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20-01-19徐安
徐 安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涵盖了广西左江、右江及红水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的百色、河池等三十多个县。
近年来,学术界对邓小平与广西左右江革命、广西红色文化、广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格外关注,成果颇丰。例如:张红的《论左右江革命时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论述了他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为了开展革命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旷永青的《历史与启示:土地革命时期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研究》以整个广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为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采取的策略;杨正军的《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左右江地区的早期传播》集中论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及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左右江地区的发展过程。但是,学术界对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仍然有待深化。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动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以深化学术界的既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视由来已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15)在新时期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P41)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界定观点不一,普遍适用的解释是:“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3]这一概念强调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群众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头脑是其最终目的。百色起义后第五天奉议县苏维埃政府告民众书指出:“现在苏维埃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民众的意识。”[4](P184)文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学说的体系,以及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体系并继续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的思想
关于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P400)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生存条件恶劣,与资产阶级日益对立,阶级斗争无法避免。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6](P817)人才真正的变成了自由的人,不再受到阶级压迫的束缚。
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无疑是生产的主体,正是他们的生产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探寻出隐藏在历史人物背后的“动力”,他指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7](P255-256)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二)列宁关于革命的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关于党的组织形式。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分歧之一是关于组织形式问题,关于民主集中制是否也是成为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布尔什维克明确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8](P273)在落后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无论是进行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保证上级决策能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
关于工农联盟。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工人阶级不够壮大,工农联盟对于稳固政权至关重要。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列宁要求“如果工人阶级不能得到哪怕是一部分雇农和贫苦农民的拥护,不能用自己的政策使一部分其他农村居民保持中立,那就不能巩固自己的胜利。”[8](P271)显然,列宁从国内革命战争中认识到工农联盟的伟大力量。
(三)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实践,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于革命道路。大革命的失败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沉重的打击,严峻的形势迫使党的领导人思考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9](P47)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特点、性质、方式等内容都进行了思考,这些思考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关于理论与实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后,由于不符合共产国际的城市革命理论,毛泽东受到党内批评和同志们的误解。为了回应这种错误倾向,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他指出:调查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10](P113-114)没有对形势的调查很难得出正确的认识,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点。毛泽东将革命理论运用于革命实践中,针对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有见解的认识。
关于党的领导。在进军井冈山的途中,经过“三湾改编”,大大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力。毛泽东针对井冈山地区党组织发展问题明确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犯错误的。”[10](P77)根据地群众主体是农民,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党内充斥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为了避免军队重蹈军阀武装的覆辙,确立革命的发展方向,必须对军队进行广泛的无产阶级教育。
