项各级荣誉,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中得到提高,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
注释:
① 陈金聪,林松柏.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以泉州高职院校为例,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06-25
② 付少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有效培训研究以福州某学院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550202.aspx
③ ④ ⑤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