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初名臣韩小议

2020-01-19郑可心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朝高丽

郑可心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1125年辽朝灭亡后,有相当一部分辽朝文人志士的仕途和命运并未随着辽朝的灭亡而终结,其中一部分入仕于金,通过自己的才识与能力被金统治者所重视和任用,仕宦迁徙,获取较高的政治地位,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宋德金先生在《金代女真人的汉化、封建化与汉族士人的历史作用》一文中曾经指出熙宗、海陵两位皇帝在位时期的重大政治变革大多是受辽宋的影响,并且在汉族士人的参与下进行,韩昉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目前学界对韩昉的关注多在群体研究中有所提及,如由辽入金的汉族官僚群体研究、金朝“异代”文士与皇权政治互动关系研究、金朝遣高丽使臣研究,等等。①关于学界提及韩昉的群体性研究著作,主要有陈晨的《由辽入金的汉族官僚群体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将韩昉列入由辽入金的汉官群体,概述其入金过程与方式,考察其籍贯,总结其任职经历。通过对诸如韩昉此类汉官群体的研究,窥视出由辽入金的汉官群体为金廷政治、礼仪、外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李秀莲的《金朝“异代”文士与皇权政治互动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考察韩昉入仕内朝的经历与对金熙宗的影响,从而总结出此类燕云文士对金廷政治的适应与推动;鞠贺的《金朝遣高丽使臣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以韩昉为例,对金朝遣高丽使臣的分类、出身,与良好的个人素质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对金廷派遣高丽使臣的政策与用人心态进行了分析,说明此类使者在金丽外交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加深了金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齐心先生则发表过《略论韩昉》的专文,主要是对韩昉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分析。韩昉在《金史》中列入《艺文志》,说明其是以文著称于世,但综观韩昉一生,其对金初的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外交使者其亦不负使命,凭借着自身出色的辩才和辞令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采,韩昉更是以“性仁厚,待物甚宽”的高尚人品,被时人称为“长者”。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韩昉一生的突出历史功绩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韩昉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辽亡归金,以文著称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其生卒年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据齐心先生考证,他应生于辽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年),并认为韩昉家族与辽代名臣韩延徽可能有密切关系[1]220-227。韩昉的先世均仕宦于辽,累世通显,地位非常显赫。韩昉五岁丧父,但勤于读书,十分好学。

辽天庆二年(1112年),韩昉中进士第一。天庆三年(1113年),为其岳父丁文逳作墓志铭,墓志以“皇故辽太子左卫率府率、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潞县商麴铁都监、云骑尉丁公墓志铭并序”[2]639为首,阐明岳父的官衔,其后叙述岳父的生平事迹的同时,对岳父的功绩进行了肯定与褒奖。通过墓志可知,丁文逳妻韩氏是辽名臣韩延徽的后代,同时是辽枢密使韩绍雍的孙女。因为同姓韩,并且韩昉与岳母都是燕京人,所以,齐心先生推测“韩昉与韩氏可能是同族,即都是韩延徽一族,而非直系旁支而已”[1]221。韩昉为其岳父撰写墓志铭时的官阶为“承奉郎、守右拾遗、权史馆修撰、应奉门下文字、赐绯鱼袋、骁骑尉”[2]639。

天庆三年(1113年)后,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加卫尉卿,知制诰。辽末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加剧,辽欲与宋议和,萧后“遣萧容、韩昉诣宋,奉表称藩”[3]。韩昉见到童贯、蔡攸说道:“女直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4]2451。韩昉认为如果辽被金攻下,那么宋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危险。但童贯、蔡攸等人不仅充耳不闻,而且态度强硬。韩昉非常气愤厉声道:“辽、宋结好百年,誓书具在,汝能欺国,独能欺天邪!”[4]2451可见,韩昉具有远见卓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清楚的认识。

1125年辽亡,韩昉入仕于金,以文著称于世。金太宗即位之初,便“复进士举”,韩昉等文学之士得以有用武之地。天会五年(1127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5]2714。此后,韩昉以其超拔的学识,为金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天会六年(1128年),朝廷方议礼制度,韩昉与宇文虚中等“俱掌词命”[6]。韩昉善于写作,“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5]2715。

天会八年(1130年),金立刘豫为傀儡政权,韩昉虽被任命为册立刘豫的副使,但在这次册封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有学者指出册立刘豫的册文很可能就是韩昉所撰[7]。韩昉自天会十二年(1134年)入礼部,任职礼部达七年之久,其对于变革与完善金初礼制有重要作用。皇统三年(1143年),“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5]2715。在皇统四年(1144年)、六年(1146年)两次请求退休未果,“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5]2715。

此后以仪同三司致仕。海陵王天德初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薨。年六十八”[5]2715。可见,韩昉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朝,凭借文学素养与政治才华赢得金初统治者的信任,在朝廷获得一席之地。

二、帝王之师,辅佐熙宗

金熙宗时统辖汉人居多,为适应统治需要,逐步废除太祖时实行的“勃极烈制”。于天眷二年(1139年)颁行新官制,诏书由韩昉所撰,《三朝北盟会编》载:“皇祖有训,非继体者所敢忘”(标点为笔者所加),他首先对旧制进行名义上的肯定。随后对新制的施行原因作了一番陈述:“所由师事,盖变则通,而通则久,以用裕民……皆今急务”(标点为笔者所加)[12]。强调制度革新则是历史的必然,唯有变通才能长久。从诏书内容来看,韩昉对于变革旧制,条理清楚,分析透彻,颁行新制则正符合熙宗统治需要,于是熙宗下定决心实行新制。可见,韩昉对时局有着清楚的把握,颇得皇帝器重,所以,凭借自己的智慧不断升迁。

