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校园文化的特色化
——基于《孙子兵法》的思考
2020-01-19郑继兵李淑慧
郑继兵,李淑慧
(阜阳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出现了大批乡人“离乡”“离土”的情况,乡村社会一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乡村社会现状及主要矛盾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此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乡村教育[1]。乡村学校作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阵地,面对教育和振兴乡村的双重责任,必须主动寻求在新时代的发展空间。以往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衍生出许多问题,阻碍了自身发展,其核心问题便是人文的弱化,乡村学校只有从人文路径出发才能找到出路[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学校发展必须加强特色化[3]。新时期乡村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特色化这一人文路径,重建人文精神,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不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理念,更能增强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当前,一些乡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导致校园文化缺乏特色,未能较好地推动学校发展。本文尝试借鉴《孙子兵法》的思想观点探讨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建构问题,希望以此助力乡村教育持续优化,走向特色发展,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由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并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凸显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4]。它必须以时代为背景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要从时代角度出发,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5],厚植人文精神,丰富文化内涵[6],融合多元文化,充实文化内容[7],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培育文化自信,提升校园群体的文化认同感[8],优化文化育人功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因急功近利、娱乐至上、缺乏内涵、过于封闭、缺乏民主管理等原因,往往背离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10]。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构建自身的校园文化,实现优化转型,以此提高文化品质,促进学生发展。面对诸多不利因素,亟待乡村学校主动谋划,推动特色发展。
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是乡村校园文化基于时代背景实现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特色化以挖掘学校及其社区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为主渠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增强学校竞争力,既扭转了学校弱势局面,又形成新的学校特色[11]。新时代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应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土特色、注重内生机制与内涵的发展方式。它的时代性突出表现为校园文化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本土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它在内生机制下注重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在内涵式的引导下注重文化质量的提升。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应是一个以文化自觉为起始、经历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它以自身文化为根基,依据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原则形成文化自觉,在外力辅助下树立主体意识,将内外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文化自信,并通过自主创新与变革形成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向文化自强。因此,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不仅要顺应时代、唤醒自觉,努力构建理想的校园文化,还要激活校园群体、地方社会的共同责任感和主动性,不断催生文化的内生动力,协同构筑具有时代标签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
二、《孙子兵法》思想对新时代乡村学校管理的现实价值
(一)战略观有助于乡村学校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增强办学竞争力和前瞻性
《孙子兵法》是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博弈论。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点:“安国全军”的慎战哲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哲学,“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哲学[12],从三个宏观的角度为战略的管理提供指导。“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告诉我们,对待战争要持有慎重的态度,战争的发动与否要以“安国全军”为前提,平时就该壮大武装力量和研究战术为国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即使条件不利,也尽量避免诉诸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哲学,启发我们利用心理战术获得全胜。该思想以全胜为目标,以伐谋、伐交为手段,通过实力碾压和攻心计谋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体现了平和的处理方式。如此既减少了双方的资源损耗,又防止了敌国的打击报复,其所带来的利益更具长远性;“兵贵胜,不贵久”的战略思想强调速战速决,指出作战效率也会影响作战结果,这是因为战争的持续力依赖于国家资源。久战必损耗,也存在更多的变数,这会无形之中增加国家安全风险。孙武的战略思想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最少的损失谋求最大化利益为目标,通过利害的分析与谋划,塑造对自身有利的条件,并迅速掌握主动权去夺取胜利。
新时代乡村学校处在竞争与变革交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将战略管理思想引入学校管理,能使学校根据复杂多变的环境做出合理的规划,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战略管理有助于学校更加自主、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问题、加快发展进程。根据孙武的战略思想,战略制定要体现“安国全军”的思想,对于学校来说“安国全军”便是学校和师生的利益,学校的战略要有利于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尤其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这点要贯彻始终。乡村学校的战略发展也是一个“慎战”的过程,战略的制定需要从全局性、整体性的角度去设计和选择,学校的战略分析要通过内外环境的比对找出合适的平衡点,同时还要注意到战略因素之间的因果、制约等关系。战略分析是一个全面的分析过程,“多算胜,少算不胜”,战略分析的充分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的成败与否。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心战略,要学会用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以最优化原则、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实施的效率,实施之前就应有目的性地整合资源,为战略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准备。战略实施的时候,要有效地将知识、能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战略服务,这样才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效率性,让自己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二)资源观有助于乡村学校把握新时代发展资源,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保障
