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0-01-19熊玫
熊 玫
(河南警察学院,郑州 450046)
引言
目前,虽然全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逐年增多,但就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且大多根植于师范类院校,即使是综合类大学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多数采用师范类办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出应用的价值和特色。这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所面临且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实践能力界定
根据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实践能力的定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简单来说,实践能力可界定为操作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分析,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针对性的改造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便是实践能力。马克思哲学思想对实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即实践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标地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则属于一种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在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在某一学习、研究、生活等具体领域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本领与特征。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涉猎的四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形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对特定客体进行适宜行动的相关事实,实践性知识以有效行动为目标。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将实践性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并完成特定目标的内在条件与特征。无论是实践性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具有内隐性特征,其表现与特定的专业行动有关。与实践性知识相比,实践能力与专业行动效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当前教育实践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赋予其更高的权重。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认知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大力培养具有应用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可以在教育教学、工商企业、司法、工程设计、行政管理与医疗等单位从事心理教育、技术开发、监督管理、咨询治疗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应用心理学对实践运用更加重视,学生需具有开展心理学实验与测量的专业基础能力,可以将专业基础理论中知识技能有效运用在具体领域中,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实践力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2]。
实践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结构完全不同,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与资源划分情况,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能力结构通常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指的是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沟通能力、英语水平、文献搜索能力、资源获取能力、普通话水平及资料查找能力。专业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定量分析能力。而综合能力则指的是学生具有的综合心理技能、心理学多样性的探究方法,只有真正掌握应用心理学探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方法,才能具备岗位适应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思路
首先,广泛调查研究,确立培养观念。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占据最顶层位置,它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计划的成败。因此,想要让所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就要明确培养观念,应用心理学专业高层领导,要主动走出校园,到相关企业和机构中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需求设计先进的培养观念,从而使最终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3]。
其次,构建核心课程体制群,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当下大部分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定都本着大而全的基本原则,缺少独特性,学生专业理论水平有限,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深入。对此,专业育人模式革新的第二步,便是课程体制的变革,应用心理学专业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提炼特色,并基于此构建核心课程体制群,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明确核心课程及重点知识,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
最后体现专业技能锻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想要让应用心理学广泛运用在不同领域中,让用人单位与社会接受、认可学生,就要重点训练学生们的课程专业能力。具体来说,院校应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征,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在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技能课程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让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变成自身知识。这就要求院校要围绕技能类课程优化和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于心理学实验、心理诊断、心理评测、心理学实验证明以及心理咨询等,构建科学完善的育人方案,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此外,教师要根据育人方案来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重新制定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培养方案,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重点立足应用心理学专业育人目标,基于社会现实要求及其专业课程特征,优化现阶段学生实践力培养方案,将实践能力培养视为核心工作,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育人规格和具体开实践方法、策略等[4]。一般情况下,专业实践包含五大环节,分别是课程实践、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践。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同样需要从这几个环节入手,按照专业自身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细致的能力要求,并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积极构建学生实践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基础类课程以及专业方向类课程。其中,基础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专业能力训练和学生素养提升。而专业方向类课程则包含理论与实践课程,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自身实践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要积极转变以往过于注重体系全面性、系统性的落后思想,应果断抛弃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联系程度不深的课程,缩减理论教学时间,为实践教学预留更多时间,并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设心理学方面的延伸性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资格证书间的紧密衔接,实现专业基础理论传授和技能培养的默契配合。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想要培养应用实践型专业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将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效果,关乎着育人目标能否实现。针对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团队整体实践能力偏低的情况,院校应加大师资团队建设力度,首先在聘用教师时,要注重实践经历,在其他方面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实践素养和能力高的教师。其次要加强教师进修和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和进修的活动,鼓励教师到其他知名院校观摩交流,以此来提高文化层次和实践能力。同时,院校应深化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与当地机关单位间的合作,为教师创造更优质的条件和环境,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此外,应有目的性地邀请社会著名心理学家来校为专业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传授宝贵经验,从而推动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并且要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研究中心的职能,定期组织教师召开工作经验交流探讨会议,促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帮助、紧密合作,切实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实践应用理念
应用心理学的运用性与实践性特征显著,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并落实实践观念,将基础理论内容讲解与实践运用进行融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使其做到灵活使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深入探索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比如,心理学历史、认知心理学等课程中,有许多现实性以及概念性的内容,这些知识内容相对好理解,关键在于记忆。教师以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会降低他们的参与度。对此,可通过学生教学的新方式来转变过去课堂的灌输性教学,而所谓学生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这一角色,为班级同学讲解专业知识。相关研究表明,同龄人最近发展区域差别不大,他们的语言同伴更容易理解,利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其资料整理与课件设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其自信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教师,而是要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引领和辅导作用,客观公正且全面地评价学生表现,体现出难点重点知识,弥补学生授课中的不足之处。符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课堂情景剧、专题辩论、微课教学等,这些都是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其中自主探究、实验示范、案例教学对学生参与性提升有着积极作用,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理论的获取途径,为培养实践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构建实训教室,全面开展实践教学
心理学领域中有很多理论都要基于实验,因此心理学专业具有显著的实验性特征。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实验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既有助于学生实际操作力、洞察力、统计力、思维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根据学生使用网络制定设计方案,按时完成实验任务这一过程,来开展接下来的评价与总结探究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证探究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建设实训教室,配备完善的实验设施,提供最佳实训条件;其二,选派在实验经验丰富、实践力强的教师负责实验教学工作,并为他们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最后,确立基础实验、证明类实验、复合型实验以及运用型实验等教学内容。基于实验心理学建立基础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基于普通和认知心理学来挑选证明类实验教学内容,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增加综合类和运用类实验。
(五)拓展实训基地,增强实践训练效果
专业实习是教育家教学规划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广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一项短期任务,这是实现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有着关键性作用[5]。详细来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加实习活动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接受更为深刻的思想精神教育,培养与增强自己运用专业基础理论进行心理判断、心理指导、心理询问等多种能力,提高人资管理方面的实践力。为了确保应用心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院校应努力拓展实训基地,利用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模式签署实训基地合同,按照不同的专业的特定方向,统一组织学生到所合作的行业企业和单位中实习。与此同时,还要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出色、责任感强的辅导教师,由他们对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加以管理,保证学生在实习训练中得到提升。
此外,学生们撰写的毕业论文也是院校培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拓展、深化、整合所学理论的重要过程,能够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的素养和实习效果。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较强的运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在题目范畴的选择上,应以实证探究为主,支持并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根据个人能力情况进行实验、检测、调研、巩固及延伸,培养学生利用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力。实践和运用是应用心理学不断发展的灵魂,广大教师必须要改变育传统的育人理念,重新树立以实践力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全力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革新,从而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结束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其发展的关键更在于应用,这些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院校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全面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力内涵、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大致思路。进而从体制完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实训基地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和策略,促使学生实践力的逐步提升,充分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ResearchontheEffectiveStrategiesofTrainingStudents’PracticalAbilityinAppliedPsychology
XIONG Mei
(Henan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xplain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pplied psycholog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overall thinking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applied psychology major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y, course group setting and skill training. On this basi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reflecting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classroom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expanding the training base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really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and competence,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career.
Keywords:applied psychology; practical ability; connotation; training idea; training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