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教育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影响
2020-01-19李发武
李发武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无疑率先进入新时代,而体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服务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从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内容和传统方式提升到满足大学生成长的优质资源、丰富内容和先进水平。其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教育服务必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如何运用适当的技巧与方法来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对标”一词开始广为热用,诸如工作对标、谋划对标、发展对标、人物对标。如果把对标应用到大学生的教育上,那么对标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手段,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将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一、对标教育的由来与应用
对标管理是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视为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西方管理学界将对标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对标活动是指企业为提高能效水平,相对同行业先进企业为标杆,针对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确定符合自身的目标,通过采取新的管理和技术措施,达到标杆或更高能效水平的实践活动。对标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标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安全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使企业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法,走上一条在变革与创新中实现持续经营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1]。
从表面上理解,“对标”一词是动名词复合结构,是长期保持的动态发展过程。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和运用,对标的过程就是通过“比(能力对比)、思(自我反省)、学(标杆学习)、赶(追赶标兵)、超(追求卓越)”,帮助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进而建立全新竞争优势的教育过程。因此,对标教育的定义就是以学生主体的内需为出发点,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选择,从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标的实质就是通过借助标杆的先进经验,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策略,最终将自己打造成新的标杆。
高校人才培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产品的包装过程。不同的是,人才培养并非千篇一律,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和结果,其表现在即便在同一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在文化层次、个人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尽相同。中小学时段,学生的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上理想的高中。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也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其目标。而进入大学后,如何在新阶段中确立新目标是摆在每位大学生眼前的最大困惑。面对考研、求职、创业等多维目标选择,大学生的目标和追求不再千篇一律了,而是呈现多样性和多向性。因此,怎样帮助大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地确定成才方法和成才目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标教育就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的新型可行的教育良方,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与先进对比,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然后从中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法,通过持之奋斗最终实现梦想。对标教育的主要做法就是试图采取互动、访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自我审视、自我定位,引导大学生根据成才的标杆和标准,结合自身的人生坐标和奋斗目标,为自身成长设计一条合适有效的人生大道。比如,把可追可塑、通过努力完全可以立为标杆的优秀人物请进校园,与学生零距离对话,让大学生在“标杆”分享的成长过程中,强化视听感受,引导情绪的深入、刺激思想和行为意识,最终帮助自己筑起合适自身发展的“成才梦”。
二、对标教育与传统的榜样教育比较
近年来,关于高校的教育理念如何创新、方式如何转变、质量如何提高,在经久不息的研讨中屡屡掀起巨浪。诸如传统的榜样教育、英雄报告等教育手段,都是用一些与新时代大学生距离遥远、思想水平相差较大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在广大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不可否认,这些教育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教育影响,对人才培养也发挥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些教育手段更多的是在感性层面催化大学生觉醒,激发大学生思考,或者是在某个方面对基础较好的大学生成长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更好地效仿和实现程度却不再深究了,因此,这样的教育难以形成常态化,也难以实现普及化,更难以构成系统化的成长成才教育模式。新时代背景下,只有采取对标教育的方式,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一些可望可及、可仿可塑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或个人,才能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激发其奋斗意识的渴求。以下,是笔者针对对标教育与传统教育两者比较存在不同之处的分析。
1.对标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主体性差异
关于传统的榜样教育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定义。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过程和方法[2]。榜样教育法主要是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事实上,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带有明显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其实质是将榜样身上具有的高尚品质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使受教育者不断地发展变化,最终达到榜样的精神境界,甚至超越榜样。比如,传统做法常常举办“英雄事迹报告会”“先进标兵经验交流会”,或是先进模范巡回宣讲等,这些大多是教育者的主动行为,学生常常作为一名观众或听众被动的参与。显而易见,榜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育尚未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学生为中心”并未落到实处。
