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2020-01-19代大为谢振安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立德培育核心

张 娜 代大为 谢振安(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乃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和“怎样立德”是关键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后,核心素养正式在我国提出。此后,“核心素养”取代“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新理念和新思潮,近10年,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等问题的探讨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来说,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符合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教育方法论。

一、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文献检索,不难发现,国内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直接定义和阐述研究并不多且分散,始于2007年,大多数的学者皆是集中在“核心素养”概念的澄清。从国际背景来看,早在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便启动了核心素养的研究(DeSeCo项目),2005年,该组织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DeSeCo项目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核心素养的,“首先,核心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要求并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是比知识、技能等更宽泛的概念。最后,核心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1]OECD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先后根据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研究。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起源于2014年,以教育部《关于全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出台为标志。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的团队耗时三年的时间,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的特点,公开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国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领域、6项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2]林崇德等人的研究为国内核心素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各个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构建和具体的学科素养,而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直接内涵界定凤毛麟角。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王为民等人在2018年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学典礼寄语进行内容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之39个关键素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39个关键描述点。”[3]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素养应结合“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竞争需要的在知识,技能,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等关键必不可少的综合体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结构以“90后”和“00后”为主体,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实施将近20年的时间,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不发生重大变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有质的飞跃。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从基础教育升到高等教育以后,很多大学生的素养相对匮乏和贫瘠,特别是主动探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有少部分大学生甚至连独立生活能力都存在问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1.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备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环节。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正式写进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是与“立德树人”这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内核心素养概念的最早提及,是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意见中明确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由此可见,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与“立德树人”的落实有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性体现在“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了“立什么德”和“怎样立德”等“立德树人”落实问题。同理,对于大学生这个年龄段,高等教育面临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制定和实施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备途径。

2.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实力的必然要素

当今是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虽说合作共赢和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但竞争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5]“这一核心问题,重大主题聚焦在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上,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尤其是我们国家,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再一次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培养素养良好的公民和优秀人才。”[6]而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的任务。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能参与社会竞争,并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个人的综合实力和实现自我价值并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指人成功应对社会复杂情境中的某种实际情境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切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全面型人才需求。概而述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满足社会需要之人才,聚焦社会工作和社会角色所必备的,关键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建构个人的核心素养,而这些关键必备的素养是提高个人的综合实力,提升参与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素。

3.大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不仅要关注到社会需求更要落到个人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离开了人,离开了教育对象,就无所谓教育。“立德树人的思想主要不仅在总体上解释了教育的本质,而且从德智体美几方面有针对性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精细化,体现了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涵的深化和拓展。”[7]大学生核心素养关注点是人,并且是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息息相关,适应了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育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身体与心灵健全发展的作用,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生活品质与生存质量,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正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并结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适应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成为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指数较高的专门高级人才,而不是一个仅仅为社会服务的劳动机器。

三、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仅仅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键在于落实,如何落实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涉及培养路径问题,这亦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质在于学校,核心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学生。

1.高校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1)打造课程思政,培养专业和道德素养。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培育学生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如何把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到课程和教学中极其重要。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联系,目前,各个高校在培养计划当中更多考虑的还是专业素养,对于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创造、心理健康、实践课程的重视度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且要努力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联动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努力改进课程与教学,使课程由“专业化”向“核心素养”转变。在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单一化知识传授”向“信息双向化素养培育”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2)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实践和创新素养。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和全面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而大学生本身自我认知当中亦觉得大学当中的课堂教学学时过多。因此,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之外,要努力在课余时间开拓“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当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和谋划者,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出现,要利用好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为自由和充分的时机,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创新创业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实现交互性的互联互通,而不是两张皮,形成联动机制,才能更好落实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

2.教师层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崇高历史使命。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标准即“四有”好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渊博扎实学识,有仁爱热忱之心。由于学生培养工作的周期性和复杂性,需要教师有一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赤子之心。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家庭,经济和个人职业发展等各方面压力,育人使命做得不够称职,当然这亦和高校的一些评价机制有关系。如果说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校层面是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基础,那么教师是一线的实施者和落实者。(1)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教师素养的提升。要想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等,首先教师个人应具备这些素养,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大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亦会提升教师个人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因此,高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多走出去进行学习培训和在职进修,长期在本校进行连续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造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滞后和产生职业倦怠。(2)甘于奉献,诲人不倦,用心培养教育学生。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要有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直接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而收获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满足。”[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师这个职业要有高度的认同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用爱心、细心、耐心教育引导他们,当桃李满天下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作为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看清当下教育和学校各项政策改革,多渠道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加强为教育事业奋斗和牺牲精神,方能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核心素养培育工程。

3.大学生层面

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弊端,落实不到位,大学生从基础教育进入高等教育以后,还有不少学生缺乏必备的一些能力,如学习能力、生活技能等。作为“00”后大学生更要应对今后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和社会变革,必需具备将来生活必备的各项素养:(1)提高自我意识,转变学习观,化被动为自主探究学习。大学生自高中升入大学以后,进入新的社会角色和环境,需提高自我意识,准确定位自己,迅速确定目标。大学生学习动机匮乏,学习态度降低,大多数要归因于缺乏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观和基础教育的最大不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要“虽离师辅而不返”,要主动建构自己的素养体系,加强研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学习,而不是成为只会读书的文弱书生。(2)积极利用多种平台和机会进行第二课堂的锻炼,全面提升个人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调动起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课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多样多形式的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加入提升个人核心素养的队伍当中来,这亦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大学生自身必须利用好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成为第二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并吸引更广大的同学积极加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辈群体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交流沟通,互帮补助,共同提升的和谐文明校园,这才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落脚点,亦是大学之间的差异性所在。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方面之外,还需国家和社会提供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还缺少权威理论支撑点,希冀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关注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人才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立德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