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元共育、交互训教”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石油和化工类院校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为例
2020-06-23付梅莉樊宏伟
付梅莉 樊宏伟 赵 博 赵 磊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833400)
1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17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钻井技术、石油化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三个专业获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等相关文件精神[2],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要求,学院紧紧围绕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双元共育、交互训教”人才培养为主线,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试点,如期完成了试点任务。
2 联手区域优质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院的钻井技术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均始建于1956年,2007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2017年钻井技术专业与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与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实效”“合作共赢,职责担当”“系统设计,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学徒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分段式培养和双环境育人方式,校企双方就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师资整合、招生招工、师徒考核、管理机制等达成初步意向,并定期召开校企研讨会,动态调整学徒培养目标,实行岗位达标制度和岗位轮训制度。
3 形成了“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通过制定《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成立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学院的领导层、职能部门、试点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班主任分别对接企业的管理层、人力资源部门、车间领导、带教师傅、学徒班管理人建立联系,从五个层面落实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图1为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顶层设计、分级落实”的双主体工作机制的示意图。
图1 “顶层设计、分级落实”的双主体工作机制示意图
校企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管理办法》,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共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面试择优录取,基本解决了招生招工一体化的问题。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了有225名学生的7个学徒制试点班级,保证学生的知情权。确定学徒身份之后,签订校、企、徒三方协议,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并确保其合法权益,以及在企业岗位学习期间享受员工的一些待遇。
每个学徒班在组班入企前都要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协议,学徒给师傅行礼敬茶,学生(学徒)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未来发展的归宿感,通过仪式得以增强,拉近了与师傅的感情,缩短了入企的试用期;同时,企业有了更强的内在驱动力,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培养这些准员工,给他们提供了多岗位轮训的机会。带教师傅手把手地教会了学徒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和工作岗位上的技能,减少了新员工的培训环节和相关费用,保证了用工储备。另外,企业及早介入教学环节,企业的很多资源可以用于教学,实训岗位和条件也更加丰富,与原来的先在学院单主体授课、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相比,解决了校内授课内容与现场实际工作脱节、企业对学生培养力度偏低等问题。
4 构建了“双元共育、交互训教”的育人模式
4.1 对标岗位能力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各试点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精准对标职业领域、工作岗位、操作任务和技能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联合编写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接触真实生产实际并兼顾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类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钻井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合作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师傅,教师为主体,吸收行业技术专家参与,成立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合作双方充分调研、论证及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结合石油钻井行业的特殊性,制定《钻井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并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以“双元育人、双重身份,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岗位培养、在岗成才”为内涵的“三周期、五对接、学训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3],如图2所示。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则深入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对于多晶硅生产装置的还原外操、还原内操、氢化外操、氢化内操等操作岗位,以及班长、技术员和工段长等基层管理岗位,均分析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共同构建了“校企共育,学岗交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2 钻井技术专业“三周期、五对接、学训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图3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共育,学岗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4.2 实施“在岗培养、交互轮训”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各试点专业学生(学徒)入驻合作企业,进行企业轮岗阶段培养。钻井技术专业的学徒在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钻井1队、3队、4队、6队、7队、8队、大修队和小修队共9个钻井队进行场地工、泥浆工、外钳工、柴油机工、内钳工和井架工等六个工段的岗位轮训,实现“能力递进,岗技全面提升”。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学徒在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分厂及原料分厂的还原、氢化、尾气处理、渣浆、干混、高沸和盐酸解析等装置上,对应着质量监控、设备操作与维修、工艺运行控制三大核心内容进行岗位学习,实现分厂内部轮岗、分厂之间适机换岗,实现“在岗培养、岗位成才”。
4.3 建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试点期间,建立了包括《教学实施管理制度》《学徒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徒制教学督查制度》《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学徒成长质量监控体系》等在内的系列管理制度,并通过随时巡视、随机访谈、个别交流、集中座谈、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和定期检查等形式进行双向沟通、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对于是否能出师(毕业),由校企双方共同考量学徒(学生)在校上课和在岗学习的情况,侧重于过程考核,注重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采用本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考核、师傅评定等方式,通过笔试、面试、谈话、观测、现场操作、模拟演示和作品呈现等方法,结合提交的作业、工单和报告等,从品德修养、遵规守纪、执行规范、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勤奋好学、实践创新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以达到优秀学徒和合格员工的双重标准。充分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平台(蘑菇丁APP)强化对学徒的管理,建立学徒成长手册,以每日签到、GPS定位、岗位学习周记、学习感悟、在线提问和聊天互动等方式全程监控学徒的岗位学习过程。
5 校企共同构建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
按照《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重构了基于学徒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了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在学生学徒的不同成长阶段,构建了“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
图4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示意图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构建了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图4),修订了“化工传热单元操作”“化工传质单元操作”“反应器操作与控制”“化工HSE与清洁生产”“多晶硅生产技术”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了“多晶硅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与班组管理”企业课程,校企共同编写了《化工流体输送单元操作》《化工传质单元操作》《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等3种活页教材。
钻井技术专业构建了学徒岗位能力课程(表1),修订了“石油工业导论”“钻井作业”“钻井HSE与安全操作”“钻井井控技术”“常见钻井事故的处理与预防”“固井与完井作业”等课程标准,开发出“企业文化与现场管理”“钻井认识实习”等2门企业课程,编写了《钻井作业》《固井与完井作业》《常见钻井事故的处理与预防》《钻井录井与测井》等4种活页教材。
表1 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一览表
6 探索建立了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在明确利益各方责、权、利的基础上,细化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逐年编制经费分摊方案。学院承担学徒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教学运行费,如实训耗材费、学院导师和企业师傅课时津贴;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教学的各类支出,包括支付师傅带徒津贴和学徒津贴,提供学徒岗位教学必须的设施设备和相应的生产条件等。钻井技术专业的合作企业在提供带徒师傅、岗位实习设备和场地的同时,投入270多万元,制定分段标准以支付学徒津贴、生活补贴。为保障学徒权益,校企双方协商由学院为学徒购买校方责任保险、企业为学徒购买了在企业学习的工伤保险,企业还根据学徒在岗学习成绩等因素,评选优秀学徒和优秀带教师傅,并给予奖励。
7 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相互协作的“双导师”师资队伍,钻井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成立了天成西域地质工程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成立了协鑫能源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成立了华清汽车学院,建立了双方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组建学徒班、科研项目开发和定期互访参观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了学院、企业和学生的共赢。对于企业,减少了招工的成本,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用工的稳定,企业全程参与了育人过程,解决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对于学院,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了新途径,培养了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对于学生,上学期间经济负担减轻,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明显提高,职业素质得以初步形成,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了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自信,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良好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