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优化策略

2020-01-19张德福陈德云朴雨美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活动

张德福,陈德云,朴雨美

(1. 黑龙江工程学院 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2. 黑龙江工程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3. 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72年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后,1995年又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此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在我国,2018年3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自2014年起,“倡导全民阅读”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突显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性[1],阅读氛围初步形成。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量还有很大差距[2],全民阅读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分析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研究阅读推广策略,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及互联网平台,丰富活动内容,拓展阅读推广形式,提供阅读指导,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1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意义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量的激增及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等的多元化,对阅读活动进行科学引导更加迫切。

当前大学生阅读意愿降低,阅读数量与阅读能力普遍下滑,阅读行为现状不容乐观,阅读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3]。进一步推进阅读推广工作,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社会。

2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推广工作现状

国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开展图书馆营销推广活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律促进阅读推广、阅读计划与项目等[4]:美国的阅读推广活动源于19世纪,成立了国会图书馆阅读中心,开展了“国家读书节”“美国阅读项目”“大阅读”“一城一书”等大型的阅读推广活动;1998年英国政府提出“打造举国都是读书人”的口号,确定当年9月到次年8月为“读书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国家阅读年”的国家,开展了“阅读起跑线”计划、“读者发展”“阅读是基础”等活动;加拿大拥有以大型节日项目——Word on the Street、终身阅读项目——ABC Life Literacy、儿童阅读项目——Read to Me等为代表的数十个国内或国际化的阅读推广组织和项目;2005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举办了“读吧!新加坡”活动。

我国阅读推广工作相对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在国家战略层面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阅读推广委员会,200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倡议发起全民阅读活动,阅读推广工作在图书馆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各图书馆纷纷加入阅读推广行列之中。目前,阅读推广已从声势阶段迈入深耕阶段[5],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也已经逐渐走向常态化[6]。全国性、地方性阅读推广研讨会及案例大赛如火如荼:2016年11月25日至26日,全国首届大学生阅读推广高峰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7];2017年9月2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阅读推广高峰论坛”在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隆重启幕[8];2016年3月22至23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与东北三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交流研讨会”;2015年10月15至1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9];2017年11月, 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共征集到117所高校图书馆的优秀案例,包括主题活动类、培养类、读者组织类、新媒体推广类、出版物类等多种类型[10];2018年12月“超星杯”首届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共有20所高校提交33个案例参赛,参赛院校既有985、211高校,也有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

可见,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各类高校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广形式既有线下互动,也有线上互动,还有综合推广活动;推广内容既有纸质资源,也有数字资源,还有其它特色资源;推广对象既面向全校师生,也面向指定群体。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读者参与度低,影响力不足,活动成效不理想。

2.2 当前阅读推广工作的主要问题

2.2.1 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力不足

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组织机构普遍不健全,专门建立阅读推广部的学校较少,多数高校都是搞活动时临时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或由馆内其他部门的老师兼做阅读推广。即使建立阅读推广部的图书馆,也是普遍人力不足,且没有经过阅读推广相关知识系统培训,人员素质难以适应阅读推广工作需求,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2.2.2 缺少长远规划,长期性、持续性不足

组织机构的临时性导致阅读推广工作缺少长远规划,影响活动的持续开展。开展活动次数少,活动间隔周期较长,且每次活动持续时间短,影响力小,难以达到理想的推广效果。

2.2.3 缺少针对性,读者参与度低

很多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处于盲目效仿其他馆的层次,虽然名称略有改动,但内容和形式基本不变,活动前没有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不掌握本馆读者的需求。盲目地举办活动必然缺乏针对性, 难以激发读者积极性,读者参与度低[11]。

2.2.4 形式单调,创新不足

限于经费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国内高校阅读推广仍是结合世界读书日或全民读书月,开展讲座、书展、书评、征文、沙龙、竞赛等形式活动的居多,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活动的相对较少。各馆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意,没有特色,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2.2.5 缺乏评价体系,活动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纷纷将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条件的推广,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推广,结果是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对活动参与情况、活动成效不进行跟踪调查,对活动有效开展无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制约了阅读推广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3 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优势

3.1 扩大阅读推广的受众面

首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运用网络技术、社会化网络 (SNS) ,充分拓展传播渠道,提高阅读推广宣传力度;其次,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产品移动图书馆、阅读APP等,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读者既可参与线上活动,也可参与线下活动,扩大阅读推广的受众面,使得读者群体不断扩大。

3.2 加强阅读推广的针对性,提高读者满意度

在互联网模式下,由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及时掌握读者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等,采用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知识资源,加强阅读推广的针对性,符合当前快节奏生活和学习特点,提高读者满意度[12]。