孙武十分看重资源在战争中的地位,他在《军形篇》说,“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点明资源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资源是军事实力的保障。有了强大的资源,部队才能“十万之师举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也必须有资源的支持。实现资源价值最好的手段便是“积形”“任势”。积形是资源量的积累,而任势是资源质的飞跃。资源的价值在于以形强势,化形为势。在对待内外资源上,孙武认为高效应用是关键。对于资源的使用要遵循集中运用、及时运用、善于利用的原则,对外部资源要谋为己用[13]。这是孙子对资源的妙用,“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集中运用资源可以在对抗中获得力量对比上的优势,以此为自己谋取更大的胜算。及时运用资源体现出效率性,因为“兵贵胜,不贵久”。善于利用资源体现出“任势”的思想,谋用他人战略体现了一种借力的思想。孙子的思想里体现了卓越的资源自觉意识,以及灵活变通的思维。战场总是充满变数和危险,灵活地运用资源才能发挥资源功能的最大优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也是新时代乡村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据《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乡村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完善自身的资源管理。因为资源是发展的保障,学校资源充足,才能进行发展。目前乡村学校的资源面临着外援帮扶为主、内生资源不足的困境,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乡村学校依靠帮扶为主,容易产生被动和依赖的心理,这种做法降低了乡村学校资源利用的时效性,阻碍了乡村学校的发展。新时代的乡村学校,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资源、谋取资源,开拓获取资源的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在内、外部空间里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挖掘本区域的资源和学校内部的资源。而且,挖掘资源要有选择性和可行性,要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可以得到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内部资源的开发,要将权利下放到教师身上,积极地鼓励教师们做好教材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外部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借用、资源共享等渠道获取,学校在管理资源的过程中应合理地利用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学校对已有的资源要学会珍惜,避免资源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治人观有助于乡村学校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师服务学校发展的凝聚力
孙武在《行军篇》中说:“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孙武认为士兵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恃勇轻进,能做到同心协力、判明敌情,相互信任和支持,这样就可以战胜敌人了。可见,孙武早已意识到组织行为对战争胜败的重要性。《孙子兵法》的治人观以增强成员的心理资本来有效地加强组织行为建设,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成员的内驱力、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推动组织行为的正向化,更有利于提高总体目标实现的效率[14]。孙武结合治人观给出了两条队伍管理路径:合理选择将领、柔性管理军队。将领是令国家意志和军队军心保持一致的纽带,必须要择人任势。将领的选择要具备五德(智、信、仁、勇、严),避免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将领管理士兵的时候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运用“文”对士兵进行激励与沟通,发挥“武”在制度和组织上做到公平、赏罚分明。只有这样,通过“修道保法”对军队成员进行价值引导、精神控制才能促进“上下同欲”“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众与国君目标一致,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无所畏惧,上下齐心协力,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新时代可以将《孙子兵法》治人观思想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中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心理资本,激励教师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为实现学校美好愿景而努力。自《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待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政策较少关注到乡村教师的内部需求[15]。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待遇保障,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在[16]。乡村学校可以借鉴孙子的治人观,在选拔管理者、柔性管理教师队伍两方面增强教师队伍心理资本、推动教师队伍行为与学校目标的协同发展。选聘管理者时应选择具备“智、信、仁、勇、严”特征和良好情绪管理的人才,且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施以“文”“武”之道。以“文”之力量对教师进行人文教化,激励、鼓舞教师潜心乐教,帮助教师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教师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推动自身教学的执行力。以“武”之精神严格教师的招聘、培训、晋升、奖惩制度,对教师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乡村学校利用《孙子兵法》的治人观进行教师队伍管理,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更有助于学校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以推动学校美好愿景的实现。
三、基于《孙子兵法》思想的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的路径建构
(一)基于战略观主要思想,扎根乡土文化,增进校园文化认同和行动自觉
依据《孙子兵法》的“安国全军”战略观,学校文化管理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积极迎接文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渗透与交融越来越便捷,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分裂主义乘虚而入,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挑战。文化利益的争夺成为新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新型竞争。乡村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同样面临着文化安全风险问题。新时期乡村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己任,从国家文化的安全视角出发自觉筑牢屏障。出于对国家文化发展长远利益的考虑,不能依靠外国文化实现我国的文化安全。它应扎根于我国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17],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乡土文化便是构筑校园文化安全的基层堡垒。因此,新时期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应扎根乡土。
乡村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应该遵循孙子的“慎战”思想,全面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内外环境,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对外要掌握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趋势,对内要明晰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要求。汲取《孙子兵法》的系统思想,以“道、天、地、将、法”为维度,展开对其他同级学校文化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为实现特色发展寻求突破的契机。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学校领导作为文化建设的掌舵手,要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加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研判动向、制定决策的能力。同时学校领导要加深文化学习力,形成文化思想自觉与文化行动自觉,并引导师生形成文化共识,提高师生的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做到自知之明、坚信不疑、坚定实践,才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取得文化发展的主动权[18],形成文化战略上的“先胜”。
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哲学告诫我们,战争不仅关乎资源的比较,还关乎心理的对抗。西方敌对势力妄想将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植入我国的文化系统,以此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念、瓦解我们的信仰。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必须对此严加防范。因此新时期的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建构要推行“认知+情感”的模式,牢牢把握文化安全防线。通过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故事,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促进校园群体对国家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认同,全面激发校园群体对国家的信任、敬畏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增强群体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有效化解文化危机。
