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双语教学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的二级阐释

2020-01-19阎先宝曹少森张志新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态语料语法

阎先宝 曹少森 张志新 褚 汉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汉语语法的双语教学对象主要是在华留学生、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学生以及海外以汉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习得者。在诸多富有特色的汉语语法现象中,动词重叠极具中国汉语语言特色和较高教学难度。汉语动词的重叠使用是现代汉语中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语法现象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兼具构句、表意功能的语法现象。由于英语中不存在与汉语动词重叠结构在形式上完全一致的表达,因此,在汉语的英汉双语教学中,动词重叠形式的教学一般需要经过一级翻译与二级阐释两个过程。一级翻译着眼于动词重叠使用现象中动词本身的词汇意义,力求对该动词的基础意义进行准确解释,包括除重叠使用之外的其它语言使用规则。二级阐释则是在了解其基本语义后,针对该词语的重叠形式进行专项阐释。如果想让以汉语作为外语或二语习得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或者想让中国学生对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进行较为准确的英语翻译,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二级阐释则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经过面向芝加哥汉语培训中心美国学生以及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动词的重叠现象是汉语学习者很感兴趣,同时也极易感到困惑的汉语语法知识点之一。 在进行汉语动词重叠的教学时,二级阐释对帮助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尤为重要。

一、 汉语动词重叠功能的阐释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1]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源于人类的情绪触动。在深入学习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条件之前,教师可以先用一些词义浅显的语料,向汉语学习者导入动词重叠现象的生活语境,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语法现象在功能上与全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

(1)欢迎你有空来我家坐坐。

(2)爱丽丝最喜欢的小狗不见了,我们去安慰安慰她吧。

(3)有的人总是幻想天上掉馅饼,也不问问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

(4)人老了,就养养鸟、种种花、下下棋。

(5)小红很会照相,可以跟她学习学习。

(6)这个决定关系到我未来的生活,让我再好好想想。

(7)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公园走走吧。

(8)你看看你写的汉字,怎么没有一个是对的?

(9)明天考英语,今晚我还想再看看书、听听录音。

(10)他摇了摇头,还是没说话。

通过上述例句,汉语学习者不难发现,这些出现了动词重叠现象的语料内容都比较生活化。说话人在使用动词重叠时,有时是在暗示所要进行的动作历时时间较短;有时是为了显示对话气氛的亲切性和随意性;其中还有一些语料中的动词重叠连续使用了若干并列结构,但其在语义上并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而仅表示泛说而已。动词重叠式可以用于祈使、叙述、评议、表示致使和变化等表达功能[2]。动词重叠式的语法义大致有表示短时、轻微、少量、反复、尝试、委婉和悠闲等意义。杨平认为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小动量[3]。从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来看,动词重叠的发生主要来自言说者的说话口气、动作发生的量。汉语的动词重叠连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凸显动作发生的反复性、经常性,给人以惬意、轻松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并不是太正式,但大都表达积极或中性感情色彩,较少用于表达贬义的感情色彩。而且,汉语重叠涉及的意义元素在理解上是相对的。例如,时间的长和短,数量的多与少,语气的正式与非正式。这些内容的定量往往带有主观性,并不存在可量化的科学依据。如“你是不是把手机忘在教室里了?我们回教室好好找找。”这个句子中“找”这一动词尽管也使用了重叠形式,但其内在的语意并非强调时间短,反而暗指“找”这一行为动作可能会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在初次对汉语动词重叠进行功能上的二级阐释时,必须和汉语学习者强调,汉语动词重叠所处的典型语境是叙事性的口语环境。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语法的精确性和正式性被淡化,独白方或对话双方都处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中。