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左右江地区以山地为主,土地贫瘠,土匪遍地,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左右江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以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心的思想启蒙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主要领袖之一韦拔群在开办第一届农讲所时就积极遵循党的农运路线,农讲所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俄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概要、国际法草案、农民运动章程、军事知识和革命音乐等。[11](P20)农讲所要求学员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农民运动的方法和策略,还经常组织社会调查,从实践中直接学习。1925年8月,在韦拔群家乡东兰武篆区成立农民协会,会员达七万多人。农会制定了严格的会员守则,规定“服从协会命令,遵守农协纪律,……帝国主义军阀,专吃工农膏血,工农团结战斗,敌人完全消灭。”[11](P25)“守则”通过简洁的文字,概括协会的宗旨、性质、纪律,使会员容易牢记在心。1926年2月,韦拔群等革命骨干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继续壮大农会力量,农会积极地从政治上打击土豪劣绅的威风,也给农民群众进行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
(二)以破除陋习为中心的文化宣传
由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低,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反封建的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各地农会成立以后,组织男女青年宣传队下乡进行宣传。在壮族地区大多采取群众喜爱的壮族民歌的形式,把现代社会知识普及给农民。“男女会员白天进行生产劳动,晚上到补习学校学政治、学文化。”经过一段时间,宣传效果显著,一些农会组织发达的地区,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11](P15)的和平画面。
在进行民众文化教育时,广大妇女的思想得到了解放。1926年,举办的第二届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女班四十多人基本都是文盲,所以当时以人名作为学习的开始,要求会写会读自己亲人的名字。之后,女班学习的重点在“文化、有关妇女解放和宣传工作等内容”,[11](P199)通过宣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广大妇女获得思想解放,并积极参加农会闹革命。
此外,广西地区鸦片和赌博盛行,农会也积极整治,强制戒毒,鼓励举报赌毒。在陈勉恕给广西当局的调查报告里说,烟毒基本绝迹。由此可见,农会对于社会的整治措施很有成效。
(三)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历史观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党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政治动员时,积极宣传劳苦大众的伟大力量,强调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推翻旧社会。在东兰早期农民运动中,开展的批斗、审判、游街地主等群众性活动,极大地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使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力量,可以实现自身解放。
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思想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存在一些距离,工农群众不易理解。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左右江地区的各级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红军宣传队伍
我国国情决定了革命必须依靠农民,对农民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同一时期,毛泽东遇到军队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泛滥引起的思想混乱。他在1929年《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9](P57)毛泽东强调发动群众是红军除打仗外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并且量化了打仗与做群众工作的时间比例,以此突出发动群众在革命中的意义。
在发动百色起义前,军队在恩隆县平马镇整训后就做出规定:“每个连都要组织七八个人的宣传组,到群众中去宣传。宣传组几乎天天都出去宣传,……宣传组跟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宣传工作能够做到深入人心。”[12](P730-731)据《右江日报》报道,百色起义后第二天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宣传队长率领宣传员下乡宣传,受到各地热烈欢迎。“一时革命空气紧张,各农民皆感觉苏维埃政府的利益,及共产党主义系为工农解除痛苦,故各农民即票选组织委员会……选举毕,众皆鼓掌称善。”[4](P180)在起义前先让农民明白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此外,还通过散发传单来宣传国民党的罪恶和红军的主张。百色起义前夕,为了进行革命宣传,分发传单。这一时期红七军政治部也通过传单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在一张“我们的主张”传单上写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官兵待遇平等、优待无辜俘虏、人民负担减轻”等口号。[4](P195-196)将人们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直接作为斗争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宣传工作的开展,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于群众了解红军、拥护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县乡召开一系列欢迎会,表达群众对红军的爱戴之情。一些当时传唱的山歌直接歌颂红军和共产党,如“当牛做马穷苦人,要想翻身就革命;有共产党来领导,冲破牢笼见光明;挨打挨骂半生死,不做革命活不成”。“劳苦人民一条心,团结打倒反动派;哪怕火海与刀山,也要踏出新世界;保卫红色苏维埃,大家向党靠拢来。”[13](P98-111)通过这些欢快的山歌语言,将革命的宏大目标用通俗的群众语言进行传唱,对动员群众参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党的领导人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由党领导群众建立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党的主要领导人有邓小平、张云逸和韦拔群等。
1.邓小平。他于1929年9月经转香港到达南宁,之后一段时间化名“邓斌”领导工作。在百色起义前后,邓小平同志抓住有利时机,在一些课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多年后曾听过邓小平讲课的袁任远回忆道:“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很受欢迎。”[14](P128)同年11月在百色五中上政治课,邓小平“从国外讲到国内,一方面介绍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经验,号召师生们团结起来,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分析了国内革命形势,并联系到右江和五中的具体情况,动员师生员工认清形势,选择为工农谋利益、求解放的革命道路。”[15](P210)邓小平同志在对群众进行教育时尤其注重密切联系实际,不讲空话。
2.张云逸。1929年,他在南宁担任警备第四大队队长时就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教育问题。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担任第四大队队长时利用与士兵接触谈话的机会,打通他们对革命的怀疑思想,使他们从内心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领导。有时,我也公开讲话,向士兵群众灌输革命的思想。”[16](P943)百色起义前,张云逸为了鼓舞士气,不断地向士兵们进行革命教育,让他们时刻牢记阶级斗争。李天佑回忆道:“有一次张云逸同志来给我们上课时,他提出问题,你们说社会上哪一阶级人数多?我们想了想回答,工人农民多。接着他又说,赞成工人农民成分多的请举手。我们都举起手来。”[4](P17)通过进行阶级教育,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革命斗志。
