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优化途径

2020-01-19徐玉松余登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实训互联网+

徐玉松 余登燕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技术革命推动教学变革,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以来,教学活动随之发生改变。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写作课程在新技术介入下,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学生态出现新气象,一线写作课程教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积累了成功经验。然而,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剖析、解决。

一、“互联网+”写作教学现状

“互联网+”写作改革实施伊始,业界广泛探讨“互联网+”时代写作教学的任务、应对举措和改革措施。2015年,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泛媒体时代写作教学综合实训平台观摩研讨暨中国写作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集中探讨“互联网+”写作课程建设相关问题;2016年,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组织的年会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应用写作”为题展开研讨;2017年,全国第十五届公文学术年会以深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公文写作与教学研究,推动公文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公文写作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

在业界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业已在课程教学中次第展开。随着“互联网+”技术融入程度的逐渐加深,写作课程教学产生了多重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交互性、沉浸性特点,写作课教师多“从‘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下学习’‘互联网+实训’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在课程资源上丰富供给,把专业网站、杂志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纳入与教材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资源库;在教学方法上建设“翻转课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和时间,构筑移动课堂,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延伸到课前课后、在空间上拓展到课上课下,实现随时随地都是课堂;缘于写作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互联网+”实训可以改变传统写作教学实训质量难以保证的状况,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实现写作实训教学虚拟化、情境化、仿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近年来,高校“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业界普遍首肯“锦城模式”[2]。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制作精品课程、MOOC课程,录制微课,还包括制作教学应用APP,推出线上实训项目,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升,毕业率高达100%,学生供不应求,甚至有企业到学校提前预定。“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在诸多高校实施,何以出现一家独大的“锦城模式”,而其他诸多高校改革成绩却隐而不彰,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从“锦城模式”的经验介绍来看,“锦城模式”的成功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得益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突出人才培养的写作技能导向,明确写作方向,也得益于系统推进写作教学的改革理念,实施课外作业改革、教学实践和毕业论计的设计与评价方法改革、教学实训改革等。

“互联网+”只是技术手段,是一种工具。显然,工具谁来用、怎么用,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对比“锦城模式”,众多高校正在进行的“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且相对普遍。

二、“互联网+”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教学手段的革新,给写作课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推进以来,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与人才培养预期对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笔者在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认为写作技能很重要的占95%,对“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比较满意的占62%,认为通过写作课程提高了写作能力的占35%。经过一学期的写作智慧课堂教学,笔者在多个本科专业进行现场写作能力测试,800字的命题作文,1小时内能完成的占43%;语法错误发生率17%,错别字发生率5‰,创新思维发生率0.96%。教学效果与实施“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前相比,并不令人满意。

学生写作能力并没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根本性的转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方案不够系统

教学病理学认为,“所谓教学病或教学疾病是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的作用之下,教学结构发生异常变化或教学功能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发挥,以致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的不正常状态”[3]教学结构失衡或教学功能欠缺,均会产生“教学疾病”。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实训必须相互协调,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才可以达到“健康”的教学目的。“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是整个课程的系统改革,而不能理解为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因此,“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实训的整体改革,各元素虽各自相互独立,在改革的路径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又相互统一于写作教学改革之中。推进“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以“互联网”为媒介,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网络教学第四课堂的关键作用,系统推进教学改革。

2.教师写作能力薄弱

写作课教师不仅是知识传输、思想教育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写作规律、写作技能的指导者。20世纪的西南联大写作课,沈从文、汪曾祺既是师生,亦是文友,师者熟谙散文、小说创作,在学生的作业上圈点题跋,汪曾祺受益终身。新世纪以来,阎连科、李洱、苏童、格非、王安忆、鲁敏等众多当代著名作家成为知名高校的驻校作家,开设写作课,学生受益良多。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写作课程师资相对匮乏,教师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前“互联网+”时代,写作课程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布置练习作业、批改反馈,虽并不精通写作,却可勉强履职。在“互联网+”时代,写作资源多,范文全,范文集、妙句汇在网络上随手可得,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不再需要教师花费课堂时间进行讲授,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写作经验,缺乏有效开展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水平,不能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难以胜任写作教学任务。