二、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阐释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类型非常丰富,有些动词在语义与语用上是与英语完全对等的。比如,普通及物动词,在各种语态中都可以直接带宾语。同时,汉语动词在漫长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也发展出许多特殊的形式,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当事人的意愿或情绪。动词的重叠形式就是基于这种交际功能而产生的语法现象之一。在初步展示了汉语重叠的例句之后,紧接着就可以让汉语学习者尝试以符号的方式归纳动词重叠的形式。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论述语言“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时认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4]动词重叠形式同样也具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也是学术界对其一直存有争议的重要原因。在现有论述中,张静阐述了AA、A了A,A一A、A了一A、A着A着、AABB等六种动词重叠形式[5]。这六类按音节大致可分为单音节动词重叠和双音节动词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AA、A一A、A了A、A了一A和双音节动词重叠AABB、ABAB的界定目前业已得到绝大多数汉语语言研究者的默认[6]。

教师可以鼓励汉语学习者采用A、B等符号对所给语料及自己的语言材料中的动词重叠形式进行提炼。一般来说,学习者很容易从教师所提供的语料中提炼出AA、ABAB、AAB、A了A等四种重叠形式。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汉语学习者提炼出这些常用动词重叠形式类型时适当扩充一些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类似动词,如尝尝、玩玩、问问、想想、走走、醒醒、打听打听、整理整理 、商量商量、讨论讨论、帮帮忙、点点头、散散步、洗洗澡、唱唱歌、看了看、想了想、笑了笑等。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出其它类似汉语动词重叠形式,比如:写一写 、找一找 、试一试、摇摇摆摆、蹦蹦跳跳、进进出出等,并将其提炼为A一A、AABB等语言符号表达形式,并再次强调动词重叠现象的口语叙事语境。事实上,AA式动词重叠几乎都可以被“A一下”或者“AA看”替换。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AABB式重叠形式不仅适用于动词,也适用于形容词,只不过其附加了形容词具有描写事物的功能。对这种特殊的动词重叠形式,应当及时在二级阐释中予以拓展学习。这时候,思维敏捷的学生会立马想到课本中出现过的“A不A”、“A着A着”和“A来A去”这一类的语言现象,例如,看不看、留不留、走不走、赌不赌、试不试、去不去、说着说着、看着看着、数来数去、说来说去、想来想去等动词重叠形式,并且询问学习者这些是否属于动词重叠以及时开展语言习得所必需的语言输入强化训练。由于汉语动词本身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并不分明。动词重叠究竟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属于汉语形态的范畴还是动量短语或动补短语?这个问题在语言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A不A”虽然也具有动词重复使用的形式,也能成为独立的语义片段,却是两个动核结构的联合体,属于疑问句范畴,因此,不宜将其归入动词重叠式形式。笔者认为,“A着A着”和“A来A去”这一重叠形式中的动词有时与另外一个动核结构联系起来方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故在将其看作动词重叠行式时亦需特别慎重。

尽管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比较丰富,但对其阐释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语料例句。教师在探讨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的条件之前,须先确认语料的适应性,要把特殊用例规避在语法规则之外,抓住最典型、最核心的部分进行教学,通过语言点的二级阐释让二语习得者尽快领会其要义。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通过自己的语言习得提供所收集到的具有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料,也一定会在例句的诵读中发现动词重叠形式的多样性。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必须精简动词重叠形式的类型,及时吸收语言学界关于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语言学界对动词重叠的界定仍存在不少争议,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剔除有争议的动词重叠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出于特殊修辞目的才出现在某种特定语境中的动词重叠,应当及时向学生说明,这样的偶然性现象不具备普遍性的品格,不宜归属为常用的动词重叠类型。在对动词重叠形式进行二级阐释的过程中,应当重点阐释AA、A了A、ABAB、AAB、AABB这五种日常使用率高、具有普遍意义的动词重叠形式。

三、汉语动词重叠使用条件的阐释

尽管汉语学习者能记住大部分动词重叠的形式,但在实践中,仍然很难熟练运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条件没有完全理解。前文曾论及,语言学界对动词重叠的界定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面向汉语学习者阐释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条件时,尽可能避开争议性语料,重点阐释以下三个使用条件。

1.动词具有可重复性和持续性

“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反复、持续,对这个观点大多数学者持肯定的态度。”[7]汉语动词可以分为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等六大类[8]。在这六类汉语语言动词中,动作行为动词的重叠最为典型,但 “该”“敢”“会”“能”“要”“敢于”“可以”“能”等能愿动词一般不予使用。