“兵贵胜,不贵久”,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的建构也讲求效率,对于学校来说,文化的适应性决定文化建构的推进速度。文化适应性的关键在于师生能否与文化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而最能引起师生心理共鸣的文化便是本土的文化和学校内部的文化,所以乡村学校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为师生创造具有本土文化、校本文化精神的文化情境,尽可能做到既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又拉近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校本文化的距离。通过提高师生在文化情境中的参与度,以增强师生群体对乡土文化的感知力与认同,逐步实现文化自信。
(二)基于资源观主要思想,挖掘乡土资源,增强校园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办学条件,乡村学校必须加强资源管理以保证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孙子兵法》中的“积形”“任势”等思想观点为资源管理提供了两大途径:扩充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乡村学校本身资源较为薄弱,扩充资源的方式大多数依靠政府或者社会的外部援助,这种外源模式存在着“输血不足造血不力”的尴尬局面,而且弱化了乡村学校在发展上的自主性,因而不能充当学校资源的主导,学校资源的扩充还应走内生式发展道路[19]。在内生式发展模式下,乡村学校树立“校本位”的资源管理意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将与其利益相关的主体纳入文化活动的参与单元,以开发本土和校内资源为主,与外部资源有机融合,共同完成造血的过程[20]。内生模式下的资源获取方式更具开放性,扩大了资源输入主体,资源数量因此得到扩充,资源类型变得多样。学校通过挖掘乡土资源,既传承与发展了乡土文化,又使得校园文化在保留底色的基础上维持了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1]。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校内教材资源、课程资源,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这对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发展来说意味着双赢。
新时期乡村校园特色化建设不仅需要对资源进行扩充,还需要将资源整合利用,将资源的育人力量发挥出来,这便是“任势”。“任势”是乡村校园文化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的桥梁,资源本身是静态的物质,需要经过整合才能变成富有内涵的生命力,转化成对师生发展有利的能量。首先,乡村学校在整合利用资源的时候,要以挖掘资源背后的价值为主,充分将资源的人文价值发挥到最大。其次,学校要做好资源与人的配对,要优选善用资源的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挖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集中力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乡村学校要具有新时代发展意识,在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工作,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最后,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还应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把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于校内,乡村校园还要学会“借力”,针对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家校合作、校企办学、校际联盟、社区合作等形式来加强自身管理。同时,乡村学校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与外界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基于“治人观”主要思想,凝聚团队优势,打造积极向上的特色文化氛围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并且处于核心位置。教师的假设、态度等是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22]。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23]。更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信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24]。教师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可以说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学校必须重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必须发挥教师队伍的群体力量才能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新时代乡村学校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打造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孙子兵法》中“行军篇”提到的“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其思想要义旨在发挥团队优势力量。教师只有与学校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推动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因此,新时代乡村学校需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师队伍,以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目前,乡村教师流动性大、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且教师群体之间较为离散,这些都是阻碍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乡村学校要把握好乡村教师问题的症结,多措并举、凝心聚力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参与度,积极调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教师的管理,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提高教师工作的满意度,留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减少师资流失,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次,面对教师队伍的“离土”现象,学校管理者要借助本土文化培养教师的乡土情怀,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培育良好的教师文化,打破教师之间的壁垒,增强他们的互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团队意识,给教师创设一个具有心灵归属感的工作氛围,有效激活乡村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热情,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最后,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乡村教师发展的支持政策,不断健全学校支持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畅通教师专业发展、职称晋升渠道,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以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四、结语
本文尝试借鉴《孙子兵法》思想,探讨了战略观、资源观、治人观分别在增强办学竞争力和前瞻性、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形成教师凝聚力等方面的现实价值,并相应从三个维度建构了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的主要路径:一是扎根乡土文化,增进校园文化认同和行动自觉;二是挖掘乡土资源,增强校园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三是凝聚团队优势,打造积极向上的特色文化氛围。
在后乡土时代,乡村文化的凋敝、乡村的衰落给乡村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困境,但是随着城镇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教育均衡的不断发展,乡村校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学校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构建校园文化,从新时代发展的新视角探索构建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学校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乡村校园文化特色化实际上也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了特色路径,展现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航向。在校园文化特色化建构过程中,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自身质的飞跃,还能打开通往乡土之门,为乡村社会注入发展活力。乡村学校作为乡土社会的文明中心,承载着乡土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乡村学校文化特色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同时促进乡村振兴。以往乡村学校的发展往往以城市学校为标的,不仅未能发挥自身特色,还会失去自然的乡土底色。总之,新时代乡村学校必须重视乡土、扎根乡土,从乡村振兴中实现乡村学校发展的梦想,实现乡村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