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19区敏仪南开大学

环球市场 2020年33期
关键词: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

区敏仪 南开大学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将新兴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的金融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金融经营模式。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2005年之前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萌芽状态,很多金融企业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并有一部分金融企业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把部分便于操作的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上,但此时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形成规模;第二阶段——拓展期,2005年以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网络借贷平台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大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互联网金融已成规模并快速发展;第三阶段——高速发展期,随着余额宝等宝宝类金融产品的问世以及P2P金融平台的爆发式增长,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是猛增,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变相制约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业,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既要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人才。

一、我国金融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以网络大数据为基础,而构建新型的金融业务功能链。互联网金融开发了许多App银行支付软件,导致新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贷服务平台迅速崛起,这就对我国高校人才输出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结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社会新兴的行业,它的快速崛起,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导致出现了人才荒;另一方面,急需的人才必须是高端

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培养力度不足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创新意识、灵活性是产业发展的时代特点。网络时代催生了诸多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那么,传统产业想要生存发展,就需要有所创新,在商业模式与运营成本上下功夫,让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到传统产业中。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校必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维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出一批既储备有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又懂网络技术和网络运营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为步入社会,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缺乏时间学习的现状打好基础。

(三)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金融行业急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金融行业的人才有银行机构、计算机类人才、网络销售类人才、服务类人才等,很大部分都是跨行业而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存在相对偏差,已有的人才结构很难满足当前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加快转型,开设金融专业课程,更新金融专业知识,尽快转移到金融行业轨道上来,并结合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填补人才缺口。

二、“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对金融专业人员的培训没有满足当地金融专业人员的需要,许多金融机构在招聘合格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方面遇到困难。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培训的许多金融人才不符合金融公司的招聘标准,因此很难保证金融机构培训人员的素质。然而,现代金融部门最需要专业人员,他们继续受到金融理论知识和缺乏促进技能发展的实际教育的支配,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没有得到考虑。

三、“互联网+”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金融机构与行业协会层面

金融机构与行业协会要为我国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国际金融业务工作机会和平台,通过组织业务资格考试增强金融人才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理解,提高我国金融行业处理国际金融业务的水平和权威性。鼓励金融类企业根据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技能的需要,联合高校教育机构对国际金融人才进行综合培养,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提供良好氛围。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可以通过组织适应新形势的培训内容,结合国际金融人才培养需求开展法律、文化、语言及国际金融等知识的专题培训,提高金融人才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金融人才方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金融开放、金融科技、数字化国际金融、企业不断“走进来、走出去”等的出现,虽然说可能面临的金融环境复杂,但是每一位金融人才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这不仅是个人专业知识和人生价值的升华,也是为我国金融行业适应新发展的一次新突破。金融人才不仅需要通过高等学校教育对基础金融理论知识、中国所处国际金融环境有着清晰深刻的认识与洞察,还需要及时关注官方公布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熟悉并掌握国际金融的运行模式、基本原理,不断利用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平台机会锻炼自己的国际金融视野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的技能需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目前,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人才发展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例如,高等教育机构金融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并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金融专业人员的发展需要。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强调应用职业培训,以确保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获得良好的培训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求学生培养人格,加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完善实践性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应当从教师和学生开始。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用教育机会。教师可以深化企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认知和实用技能,为发展金融专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用教育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参加实用教育活动,并通过与金融行业的个人接触,逐步积累更系统的金融知识,使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此外,在金融行业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同时兼顾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提升专业技能素质

金融科技创新条件下,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方面,因此,需要在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等具体的培养内容上进行细致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涌现出大量新的金融模式,金融理念和认识、思路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把这些新的概念、原理体现出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专业学生了解金融业态的新变化,同时,逐步掌握创新的一般趋势与规律,进而更加适应金融业未来的就业需求,更加主动地融入其中,甚至具备由适应到主动创新的转变。

金融科技创新作为新的趋势,而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操作流程内容安排上采取创新模式,比如将较为成功和典型的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操作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较为详细地呈现在课堂,师生共同从正在进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案例中总结可以推广的操作流程,使得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借助这一机会真正走入课堂。

适应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要求,在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安排方面,在传统银行会计、出纳、储蓄、外汇、结算等基本技能外,加强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编程、线上业务操作、线上营销基本技能,前瞻性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业务创新技能以适应就业环境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为了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满足金融专业人员的实际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应采用创新的技能发展目标,改善金融专业的教育制度,加强实际教学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专业的教育质量。在当今社会发展网络金融资源,为中国的全面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区绮雯:水城魅力·环湾之芯 洞见国际金融岛的湾区竞争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