从具有重叠形式的高频动词来看,当动词的行为主体能支配该行为,且动词具有积极意义,也就是人们在情感上希望其发生,这类动词往往可以重叠。相反,若人们在情感上并不希望其发生,则常常不重叠使用。也就是说,汉语动词在使用中是否需要重叠,与说话人的心理倾向性有关。当然,并不是所有具备积极意义的可持续性动作行为动词都能使用动词重叠,有些动词的“持续性”代表着一个动作的两个极端结果。如“输”“赢”“有”“无”“顺”“逆”等,这样明显具有正反两个极端点的动词,也一般不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2.大多出现于未完成语态

从词的功能来说,在动词没有进入句子时,并不存在语态,只有进入了具体语境的动词,才会承载该动作在时间上的差别。也正是这种时间差方能让人区分出动词的未完成语态、已完成语态和惯常性语态。从列举的十个例句可以看出,动词重叠在这三种语态当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性。“已完成语态”中的可重叠动词往往局限于类似于“A了A”的结构。如例(10)“他摇了摇头,还是没说话。”“A了A”形式在大部分语料中都可以视为 AA式的变体,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表述为“他摇摇头,还是没有说话。”“惯常性语态”使用动词重叠的频率高于“已完成语态”。例如,“周末的时候,我喜欢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在这个语态中,动作的时间具有跨越性,也许过去发生过、也许现在正在发生、也许将来会发生。动词重叠的使用通常搭配了特定的时间状语。从数量上看,“未完成语态”中动词重叠的数量远远大于“已完成语态”。可重叠动词一般处在尚未发生而即将会发生的状态。

3.动词重叠的捆绑用词

经过上述两个角度的二级阐释,一部分汉语学习者其实已经初步明白例句中的汉语动词为何使用重叠形式,也能回答汉语动词一共有哪几种重叠形式,但在语言实践中还是不能准确地判断在一个动词缺失的汉语句子中,是否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形式去完成这个句子,或者在日常汉语交际中是否应当使用动词重叠。任课教师还需要提炼出一些更容易识别的语言特征来帮助学习者进行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语言实践。总结捆绑用词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好好”和“再”是动词重叠现象中常见的捆绑用词。例如,“先别买,我们再去别家看看。”“你都忙了一整天了,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此外,必须及时向汉语学习者说明,既然动作尚未发生,一般就不能与表示过去动作的否定词“没有”搭配使用,但这不代表动词重叠形式不能出现在以“不”为表达形式的否定句中。例如,“你也不想想,她自己那么有钱,怎么会因为钱嫁给你?”动词是否重叠时常受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愿望支配, 而否定句的语义往往是与说话人的主观意愿相反的。所以,当意愿与表达之间产生矛盾时,动词重叠形式的使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在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否定形式通常与反问语气相关联,形成一种固定搭配的关系。因此,当遇到“怎么不”或者在疑问句中看到“不”时,就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动词重叠。

双语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能熟练进行语码转换。对广大在华留学生和海外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动词重叠形式是其学习汉语,尤其是汉语口语表达的重要内容;对攻读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动词重叠二级阐释的语码转换也颇具难度。二语习得研究者一般认为,二语学习者在认知处理过程中都会依赖母语思维来进行语码间的转换。“语码的转换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形成这种习惯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二语(或三语)水平的制约;二是某个人 、某个场景、某个概念常与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9]因此,任课教师在选择语料时,除了尽可能多列举些语料以让学习者直观地看到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表现和使用频率外,也应充分利用二语学习中的母语思维,引导汉语学习者在自己的母语思维中真正领会动词重叠的使用条件。虽然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语义及功能不尽相同,而且在英语中也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语言结构形式,但世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能力,汉语动词重叠形式二级阐释,对探索如何在译入语中寻找与汉语特殊语法等值的语言成分是非常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语态语料语法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跟踪导练(二)4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参考答案
动词的时态、语态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