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索

2020-01-19冯亚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译双语技巧

冯亚玲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00)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行,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日益成熟,而口译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以及对学生双语水平的较高要求,其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口译教师要对传统的口译教学方法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整合出符合翻译市场需求的高效的口译教学方法。

一、口译教学中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口译教学受到语言教学的影响,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口译技巧为主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兴起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学习者因素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1]。口译课堂教学也逐渐把学生的口译实践活动作为教学重点。口译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口译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传授口译技能与学生进行口译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口译是经由口译员进行双语转换的翻译传播和社会交际行为,口译的过程“既是语言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文化信息、语用信息、交际传播的过程,更是复杂的认知过程”[2]。本文所提倡的口译教学是教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在口译实践前后的认知过程,通过设置“技巧+练习”的口译实践步骤,培养学生自如地进行双语转换的口译能力。因此,口译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这一复杂认知过程、使其内化和自动化的教学活动。而目前国内的口译课堂中,教师注重教研和翻译理论更多一些,真正留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过于强调语言知识而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这种教学方法是传统英语语言教学的延续,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认为学习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就会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这种教学理念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看作是被动的、无个体差别的,理想地认为只要教师教给知识,学生就自动吸收,忽略了学生认知的个性化、具体化等特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认知过程。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在口译教学中是不值得提倡的。口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双语的能力,只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才能具备专业口译人员的基本素养。口译教师在口译练习中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听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化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要极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尽管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讲话者说话完毕时,还是要能够迅速准确地展现专业能力,有条理地疏通讲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把源语转化过来。只有口译实践有数量上的积累,口译效果才有质量上的飞跃。所以口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上,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实践型专业口译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了解学生双语语言的认知能力、双语文化的认知水平、双语转换的认知不足等。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可以按照词汇、句型、段落、篇章等不同层面给学生大量的口译练习,在学生进行口译练习之后再对口译实践进行总结归纳,适当提出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与传统教学中主要讲述翻译技巧的教学方法相比,认知视角的教学设计更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口译前后的认知变化,使教师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思路。

二、口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在口译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运用能力欠缺,语言转化欠熟练、欠准确。主要表现在:有些同学或者听不懂原语内容,或者由于笔记没记全,无法听懂原文完整的意思;有的同学即使听懂了原文,却不会用目的语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记忆力方面学生还是主要依赖短时记忆、机械记忆,无法依靠句群和逻辑关系记忆较长信息。有时候感觉自己听懂了,但在口译过程中,又翻译不出来了,抗压能力、临场反应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在讲解时学生认为口译技巧熟记于胸,句法结构也运用自如,一旦进入口译实践环节,学生往往由于紧张或者遇到个别生词而使得整个口译过程缺乏连贯性和准确性。

鉴于以上问题,口译教师有必要引入认知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学习过程、认知过程。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个特殊的天赋的认知模块。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心理认知的过程。认知策略主要由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构成,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元认知(metacognition)指个体关于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任务、目标和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或者说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对于口译学习的难度和要求有预期的了解,对于口译学习的即兴性、时效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注意积累常用术语双语表达、常用句型双语转换。对于口译课程的难度和要求也有了解。学习方法是指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和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方法和技能。它不但包括有外部的方法而且也包括有内部的方法,前者包括做笔记的方法等,后者包括怎样进行想象等;口译教学中记笔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如果能够掌握快速记笔记的方法,在口译时会提高速度和准确率。学习并非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过程,一旦掌握了其真正运作的客观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了人脑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具体运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的调控这个概念详细叙述了调控学习的行为,它指的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技能的使用。它包括在学习前和学习中激活、维持注意和情绪状态;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学习后评价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方法的效果。学习的调控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期间情绪的变化周期,学习兴趣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出干预,提高学习效率。口译练习既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也考察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快速应对能力,要长期保持紧绷状态,需要维持稳定的情绪、体力以及思维敏捷度。[3]以上认知策略可以贯穿口译教学的整个过程,经由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在口译教学中要将语言学习与认知过程联系起来,不宜只将教学重点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要注重整体内容的理解和转换。通过原语复述、摘要综述、无笔记交传、影子训练、倒写数字跟读、三角对话、角色扮演、翻译工作坊、观摩与赏析等给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口译教师也要训练学生的感官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信息组织、大脑重复、信息视觉化等途径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口译笔记的训练也必不可少,多采用自上而下的“阶梯结构”,一个意群为一个单位记录笔记;译入语与原语并用,语言与符号共存等方法,辅助并加强学生的记忆储存能力,为后续的语言转换做好准备。