3.3 实现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

运用“互联网+”思维,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加强与高校其它部门的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它图书馆以及出版社、书商、媒体等的合作,促进阅读推广途径丰富多元,扩大阅读推广工作的影响力;将“互联网+”思维和阅读推广结合,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阅读推广工作进行有效地反馈和评估,对活动持续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阅读推广的服务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优化策略

4.1 明确阅读推广工作定位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应上升到学校人才培养层面,营造阅读氛围,科学引导大学生阅读行为,建设书香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既培育“经典阅读”素养,又促进专业阅读素养;既是对阅读本身进行推广,也是对阅读指导服务的推广;既要向读者宣传阅读的意义,又要向读者推送优质馆藏;既要向读者传授阅读知识(阅读方法、技巧等),也要对图书馆读书活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进行宣传、推介。

4.2 加强阅读推广队伍建设

各馆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或阅读推广部,专门负责阅读推广工作,将阅读推广工作常规化。首先,选择热爱阅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可以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馆员从事阅读推广工作[13],根据承担阅读推广工作的馆员的特长进行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分别负责阅读推广的策划、宣传、实施及活动评价,形成完善的阅读推广体系;其次,保证阅读推广团队的稳定性,促进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及阅读推广工作的持续发展;最后,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阅读推广馆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新媒体利用等能力,以利于阅读推广活动形式的创新及阅读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14]。

4.3 优化馆藏资源建设

优质的馆藏资源是阅读推广工作的基础。没有优质的馆藏,无论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如何新颖,都没有任何意义。

4.3.1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专业设置等因素,充分调研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积极动员各院系教师、学生进行读者荐购,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广泛收集文津图书奖、陶风图书奖、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获奖图书,还有年度中国好书及各高校校长推荐的图书,优化馆藏资源建设。

4.3.2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完善检索系统

完善的检索系统可以促进藏书的充分展示和利用,方便读者利用馆藏。高校图书馆需要针对读者的信息需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整合馆藏的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打造个性化、综合性的检索服务平台,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加工组织,实现馆内资源一站式检索。检索系统方便易用才能提高阅读的可获得性,吸引读者利用馆藏,提高资源利用率。

4.4 深入调研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

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带动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的改变。利用调查问卷及大数据等技术对书刊借阅、预约、电子资源的使用等数据进行分析,多途径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是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前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推广工作的针对性。

4.5 将“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阅读推广活动全过程

在阅读推广的宣传推介、组织实施、评价总结等各个阶段借鉴“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推广效果。

4.5.1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阅读推广

“互联网+”背景下,阅读推广宣传推介的渠道日益宽广。除了传统的海报、公告板等形式外,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通过校园网、校园图书馆网站、系部网站、图书馆公众号、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易班平台、百度贴吧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15],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阅读推广的相关信息,确保活动信息人尽皆知。

4.5.2 利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丰富阅读推广活动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和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新媒体、流程再造、游戏等[16],可以更好地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提升阅读推广效果。

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读者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等全新的阅读推广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光影阅动”微拍电子书、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视频系列短剧“爱上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白桦书声”校园朗读分享播客等,为其它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7]。

今后,阅读推广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实时、互动性阅读推广;研发阅读推广手机应用APP,完善移动阅读推广[18]。有效利用新技术助力阅读推广,推动阅读推广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实现阅读推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用。

4.5.3 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分析与评估体系

为保证阅读推广的效果及可持续性,需要建立完善的阅读推广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分析与评估体系,可以对阅读推广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阅读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一方面,通过建立数据采集与存储平台,借助读者到馆率及资源借阅率、数字资源下载量等指标,长期、持续地对阅读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问卷星等专业的网络调查问卷平台、微信、微博、论坛线上交流、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读者参与度及对阅读推广活动满意度等,从读者角度评价阅读推广活动[19]。基于图书馆和读者两方面的科学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立体、客观、全面地考量阅读推广活动的得失,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6 加强阅读推广理论研究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图书馆阅读推广同样需要理论支持。目前关于阅读推广的研究多数是推广案例介绍或活动经验总结,基础理论研究欠缺,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阅读推广的学科定位、概念范畴界定、推广的方向和目标、评价指标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20]。如关于阅读推广“推”什么的问题,有人认为阅读推广是针对“经典”的推广;有人认为既要推经典,也要推专业文献;还有人认为,阅读推广既要推“资源”,也要推“服务”。理论研究的欠缺,阻碍了阅读推广的深入发展,今后急需加强阅读推广理论研究,确定全面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定义,构建合理的理论框架,制定相关工作规则,以先进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推动阅读推广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 结束语

自阅读推广工作起步以来,各高校图书馆均程度不一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今后应在总结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针对阅读推广工作存在的不足,借鉴“互联网+”思维,整合多方力量,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多样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形式,多渠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探索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阅读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图书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