3.韦拔群。韦拔群是东兰壮族党员的杰出代表,他最早开始在东兰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9月,韦拔群在列宁岩创办了第一期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开展革命工作,对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教育。在列宁岩入口处的拱门两侧贴有他写的一幅革命对联“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在讲习所里面的讲台两侧挂有对联“土豪劣绅把穷人当盘中餐,劳苦大众将豪绅做枪口靶!”他巧妙地通过对联来营造出浓厚的革命学习气氛,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员置身其中受到感染。韦拔群同志作为壮族儿女,还很善于通过唱山歌来进行思想教育,他本人既善于唱也善于创作,至今留下了大量革命山歌,充满了斗争精神。为了唤起农民的阶级觉悟,他创作了《革命歌》:“终日劳苦的人无吃穿?凡我家友,都要联合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资产阶级,才得幸福!”他在山歌中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揭示出广大农民生活贫苦的原因是因为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要想生活幸福必须要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人的教育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党的领导人对大众的思想教育可以持续很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年接受过思想教育的韦国清、覃应机、黄美伦、李天佑、黄松坚、韦杰等革命者,其中一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上将、中将、少将等高级将领或省委书记、省长等高级领导,他们终身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干部培训班学员
在百色起义前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的合格的领导干部。为了迅速进行补充,举办干部培训班是最佳途径。当时,举办培训班的一大难题就是教材问题,对此邓小平等领导人亲自编写教材,教材通俗易懂,受到学员的欢迎。保留下来的教学笔记和教材有《革命常识问答》《经济教授提纲》《政治常识问答》《土地革命》等。在《政治常识问答》中直接对学员进行知识的普及,对“共产党”“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共产主义与其他主义的不同”“为什么中国革命要由无产阶级领导”[17](P188)等问题进行了解释,使学员明白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目标,让学员认识到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从而自觉地参加革命。
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后来在上海给中共中央写的报告中对红七军这一时期的情况作了总结,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过去七军的中心错误是处处以军事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不是以群众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的错误路线,结果常常处在被动地位。”[18](P12)由于处在极端危险的革命战争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有某种实用主义倾向,便于为革命战争而进行的政治动员。
早期广西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是通过书信杂志和创办报刊进行传播的,传播的范围极其有限。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外来色彩较重,理论本身的晦涩难懂给群众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启示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西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起点和旨归。回顾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当地群众最初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与大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P23)针对农村贫困户,国家制定出一整套脱贫方案。在新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当前农村脱贫工作,用千百万农民脱贫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党的宣传工作必须把人民的切身利益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二者不可分割。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核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是在中共广东区委、中共梧州支部及南宁地委等组织的支持和领导下进行的。中共南宁地委成立后,集中统一领导各地农运,以农讲所、农运班等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6年11月,中共广西党组织负责人陈勉恕和中共恩奉特别支部负责人严敏到达东兰,他们吸收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东兰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并不断向外扩大,延伸到右江其他区域。在中共东兰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农运骨干300多人。随着右江革命形势的发展,把东兰一地的农运与右江地区联系起来,东兰成为革命的策源地与腹心地。此后,百色起义和右江土地改革从酝酿、计划、组织、领导、发动等环节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3.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通过组织红军宣传队伍、突出党的领导人的教育作用、举办干部培训班等形式,利用山歌、课堂、集会等渠道进行文化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当地既存的可以利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材料,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当前微博、微信、微视频、QQ空间等各种社交软件使用广泛,如果仍然运用传统的大众传媒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将会失去广大受众。一些新媒体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失踪、失声、失语等现象,这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严重不符。这一方面与宣传工作者不能及时使用新媒体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思潮在中国进行渗透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电影《建国大业》,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推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及《潜伏》《黎明之前》等优秀的电视剧,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奋斗历程。通过电视剧这一人民群众喜爱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