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动员的时代价值与特征
2020-01-19张欢欢
苗 壮 张欢欢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学者周凯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都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与其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1]。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动员最广大群众的理解、拥护、支持既是我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更是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与此同时,应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动员有利有弊。传统社会动员的成功应用是基于我党成立初期常规治理机制的缺失、国内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结构与成分相对简单的前提。其在发挥效率优势之余,往往会导致被动员群众整体的非理性,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管理机构失灵及对国家法律权威的侵蚀等负面影响,这在历史上已有殷鉴。邓小平曾指出,“经常搞运动,实际上就安不下心来搞建设”[2]。因此,在现代国家治理理念逐渐形成、日常行政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党还需不需要社会动员?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动员?如何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使其与当前国家治理理念实现有机融合,是当前我党在实践国家治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与发掘的。
一、新时期社会动员的时代价值
治理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拥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社会动员可成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与行政管理机构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常态治理机构。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矛盾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阶段性变化。基于这些改变,以科层制为基础和原则的常态化行政管理机构与功能出现不足与弊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动员可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能与日常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互补,弥补科层制机构僵化、机械的窘境,以更为灵活快速的手段更好地实现我党治理能力的提升。
2.社会动员有助于凝聚民族之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征程。回顾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经济新常态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城市地区收缩现象的呈现,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民族认同,基层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支持等。深水区的改革中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动员广大的政府、市场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运用和改进社会动员可以将党、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的力量联结起来,发挥资源整合的集聚作用,凝聚民族之力助推社会发展。
3.社会动员有助于统合多元差异
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化社会结构,与过去同质化、稳定性社会不同,当前我国出现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个体追求日趋多样化、人口流动不断加速的新特征。合而不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们追求的和谐目标,就要求社会中各政治主体之间实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通过适度的社会动员可以使公民以各种合法方式参与与其利益相关的这种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这不仅可以合理释放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更可以使其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构建政治和谐。
4.社会动员有助于应对公共危机
人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太平的社会,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产生各种风险、各种灾难、各种不安定的东西。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涵盖自然灾害、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具有突发性和严重破坏性等特征,打乱正常的社会均衡,对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群众心理带来冲击和影响。在解决公共危机时,就要求政府要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辖区范围内的民众共同抵制公共危机,所以说社会动员是解决公共危机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社会动员的时代特征
新时期的社会动员应区别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主体一元、自上而下的、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政治与军事动员机制,代之以程序法治化、主体多元化、工具新媒体化、方式民主化、焦点民生化的基层治理型社会动员模式。
1.社会动员主体多元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步提高。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改变人们传统的单一的利益取向为多元化的利益取向,不同群体往往诉求各异,这与我党过去同质化的军事与政治动员完全不同。多元主体互动协商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意。新时期开展社会动员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党政机构,公民群体、社会组织等都会担当起动员主体的重要角色。
2.社会动员工具新媒体化
网络社会在转型期的中国逐渐生成并发展,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对社会动员有深刻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动员多是政府部门以文字传媒为主要手段层层下达。但在21世纪的网络社会,习惯通过报纸、图书、期刊等印刷传媒获得信息的人少之又少,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介获得各种信息。此时的社会动员只有以网络媒介为主要手段,才能扩大群众的受众面,使其被人悉知。
3.社会动员聚焦民生化
社会动员应该围绕什么展开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眼球?显而易见,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明晓自己的利害得失往往做起来更具有积极性。民生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社会动员以民生问题为中心展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的回应。这样,社会动员才能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更顺利的开展。
4.动员程序要遵循法制化与民主化原则
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带动民主政治的日趋发展。改革至今,同质化社会已不复存在。“单位制”管理体制的解体,社会流动趋于频繁,人员对体制的依附下降,体制对人的规制与引领也更为宽松。因而,如今的社会动员就必须要遵循民主原则,整合与尊重各层次、多元化的利益与诉求。并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开展,从而避免被动员群众整体的非理性,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管理机构失灵及对国家法律权威的侵蚀等负面影响。
三、治理型社会动员的建构
传统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已不符合时代需要,新时代的社会动员要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动员主体层次应由过去高层宏观政治动员转变为基层分散性民生化的社会动员。构建以党组织引领的治理型社会动员模式是今后我党社会动员工作的重点。
1.围绕党组织引领、社会协同和互联网思维展开
社会动员是多元主体寻求利益聚合的过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社会治理难度和复杂性日益加大,仅仅依靠政府力量难以解决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客观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形成社会治理的网络格局,其中党组织起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3]社会动员最主要调动的是群体的心理情绪,相互感染,进而形成一种群体的合力和凝聚力。其中充当政府和社会之间媒介的非网络媒体莫属,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等互联网媒介传播快速、覆盖面广、表达形象生动,在社会动员中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感染能力。基于此,社会动员就实现了党组织引导、社会协调和互联网媒介的有机组合。
2.坚持利益、政策引导作为社会动员动力
社会动员作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国家治国理政的手段,在动员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法律约束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政府在实施社会动员过程中因具有绝对权威而脱离法律的约束导致权力的泛滥;二是公民通过社会动员谋取利益,因在动员过程中没有法律引导而误入歧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内在结构比较单一、封闭自足的“单位制”管理体制的逐渐解体,人们对体制的依附逐渐下降,公民的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多样化。政府单方面的社会动员已经不足以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此时只有以利益诱导贯穿动员始末,以利益作为动员的动力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与此同时,加紧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动员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划定,对动员的机制、程序予以法制化才能更好地理性动员,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动员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