对标教育是一种催化大学生感性认识、理性行动和灵性成长的教育手段。主要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标杆”,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自己的个性化“目标”,在思想引领、人生规划、职业导航、成长指引等方面获得启蒙、启发、导航、导学,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开深入思考,对标找差距、对标定方向、对标筑梦想、对标向未来,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综合性、全程性、具体性的,是榜样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的高度概括、深度综合与全面提升。比如,广东某高校策划举办的“对标未来”访谈活动,旨在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寻找成才的发展方向,找准走向未来的定位和标准。该访谈活动分为名家有约、创业有道、校友发声、榜样发光四大专题,努力改变过去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突出师生交流与互动。活动举办了将近一年,大学生都是根据个人的发展意愿,带着各自的问题选择性参加访谈活动,普遍反映良好,活动的影响力也因此得到迅速地扩展。由此可见,对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意愿,真正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与反思中自行对标前进,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对标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实效性差距
榜样教育是以优秀的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以求达到受教育者与榜样展现出一样高尚的精神境界。不可否认,榜样教育在古往今来的教育史上都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唤醒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追求热情和行动斗志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激励性和生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偏离的情况下,多元化的社会竞争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取向。榜样教育对大学生如何规划人生、如何定位目标、如何发力突破等却缺少有力引导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美好追求,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轰轰烈烈,也需要“接地气”的实实在在。对标教育的提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某高校的“对标未来”访谈,就是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请进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标杆”走进学生群体中,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行选择参与,与“标杆”零距离地接触交流,在分享成功中确定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达到思想上激励、行动上引导、目标上指导等多方面的效果。这不仅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借鉴与参考,还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诊断、自我选择与立标,这种教育手段具有全程性、人本性、可塑性和学生自主性等优势,是更适用于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策略。
三、对标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产生新的积极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3]。对标教育来自社会文化,社会的文化需求实际对人才需求暗示着一种培养方向。因此,对标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绝非捕风捉影,而是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和可行的。在高校人才培养彻底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中,必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育人实效。
1.让生本理念“活”起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材施教”,这是具有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直是现代教育奉行的理念,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真正的教育不只在于教与授,不只是简单地要求人做什么,而是在于启迪人的悟性,激活人的思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彻头彻尾地站在学生合理需求的角度思考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决定。对标教育就是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权、话语权和选择权,是奉行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与充分表达。因为,对标教育可以真正让教育者明白,最有效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激发大学生觉醒、立志、定位、追求、行动、创造,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诚然,最理想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践行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才能实现课程的多样性和人性化带来的益处。
2.让培养途径“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里再次强调,重点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见,党和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和优秀人才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其中,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被摆在核心位置,实际上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创新。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之外,第二课堂活动同样亦要围绕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而不断创新途径和方式。针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欲望不强、努力方向不明等问题,对标教育正好能让大学生在对比他人中,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研判自己的未来,从而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鼓励学生形成超越感和成就感,能从根本上从内心上激发学生对成才与成功的渴望与追求。
3.让思想引领“实”起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现如今,不少大学生心态浮躁、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常常盲目跟风,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出现迷茫失落状况。传统的思想引领模式主要以第一课堂为主,而且较多时候沿用直接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必修与提升思想政治方向相关的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而学生在这种政治理论学习上是被动接受者,很难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4]。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不高、创新性不强的情况,对标教育应运而生,凭着具有主动性、互动性、接地气的特点,引入社会各界的标杆力量,大大地帮助大学生消除浮躁、拨开云雾,引导大学生对准可追可塑的学习及成长目标,脚踏实地成就梦想。对标教育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有效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要学生做什么”转变为“学生要做什么”,实现大学生对思想引领的认识从外部要求转变为内部渴望,提高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打造思想引领的文化新风向。
四、结语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对标教育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生的理想和标杆不再遥远。因为学生崇拜并推崇的先进人物就在自己身边,这种教育非常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标杆可追可塑,多向性地满足当代青年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积极成为新的标杆,最终达到提高思想引领实效,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