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现状与优化研究
——以Z机构为例
2020-01-19郭奕杉西安财经大学
郭奕杉 西安财经大学
一、引言
一直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招募志愿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在抗灾救险等重大事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收入的增多及组织内部制度的固有缺陷,该类组织滋生出了权力腐败、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作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代表,Z机构也是负面新闻不断,暴露出其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缺陷。
二、Z机构内部控制现状
在控制环境上,从官网上所显示的组织架构图来看,Z机构内部各级权力机关缺乏类似监事会、审计委员会这样的监督部门,这无疑会导致Z机构在履行职责时缺少必要的内部监督。
在风险评估上,Z机构未制定面对重大事件的应急机制。因为平时未制定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在遇到大量捐款时会显得十分被动。这种应对风险的方法既不利于风险防控,也不利于组织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
在控制活动上,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具体业务上的分工都是非常重要的,各职务的权力要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但Z机构有时会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易产生职权腐败问题,给组织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大大提高了难度。
在信息与沟通上,在大数据时代,为了处理复杂烦琐的捐款信息,Z机构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及公示平台,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然而由于行政效率低下、缺乏专业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大部分Z机构尚未建立此类系统,官网所公示的信息不够科学准确,难逃质疑。
在监督层面,Z机构经常受多重管辖,利益时有冲突,加上组织内部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易导致内部监督失控。即使有部分组织内部监督机制较完善,但由于复杂的利益纠葛,很多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态度懈怠,追责不力等问题。
三、Z机构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健全的机构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硬件基础,为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红十字需要增加改善组织架构,例如增添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实现对理事会的监管,巩固会员代表大会的地位,深化部门之间合作力度。
红十字会是一个公益团体,其成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组织的命运,因而完善人事政策制度在组织内部已是刻不容缓。我国已颁布的包括《中国红十字会法》在内的多项法律也都明确指出红十字会要科学建立健全人事政策制度,并要求各级红十字会在制定具体制度时要认真贯彻指导意见,积极落实。
(二)科学评估风险
Z机构应专门设立风控部门负责风险识别、确认和控制,实行定性评估,确定重点评估区域和对象,定期评估风险。如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则重点评估区域就很可能是财务部门,就需要对财务人员及关联方进行审查,及时解决,将风险降到最低。组织对内要定期开展内控制度的培训学习,举出反面案例,使基层工作者也要明白内控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制度做事。同时对外要搞好宣传工作,利用有影响力的平台将红十字会的文化理念传播到公众中去。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重视细节,尤其是涉及资金调配、发放等敏感环节的业务活动。上级部门要不定期组织人员去基层进行调研考察,了解组织资金的去向,确保财政情况处于可控范畴。对外要创新投资方式,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不可盲目投资,增加资金风险。
(三)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权力失控的重要原因,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该制度,让违纪违法者无处遁形。首先,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人员,对于超越自身审批权限的事项必须向上级申报请示,由具备权限的上级机关进行审批、终裁和批复。其次,要明确岗位职责,遵从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如募款保管与账务处理职能相分离、资金拨付与实际发放职能相分离等,做到定人定岗、专事专管、分工协作。
(四)大力促进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Z机构应效仿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大力促进信息系统建设,将整合而成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增加了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了解,也解决了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还应着力建设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反舞弊机制,让真实可靠的信息在组织内部畅通无阻。
(五)规范内部监督程序
Z机构的内部监督长期以来都存在机制不够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规范内部监督程序。从多角度同时发力,才能让内部监督发挥应有作用。如保持内部监督的连贯性,组织应重视每一环节中所涉及的财权物权,实现部门、人员之间的多重监督,确保其连贯性。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Z机构内部控制存在较多问题,其必须尽快进行制度改革,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本文也得出了相关结论:一是Z机构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组织架构,并严肃组织纪律,纠正不良风气;二是建设满足需求的信息化系统是Z机构能公开捐款信息的前提,组织应拨出专项资金购买设备,招聘专业人员,提高组织信息化水平;四是监督与内部控制应同时进行,Z机构应积极接受来自媒体、政府、社会等各方监督,使信息更加准确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