韩昉不仅是熙宗的老师,更是其政治上的得力助手。熙宗即位后的政治举措多与韩昉对其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天眷二年(1139年),熙宗与侍臣就《贞观政要》讨论唐太宗时期的君臣关系,熙宗从容谓侍臣曰:“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10]74。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统治思想,即君臣之间要遵循古礼,大臣要为君主谏言献策。时任翰林学士的韩昉对曰:“皆由太宗温颜访问,房、杜辈竭忠尽诚。其书虽简,足以为法。”熙宗又问道:“太宗固一代贤君,明皇何如?”[10]74韩昉则答道“唐自太宗以来,惟明皇、宪宗可数。”但韩昉认为,“明皇所谓有始而无终者”,由此并进一步阐明其原因。明皇当初在艰危中得到皇位,任用姚崇、宋璟等重臣,所以才能成就开元之治。但是后期由于对国事懈怠,任用小人,这才酿成天宝之乱。假如从始至终任用贤臣,“则贞观之风不难追矣”[10]74。熙宗对韩昉的论断欣然接受。熙宗又进一步问“周成王何如?”,韩昉给予肯定的回答“古之贤君”,熙宗则说:“成王虽贤,亦周公辅佐之力。后世疑周公杀其兄,以朕观之,为社稷大计,亦不当非也”[10]74。对于韩昉与熙宗这场君臣讨论,杨果先生认为,韩昉有关君主昏明、黜奸用贤的道理,使熙宗警醒,此后不久,熙宗便下决心诛杀宗隽、宗磐等宗室势力[11]。由韩昉拟《诛宗磐诏书》,以诛宗磐等人以昭中外。作诏:“周行管叔之诛,汉致燕王之辟,惟兹无赦,古不为非。不图骨肉之间,有怀蠭虿之毒,欲申三宥公议,岂容不顿一兵!群凶悉殄。”[8]151韩昉在所撰的诏书中历数其恶行,表明熙宗诛杀宗磐等人的合法性,从而树立熙宗在政治上的权威,进而加强皇权。

三、出使高丽,不负使命

金熙宗是金代的第三位帝王,具有较高汉文化修养。熙宗“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视开国旧臣,则曰:无知夷狄。及旧臣视之,则曰:‘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8]179熙宗在少年时期时刻受汉文化熏陶,其“宛如汉家少年”的形象形成,韩昉功不可没。熙宗从小就“尝受读于韩昉”[9],韩昉的思想对熙宗的影响十分巨大。韩昉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在与熙宗的交流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熙宗陈说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使者的作用不容忽视。使者往往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化身。金朝立国,周边多民族政权并立,其中朝鲜半岛的高丽即是其外交对象之一。高丽此前与辽宋友好互通,但在天会四年(1126年)金灭辽后,虽对金奉表称藩但却不肯进誓表,金曾多次遣使均无果。同时高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5]2714。高丽显然在文化上有轻视金朝的意思,要求金朝派遣博古通今、有文化素养的人前来商榷。在这种情况下,韩昉作为具有较高汉文化素养的大臣,即是此次协商的不二人选。

韩昉在辽末出使宋朝时,就已经表现出了使者的风范,言辞有力,对时局把握准确。此次出使高丽,韩昉的外交能力再次展现。高丽向韩昉阐明不进表的原因:“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5]2714,因此,拒奉誓表。针对高丽的言辞,韩昉以古论今,说明如果非要用古礼,那么就不应该效法宋辽之礼而应效法古礼:“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则贵国当从朝会矣”[5]2714。在一番言语交锋中,韩昉这段精彩的回答终于使高丽无言以对,曰“徐议之”,韩昉则义正言辞地说:“誓表朝会,一言决耳”[5]2714。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对于此事,宗干非常高兴地称赞韩昉“非卿谁能办此”,切实认识到了使者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且对执事的人说“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5]2714。韩昉作为金朝使者不仅在金朝与高丽的外交关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确立了金朝在两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其学识和外交能力也深深折服了高丽,此后使金的高丽使者都要问候韩昉。

四、结论

《金史》赞曰:“韩昉、吴激,楚材而晋用之,亦足为一代之文矣。”[13]韩昉居首,足见其文学造诣深厚,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金朝立国后,之所以能够据拥半壁江山,与其重用辽宋人才的政策密切相关。刘祁《归潜志》亦有评论:“余曰:观金之始取天下,虽出于边方,过于后魏、后唐、石晋、辽……取蔡京、童贯、王黼诸奸党,皆以顺百姓望,又能用辽宋人材,如韩企先、刘彦宗、韩昉辈也。”[14]韩昉的一生虽主要以文著称,但其在金朝的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其作为改革女真旧制的金熙宗的老师,对熙宗的思想和统治政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熙宗时期的天眷新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韩昉推动之力。总之,韩昉作为由辽入金的汉族士人的典型代表,入金后,对金朝的政权稳固发展和制度的建设完善,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金朝高丽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高丽莉作品赏析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母与子
彩蛋舞会
试论金朝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
新女娲补天
辽朝遣使高丽年表简编——后期:1039年至1120年(续)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