三、口译教学中的结果评估策略

传统口译教学的评估方式侧重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学生口译成绩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语音清晰度、语言准确性、文化转换的得体程度以及理解的准确性等方面所做出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系统的判断。本文提倡的评估模式是由学生本人自评、小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形成的复合评估模式,学生本人、小组同学以及教师评价的比例可以适当地设置,例如分别为20%、20%、60%。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口译任务以后,教师在设置相关参数时,可从语言文化理解的多层面要求口译者本身以及口译小组其他同学对刚刚完成的口译任务进行评估,引导学生从实践检验中得出一些口译的经验和技巧。口译质量的评估应该设置成阶段性的、连贯性的、系统性的,能够体现学习内容难度的提升以及口译练习的侧重点。与传统口译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教授口译技巧的方式相比,本文提倡的方法更能使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翻译技巧,更愿意主动学习口译,更愿意主动进行口译实践。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评估,要分层次、分阶段,重点抓好形成性评价,翻译评价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教师应该把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实训和课外翻译实践的表现结合起来,对学生每一个环节的表现进行真实记录,并且对照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给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在对评估的标准、评估的重点以及评估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内课外的作业情况,还应包含教学过程中翻译测试的评分和评价结果。学期结束时这一综合性评价作为本学期对学生考核的主要参考。学生在评估其他同学口译效果时,要将整篇文章进行分析,要对各个字词句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不仅是对他人口译认知过程的剖析,也是对自己口译认知过程的练习。[5]这种评估方式也是将评估与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译的机会,如果学生欣赏和评估译文的能力提高了,那么相应地自身的口译能力也会随着提高。

四、口译教学中的教学资料选择

目前口译教材越来越多,选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总感觉找不到得心应手的口译教材。这是由于口译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口译教材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口译教学通常会以当下热门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活动开幕式讲话、名人演讲、主持人访谈等作为口译教学的练习素材,所以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往往上一年的演讲放在今年就不会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口译教材总会有时间上滞后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补充当下刚刚发生的时事的双语转换作为口译练习素材,以弥补教材时间延后的不足。其次,目前市场出现的教材大都以专题分类的方式编撰。例如,会议致辞专题、校园生活专题、旅游陪同专题、会议口译专题、环境保护专题、文化交流专题等。因此,与笔译教材相比,口译教材稍显零星,不成系统,大都是口译事例的列举,系统性和针对性不是十分突出。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口译教材按照内容编排的形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包罗万象的综合类教材。取材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商务等多领域的材料。此类教材优点在于概括全面,教师可以在其中找到丰富的教学素材。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类教材理论性、技巧性涉及的内容较少,适合作为练习使用,不太适合“技巧+练习”模式。第二类是口译专题教材,编撰方式为针对某一领域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词语、句型、段落、篇章各个层面展开专项训练,例如商务口译、医疗口译、法律口译等教材。此类教材对于社会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过于专业,指导性并不是很大。第三类是具体的口译技巧类教材,以简单的口译技巧分析为主要线索,给每个线索配备相关的练习,以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此类教材更适合做自学的素材,把口译过程碎片化了,让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宏观处理。还有一类是针对各类口译考级的教材,目标是对应的口译考试,类似于catti口译考试的指定教材。[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口译教学的教材选取也是口译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无论采用哪些教材,在口译教学中学生所做的就是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最后从各类教材中全面地掌握各项翻译技巧。至于是否掌握某种口译技巧,掌握何种口译技巧,具有不可控制性、不可预测性。结合口译教材的以上特点,口译教师应该采用“技巧+主题”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口译记忆、口译笔记训练、口译技巧训练,再结合不同主题,由点及面地展开口译教学,充分利用口译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五、给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多提供实践机会

口译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之高,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对于口译教学方法、口译教材编写、口译质量评估等进行实际操作的口译教师的要求则会更高。理想的口译教师是进行过大量口译实践,口译实战经验丰富,口译技巧娴熟等十八般武艺样样具备。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口译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他们掌握了丰富的口译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却很少,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重视口译教师的岗前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进行国内外学习、企业挂职等职业技能培训,给口译教师创造观摩会议口译、商务谈判口译等专业性口译的机会,教授口译方法和学习口译方法都离不开实践。此外,高校也可以结合学校国际交流的特点,邀请外籍教师做讲座,创造现场口译的实践机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置一些章节专门用于外教原语展示,在进行口译时,相比目前常用的以听力素材为口译原材料的方式,上述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研究从语言结构的分析中转向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将语言与人脑认识世界的过程进行关联。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也需要了解学生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变化,这也将传统的口译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角度进行改革,使教师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猜你喜欢

口译双语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提问的技巧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