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路径探索
2020-01-19李华川
覃 群,徐 凯,李华川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7)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在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完成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该计划不仅明确了国家的战略任务,同时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中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设定了目标,为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找准了定位。
1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装备制造产业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先进的制造设备,反映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作为中国独有的行业概念,其发展水平可直接反映制造行业技术的先进程度,制造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技术平的提高。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下,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一定朝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2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预示着中国智能制造进入一个新阶段,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职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对我国高端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提出全新要求,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端技能人才作为制造业的生力军,要具备六度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1]。其中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是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是隐性职业素养。传统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培养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品质意识,这与隐性职业素养有直接关系。我们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 恪尽职业情操、 崇尚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以保证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现阶段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新要求之间的差距
(1)课程体系冗余,知识点密度不高。职业教育目前采用的课程体系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元,将不同课程单元组合而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组织与实施,知识点的集成度不强,密度不高,课程单元之间存在重叠冗余,缺乏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进而导致科学体系性较差,人才综合能力弱,与高端产业技能人才的要求相矛盾。
(2)课程化实训严重,工学结合缺失。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毕业生应承担起企业现场生产实践和管理重任。目前,职业院校的实践实习课程主要以课程实训为主,按照课程知识点安排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结合不足,没能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实践工作。
(3)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缺失。职业院校的培育工作更多注重职业技能的输出,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更关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而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韧性不够重视。由于职业素养在教学效果中很难体现,也很难定量考核,这导致职业院校极大的忽视其培养内容与过程,而职业素养正是个人后续发展的关键,是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上的必备条件。
4 六度复合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六度复合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综合的培养过程,建立“三维立体”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三维立体”是指:知识点高度集成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6S 管理的深化协同机制。
4.1 学科知识模块化,制定高度集成的新课程体系
纵观产业发展,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与新知识不断叠加升级,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呈现指数函数递增趋势。在有限的职业教学年限内完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叠加课程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科知识模块化、知识密度高集成度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要求打乱原有课程的知识点顺序,按照专业及专业群的设置,重构产业发展中各学科知识点,并将知识点模块封装。封装过程中,应考虑知识点内容、密度、实施时间长度等因素,以利于在新课程体系中进行时间上的调配与置换。
学科知识点模块化过程建议采用数字化形式,开发微课、幕课等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延长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职业知识学习与积累的效率。
4.2 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1)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与行业内有影响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引进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的有机衔接。按企业生产流程组织实训,将实训项目与生产项目进行对接。实训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包括生产项目、生产任务、生产情境和工作过程等环节。实训车间按照企业订单开展工作,实训小组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安排生产任务并进行现场管,组织制定加工工艺,检验产品合格后入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和实训教学链条,切实践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2]。
(2)产教融合,培养双师队伍
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形成学校和企业协同发展。其中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掌握现场工艺、 熟悉现场设备,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对现有专任教师制定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及培训,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保证专任教师与企业现场对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聘请企业的名师入校讲课,讲解实践课程和当代前沿的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文化融合,实现双主体育人
校企合作除在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等方面合作外,还要深度开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理念灌输到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建中。校企双方利用各自在行业内的优势,将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相结合,实现双主体育人。
4.3 引入先进管理模式,深化职业教学与6S 管理制度的协同机制
6S 管理是针对企业现场进行精益管理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运用经验值得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借鉴和推广。“6S”管理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素养和安全六个方面,6S 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职业教学可以借鉴6S 管理模式,深化6S 管理模式的协同机制,为高端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1)教学场所和实训车间6S 管理
按6S 管理标准规范教学场所和实训车间,引领教师和学生自觉践行6S 管理的行为规范,如在教学场所张贴 6S 管理标语、规范、行为指示标志等[3]。加强实训车间劳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6S 管理的核心理念和企业生产场景。实训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实训服装,配胸卡上岗操作。操作岗位图纸、工具等规定位置摆放,严格按照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及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2)实训教学环节与6S 管理的协同
建立实训教学环节与6S 管理的协同机制,规范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其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实训前整理本次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梳理与演绎课程实施的流程。上课后,参照企业生产要求,学生列队整顿,整理着装,分析上次实训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告知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内容,强调操作要点,安全事项。实训过程中,监控学生操作规则状态,把握清扫、清洁原则,监督检查设备安全,操作安全,人身安全。
(3)教学内容与6S 管理的协同
6S 管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在新课程体系的制定中,强调学科知识模块化,而这个模块化的过程需要6S 理念的支撑与运用。对于重构学科模块化知识,认真分析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技术应用,这理解为整理和整顿的过程;去除与职业相关性不大,或用于理论研究的知识点,这理解为清扫和清洁的过程;用数字化的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过程,这理解为素养和安全的过程。
装备制造业能否完成快速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有力支撑,职业院校作为输送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以培养六度复合人才为己任,培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