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
2020-01-19张海明
张海明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中文系,山西 汾阳 032200)
在蒲松龄之前,很多文学作家认为“狐”是一种有害于人的鬼魅事物,并将其描述为狰狞的鬼怪面目,但在《聊斋志异》中狐类拥有凡人不可企及的纯洁灵魂与美好形象。[1]蒲松龄将美好情感蕴藏在“狐”的形象中,使作者及读者之间产生深层次的感情共鸣,更使“狐”形象独具魅力。[2]
一、“狐”形象的异化美与形象美
1.“狐”的异化美
蒲松龄把“花妖狐魅”变为具有人形和人类思维的异化形象,展现了小说的异化美。即便是平常的鸟兽,作者也借助神奇的想象对其进行转化。在古代文学家眼中,介于鬼魅与人类之间的就是“狐”的形象。蒲松龄不仅赋予了“狐”仙气与灵气,还赋予了其人性。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评论中,高度肯定了蒲松龄的文学创新意识,并且认为“狐魅”形象富有人类情感及超越人类的灵性。蒲松龄敢于跳出传统模式的创作局限,将人类形象与情感思想全部赋予“狐”,对深层次的人类审美需求予以全面的满足。
在《聊斋志异》的很多篇幅中,蒲松龄将“狐”的意象进行升华,并且暗示“狐”形象超越人类的情感意境。狐类生物带有妖性与物性,其中隐藏了诗意的作者内心情感。例如,《葛巾》《花姑子》两篇小说中,蒲松龄运用了富于浓烈香气的花草来比喻“狐”的可爱,进而烘托狐的纯情善良。经过作者转化,“狐”不再具有可怕与狰狞的鬼怪面目,反之具有能够感化人心的魅力。例如,书生在苦读的过程中,无意间遇到了美若天仙的狐女,并且深深被狐女吸引。狐女没有嫌弃书生的贫穷与寡言,终日陪伴其左右,照料书生的日常生活。使读者感受到温情与关怀,不会有恐怖感。在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人们思维保守,对地位与身份差异较大的恋情持有坚定的反对态度。但蒲松龄却大胆构想了书生与狐女的恋情,热情赞美了超脱尘俗的感情境界,体现了异化后的小说形象魅力。
2.“狐”的形象美
蒲松龄生活在黑暗与落后的封建时期,很难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以作者只好借助幻想来勾画美好的意境。蒲松龄通过塑造灵异的狐类形象,来突显人性的美好。鲁迅赞赏蒲松龄创作的“狐”形象不仅具有打动心灵的魅力,还蕴含了作者赞美人性与人情的深厚情感。例如,狐妖为了不让书生担忧,甘愿彻夜陪伴书生并为其弹奏美好的乐曲,以此来丰富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狐女已知晓超越人类与狐类的恋爱最终会失败,但仍然表现出无悔付出的心理。透过小说形象,可以观察到作者赞美男女恋情及提倡人性美的思想。
二、“狐”形象的人间气息与人情味
在《聊斋志异》中,“狐”的形象充满着胜于人类的温情与关怀,传递着浓厚的人情气息与人情味。具体来讲,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狐妖拥有智慧与美貌
狐女在作者笔下被描述得充满智慧,还具有令人艳羡的容貌。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与人情味的憧憬寄托于狐妖身上。例如,在《狐谐》中,狐娘子机智聪慧、心地善良、“颇丽”美貌。她在宴会上对众人讽刺进行有力反击,对陷入困境的人及时施以援手,万福一见她甚是喜爱,可见具有人情味的狐女是惹人怜爱的。从蒲松龄对狐女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他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的同情。
2.大胆追求真爱
《聊斋志异》中,狐妖与人类之间产生爱情,狐女摆脱当时的封建社会枷锁,大胆去追求真爱。例如,狐狸生下的婴宁,天真烂漫,清纯可爱,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些滞后与腐朽的道德伦理十分不解。同时婴宁也十分聪慧,她故意诱导心上人来向自己表白。读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狐女追求纯洁幸福的可贵品格。在封建社会中,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主宰与掌握自身命运,作者深刻觉察社会上不公现象,倡导人们勇敢尝试,勇于挣脱礼教束缚。蒲松龄的这些思想,对于生存在封建社会的人来说,具有先锋性。
3.富于感恩心态
清朝中期官场弥散着腐朽气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多数人习惯了这黑暗的社会氛围。但蒲松龄对此感到不满,并用倡导人性的方式来构建温情的文学氛围。例如,在《聊斋志异》中,狐女小翠的生母曾被王常所救,小翠为报救母之恩,最终选择嫁给智商有缺陷的王常之子。小翠婚后时常受到公婆及王家政敌的威胁,但小翠并未抱怨,反而耐心帮助丈夫医治痴傻病,最终获得成功。小翠在蒲松龄笔下虽只是狐女,但她却超越了人类的胸怀及感恩心态。
三、结语
“狐”形象构成了《聊斋志异》中的亮点形象,蒲松龄通过描写“狐”与人类相恋、报答人类恩情的狐女及敢于挑战世俗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他内心美好的憧憬与期待。时代发展至今,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因此《聊斋志异》将会不断地给人们深刻的心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