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解读
2020-01-19何学军杨小燕
何学军 胡 瑾 杨小燕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210048)
《高等职业学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职精细化工类专业委员会经过广泛调研、反复研讨、充分征求、专家内审、标准成稿,于2019年8月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正式发布。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修订工作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面向76家企业、13家院校、1家研究机构、845名毕业生组织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满足程度、培养规格、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养成、课程设置等问题,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专家访谈、在线评价、问卷等方式,召开了4次研讨会,参与人员1325人次,对调研内容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专业教学标准》适用于各类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发布实施,对于规范和监管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专业建设和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分析《专业教学标准》的背景和意义、基本内容框架和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贯彻落实《专业教学标准》,推进高职精细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全面提高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整体水平。
1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1],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继续把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列入了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并强调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2]。
长期以来,我们在专业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在实施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循,全国各学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差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制订和推广《专业教学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1.1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外在驱动
精细化工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深加工业,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精技术的各个领域,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工业部门。精细化工与一般化工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从石油、煤炭等资源中提取原料,经过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材料,其优势在于生产量大、市场需求稳定;而精细化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针对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更注重对技术的创新。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提出的发展思路可简要归纳为,两大主要任务:稳增长、调结构。两大主攻方向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发展动力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两大战略重点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扩大国际合作。《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3]指出,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加快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扶持传统化工提质增效工程,鼓励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也必然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一些精细化工类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投产,区域经济对精细化工类高职人才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为了研究精细化工企业的一线操作工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状况,探索精细化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需要调查行业企业对精细化工类人才的需求类型、数量、能力要求和成长状况。
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必然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导致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随着精细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精细化工行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办学基本情况的调查,结合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和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分析,提出更适合我国当前精细化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基本框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及教学内容,明确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项目及要求,紧跟精细化工行业发展,适应精细化工岗位能力需求变化,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在需要
关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质量为王,标准先行”[4]。《专业教学标准》是高等职业院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对标建设、规范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有了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各专业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标尺”,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才能有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旋律才能真正落地。有了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有利于实现通用且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有利于快速提升本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解决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专业教学标准》也为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对本专业的教育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
《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份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对高职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和规范,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等基本要求,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将起到指导任用。
《专业教学标准》是对本专业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允许各专业点根据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岗位需求以及自身专业特色等进行专业模块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考虑到生源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中职毕业生在专业认知方面要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在文化知识和素质方面要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进行强化,而在专业课程模块方面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进阶[5]。
各专业点要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根本,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提升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整体水平。
2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修订的工作原则
在《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修订过程中,力图充分体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号)文件中所提及的“四大原则”。
2.1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专业教学标准》在设计“本专业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详见标准正文“六、培养规格”)时,采用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各专业点开设思想政治、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安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进一步要求结合实际将上述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详见标准正文“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2 坚持服务产业,明确规格定位
《专业教学标准》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6]确定了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对应行业,并在认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关于“化工生产工程技术人员(2-02-06-03)”“轻工工程技术人员(2-02-36)”等主要职业类别的最新职业标准[7]、岗位规范的基础上,对接“有机合成工”等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科学合理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3 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
《专业教学标准》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制修订工作,18人的起草工作组包括了10名院校专业负责人或教师、8名行业机构及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对各实践性教学要求进行简要说明,规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强调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促进学以致用。同时指出各专业点要结合实际,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等选修实践课程。
2.4 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突出先进性与引领性
《专业教学标准》对于专业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处理得当,保证了标准内容的科学性、标准宣贯实施的可行性。《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各专业点在确保“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工反应器操作技术”“精细化工工艺”和“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一致性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如广东等地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开设“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等特色课程),引领各专业点结合实际灵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专业教学标准》中强调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要求把动态反馈和定期评价有机结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
《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结构和要求、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保障。
3.1 专业概述
专业概述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和职业面向四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面向”中阐明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属于生物与化工大类中的化工技术类,明确了本专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GB/T4754—2017)中的对应行业,列举了本专业对应的行业、对接的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3.2 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规定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知识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明确了本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领域及毕业后3~5年的发展前景。“培养规格”从素质、知识和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3.3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课程设置”规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仅对上述课程模块列举性、建议性地提出了一些主要课程,要求各专业点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灵活开设,对“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精细化工反应器操作技术”“精细化工工艺”和“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了主要内容与要求。
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希望各专业点能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各专业点的教学总学时为2500~280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不少于25%,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不少于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个月,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3.4 教学基本条件
教学基本条件包含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师资队伍”明确规定了本专业的生师比不得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比不低于60%,同时对专业教师的资格、学历、实践能力、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等的资格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在建设教师队伍时要考虑职称、年龄结构等,要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设施”对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等提出明确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各专业点要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明确教材选用基本要求,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要求各专业点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需要的图书文献;同时应建设、配备与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相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虚拟仿真软件等数字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并能动态更新、满足教学需要。
3.5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中明确提出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议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专业教研组织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专业教学标准》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前期,研制组通过广泛调研,发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之间、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时,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4.1 优化人才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中的能力要求中,增加“能够在广义的工程技术活动中选择和应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知识、技术和现代工具”“能够识别、阐述、研究文献以及分析精细化工工程问题,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得到可以证实的结论”等,突出“学生产出”为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4.2 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的精细化工企业,对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有机合成和反应器操作等方面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等6门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选择包含精细化学品生产重要技术、典型精细化学品如日用化学品、涂料、助剂与催化剂等为载体来构建专业方向课,以便各学校自行选择。
5 《专业教学标准》的特点
明晰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与有机合成工等职业标准相衔接的,满足精细化工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精细化工行业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突出“结果导向”和“持续改善”。
开展绿色化工技能研究,将绿色化工、责任关怀等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同时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特点,建立“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三维动画模拟”“三维四层”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训平台和实训资源,开展“OFS”混合式教学改革。
根据精细化工的特点,跟踪行业技术进步,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精细化工技术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教学资源,改善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6 《专业教学标准》的贯彻落实要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标准、抓住其中的重点环节和核心指标带动教学标准的全面有效落实已成为了当前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建设者和专业教学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们结合《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实践,在对《专业教学标准》全面解读的基础上认为,全面有效贯彻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6.1 服务社会需求,制定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层面的专业标准,具有普遍性、宏观性、保底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而不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身[8]。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之一,根据调研,各专业点所在的区域精细化工发展重点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因此需要在贯彻执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精细化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明晰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优化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见,各专业点在贯彻落实标准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细化、深化和提高、再造,真正给专业“增值赋能”。
6.2 对标审视专业建设短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提出了基本要求,各专业点要对标审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短板,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此外,各专业点要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需要的图书文献、数学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家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广泛应用,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6.3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贯彻《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各专业点还需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完善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知识管理理论和零缺陷思维,坚持“共创、共治、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搭建以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结合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为核心的质保体系架构[9],分别从专业、课程、课堂和教师层面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自我诊改工作机制,形成目标清晰、标准完备、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