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对地域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2020-01-19邵艳梅
邵艳梅,王 悦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一、文化自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自信,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自”,代表的含义是自己,即自己身处的各式各样的环境,包括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换言之“自信”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地位等的认同和肯定。另外一个层面是“信”,指的是精神上面的信仰、信心、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本国文化极度的肯定和认同,对本国具有欣欣向荣发展的生命活力信心百倍,它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它不仅能充分吸收先进文化,而且还能广泛接纳文化中的精髓,与此同时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文化互通和探索不需要思考被对方“吞噬”。除此之外,它还能依托大力宣传和普及自身的文化来体现,通过研究区别于本国文化的内在动力使自身宣传和普及的文化满足对方发展的需求。从这方面来说,文化自信并不是强行向别人大力宣传自身文化优秀的地方,也不是只关注自身文化,而是在客观的基础上对传统精髓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在不违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不懈努力,使其内容更丰富。
(二)地域性文化
地域性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地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软实力,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地域文化的种类繁多,多种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呈现多元性、包容性与兼容性的特征。一个民族延续的基础是文化的传承和进步。Marshall Sallins提出人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全面的进步,也就是把文化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1](P1)Graeme Aplin提出文化遗产的主要影响:一方面,人们必须结合所处的时间和地点,方便地理的、历史的记录当下的生活,而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遗产能更好的帮助人们进行社会角色分工,它使得每个人与群体、国家紧密结合,给参与者和未参与者形成一种族群身份的象征。[2](P16)俞孔坚指出,现阶段施行的城镇化,是通过保护乡土文化,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归属,对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3](P274-277)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关键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描述:“文化的各不相同给人类带来的很多有利影响,数量之多和生物的数量一样,文化的各不相同都结合了之前人类的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1](P16-17)相对于某个地方的进步而言,必须不断传承和推进地域性文化才可以实现文化的丰富性,才可以让地方城镇有自己的不同,当地人民才会对文化有认同感和幸福感,最贴合现代化发展的城镇化要求才有可能被实现。
二、文化自信对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文化自信对地域性文化会产生以下三方面影响。
(一)提升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要想稳稳的矗立在世界民族之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关键及长久动力也是来自于其各组成部分对民族内在文化精神及个性的文化肯定。只有主动自觉的坚守民族文化,才有可能使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态之间形成顺畅的交流和理解、相互依存和尊重。我国各民族间要实现友好和谐携手共进的目标,就需要坚定不移的做到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各民族间只有建立起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添砖加瓦,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成为实现中国高度统一的坚强后盾。
众所周知,文化自信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并且从未缺席。文化自信的滋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更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是涵养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养分。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文化,代表当地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它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息息相关。以河北省为例,其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白洋淀,抗日革命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两个务必”为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基本内蕴的唐山抗震精神;有“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荆轲,殒身救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传承,应大力弘扬。因此,河北省应借助其文化优势,抓紧优秀传统文化被大力弘扬的机遇、抓住革命文化被新时期延续的契机、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文化理念,延伸地域性文化产品的产业链,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优势。在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带动下,各个区域将会实现双赢的目标,一方面带来了良性经济循环,实现文化强省的显性成果,对于某些偏远地区而言不仅仅是打破乡村发展瓶颈,更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人民对当本区文化的认同,久而久之形成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在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交流中,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与社会稳定。人们在文化认同中逐渐过渡到民族认同再到国家认同,并在密切交往中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另外,保护有价值的地域文化,保障有历史文化底蕴地区的文化属性,加强地方乡土文化的认同,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彰显出我们文化自信的骨气。当一个地区的老百姓树立起了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了解,进而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开发。在某种程度上,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较之于物质资源潜能更深,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要认同地域性文化所具有的隐形价值,认识到传承本地区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的一把钥匙,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剂良药。
(二)推进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精神上的动力,是内在力量,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费孝通先生说:“要形成文化自觉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的解读自身的文化,并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这样才有机会在百花齐放的多元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最直接的表现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实力,一定层面上依赖于文化自觉。由此可见,一个民族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影响自身文化的繁盛和进步,另一方面影响着民族和政党的发展。我们党是一个具备强烈文化自觉的政党,回看党的发展史,始终坚持对文化地位影响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进步规律的合理掌控,从未脱离时代的特性,一直以实现中心任务为出发点,推行先进文化,肩负着文化发展的责任,拟定各个时期的文化纲领和奋斗任务,以适时高效的文化自觉,在完成文化的历史反省中,提升文化的过渡性和自我完善力,为党的事业长久发展不懈努力。
我国地域文化以一种客观的、合理的方式呈现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不管是具有杰出创造力价值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还是体现高超水平的传统文艺与技能,它们都扎根于相关的地域文化,注重与所在地区的关联性,并寻求远古历史与当今时代的完美对话。一个地域的文化被所在地区的人民认可后,他们会主动站在文化的前沿,保持自觉主动,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文化使命感,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会内化于心提升内心修养,外化于行提高社会文明度。通过不同地域的文化自觉,可以汇聚成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形成文化自强的格局氛围。
(三)拓展传统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观的现代价值是,它疏通了中华文化一直以来的文化生命,高度认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共同进步的积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对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大量吸收、传承和发展,同时引入了很多具有中国魅力、特色和面貌的元素。因此,加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可以升华传统文化价值观,这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人们自觉形成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的概括,是区别于各民族的显著标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将我国各民族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有很深远的作用,能促进我国文明的长久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反省作用,是老师,以史为鉴,便可知晓发展与否。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要结合历史和未来,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继承,全面创新。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打破重来,循序渐进的过程,打破之后,是全新的升华,但这种升华并不是脱离之前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要吸收好的,摒弃不好的,要有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继承和发扬,这对于重新建立有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发扬地域性传统文化过程中,要与现代结合、不断自我创新,同时不丢弃历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利用好文化对历史的总结和对以后发展的预见,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