3.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据笔者了解,在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写作课程是烫手山芋,一般教师不轻易接手。随着“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的推进,写作课堂出现泛在化趋势,教师除了要回答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各种疑问,还要面对线上的写作交流群、超星课堂里的讨论区、各种写作应用APP等各种平台中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课上课下、课前课后,写作课程教师要随时接受提问并解答,写作教学工作量随之增加。教师的精力投入是写作教学质量提升的充要条件,实际上,写作课程教师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据笔者开展的抽样调查,从布置作业的维度来看,一学期内布置写作练习作业6次以上的教师占任课教师的10%;从批改作业的维度来看,51%的学生认为教师作业批改不认真,28%的学生认为教师批改、回复及时,3%的学生反映与教师开展课外写作交流。实施“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以来,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写作交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写作课上的低头族队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4.学生学习缺乏耐心

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周期长,需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长时间的集中思考和大量的写作练习。学生通过PC端、手机端学习的同时,会收到非写作信息的干扰,易产生信息茧房效应,造成学习阻碍,导致学习的系统性不足。从成长规律来看,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耗散,互联网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根据大学生网络学习调查显示,“虽然网络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但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如何利用资源和恰当高效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学习者也很容易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迷失方向。”[4]

事实上,与其碎片化阅读、娱乐、游戏的时间相比,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调查数据表明:“以手机阅读为主,以书籍方式阅读碎片化内容的仅占22.86%。大学生依赖于微博、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通过自主浏览或软件终端推送获得时事热点讯息,从而进行碎片化阅读。其中,利用QQ浏览碎片化信息的大学生最多,占82.86%;微信仅次于QQ,占65.71%;微博的利用率为48.57%。”[5]

三、“互联网+”写作教学的优化途径

“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6]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地方本科院校写作课程教学质量欠佳的局面,写作课程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生态,持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加强制度设计,形成教学改革合力

要加大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力度,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明确写作技能要求和衡量标准,适当增加写作课程,突出写作实践教学比重;要探索绩效工资分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具备写作课程任职条件和能力的人才担任主讲教师,充分考虑写作课程教师的劳动投入,增加写作教师报酬;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智慧课堂硬件设备投入,为“互联网+”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要拓展实习实训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与政府、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内新闻宣传中心、校报校刊编辑部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仿真实习实训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写作实践机会。

2.加强潜心育人,全面提升课程质量

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全面推进写作课堂改革。要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形成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写作前沿理论,积淀写作实践经验;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与学生的良性频繁互动,指导学生写作;要扩充教学资源供给,广泛搜集写作类网站、公众号、精品课程、MOOC课程,整理形成课程资源库;要指导学生开展“互联网+”阅读,提倡任务式阅读,实施问题导向、作业导向、项目导向,明确阅读内容,制定阅读效果评价标准,为写作实践奠定基础;要改革教学模式,建设智慧课堂,实施“翻转课堂”,利用数据计算软件,开展作文诊断报告,提高教学反馈的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价比重,保持学生开展写作练习热情;要推进写作实训改革,通过建设自媒体平台、手机应用等,提高实习实训平台、中心的利用效率,提升学生文字起草、编辑、发排能力。

“下课不应该是课堂的结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实现永不下课的课堂”[7],写作课程教师要以“永不下课的课堂”为目标,整合线上线下,连通校内校外,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铺路架桥。

3.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联网+”写作教学要有时代的鲜活气息,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择最新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网络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参与“互联网+”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辩证看待AI写作和人工写作,意识到写作能力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切实掌握写作能力,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具备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甄别不良信息,“价值观既影响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和作文,又让我们在作文的同时能够通过价值抉择不断内省:如何做事和做人”[8],在写作过程中,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屏蔽有害信息,积极传播正能量;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超星移动图书馆、慕课平台、微课平台,关注写作类门户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学习写作理论,掌握写作范式,提高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实训互联网+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