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20-01-19姚国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品集汉语言专业

李 桦,姚国建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在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能写会说”定位为专业的核心能力,并注重打造写作类、语言类课程群,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写”“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其中,对写作课的实践教学这个以往较为薄弱的环节,我们采取了一些举措推进教学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开始着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建构写作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科学设计、过程管理、严格要求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将“看”“做”“写”“说”融为一体,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体验、采访、调查、思考和写作,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各项写作任务,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强化了写作文本的规范意识。这些做法及成效得到一些著名作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也受到有关媒体的报道和推介。

一、采取各项举措加强写作实践教学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分工大调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优势就是要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亟需的“笔杆子”。从该专业人才就业情况看,那些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写作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此,我们一直采取各种举措,加强写作教学及写作实践。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突出写作课的重要地位。我们先后设置了基础写作、应用写作课,加大了写作课的学分、学时,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模块中,还安排了较多课时开展写作实践活动。

第二,在教学理念上,倡导大写作、大实践,主张“在写作中学会写作”。所谓大写作,就是教育学生要跳出写作看写作,强调写作的开放性、现代性、系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用性等,要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建构写作与做人、写作与社会、写作与生活、写作与生命、写作与思维、写作与审美、写作与文化、写作与创造、写作与表达等相互协调、相互激发、相互提升的动态写作场,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多种潜能和写作内驱力,以避免封闭的、教条的、脱离实际的、局部的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此外,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看,大写作的教育理念,还强调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中都要进行写作设计,都要布置并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写作任务,追求合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写作课的教学。

所谓大实践、“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就是在重视写作理论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更要看到写作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任何先进的写作理论如果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养与写作能力,就很难取得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正如学者赵国刚和段晶所言,要“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性”[1],要“打破固有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状态,有效地将写作理论转化为课堂及课外实践训练,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2]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写作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每个教学单元都要精心设计写作训练题,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上交电子文本,制作作品课件,组织学生在课堂演示、朗读作品,谈写作心得,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对作品的评议和修改,切实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判断力、评价力和修改能力。其二,课后布置写作实践题,要求学生开展写作实践,及时提交写作成果。其三,在上课期间,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独立开展系列写作活动,自写、自编、自配图片、自写前言后记、自我校对、自主印制一本图文并茂的个人作品集,作为写作课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之一。其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写作竞赛,拓展学生写作境界,提升写作竞争力。其五,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积极撰写相关调查报告、论文等。其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合作写作,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论文,或为学校有关部门、社会有关单位提供实用性写作服务等。通过这些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加强写作教材建设,建构便于开展写作实训的写作教学体系。为了便于推动写作教学改革,我们在借鉴国内优秀写作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老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写作教材。我们明确提出“体现教改精神,构建训练体系,强化能力开发,提升教学实效”的编写宗旨,力求编写出具有创意的高质量的便于教学训练的写作教材。几年来,我们先后主编出版了《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应用写作训练教程》等省级规划教材,其中《基础写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销量逐年增长。

第四,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写作教研、课程建设项目,以教研、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写作实践教学改革。多年来,写作教学团队先后申报了省级教研项目“建构现代的开放的科学而实用的写作教学体系”“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及训练模式研究”、省级精品课程“写作”、校级精品课程“应用写作”、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工程化’教育理念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及课程网站建设研究”“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写作育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校写作教学改革研究”、省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促进了写作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方式的变革。其中对写作实践教学的路径、方式和举措也进行了探索和实施。先后申报的教改项目《建构现代的开放的科学而实用的写作教学体系》《省级精品课程〈写作〉》教学内容更新及实践》《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国内写作界的学术会议,在会上交流我们的写作教改经验,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我们提交的论文多次获得大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五,改革写作课考核方式,将学生写作实践及成果纳入成绩考核。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按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办法,不仅不合理,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写作实践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制定了《写作课教学及考试改革试行办法》,将学生写作实践的各类成果分类、分项、分级纳入写作课成绩考核,以逐项加分的方式累计学生平时分,再与考试成绩一起按比例合成学生写作课成绩。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写作实践的积极性,实现了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教改目标。

二、写作实践教学面临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我们采取了多项举措,切实加强了写作实践教学,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毋庸讳言,写作实践教学仍面临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它们从不同层面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成效。主要有:

第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不利于沉下来开展综合性的多种文体写作实训。根据《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要求着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资源”(皖教秘高〔2018〕136号)。但多年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基地主要在校内某些部门或本市某些单位,在本市以外,没有建立实践基地。即使安排学生在本地实践基地进行写作实践,也很难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根据活动情况,紧扣真实情境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实践。有时仅仅是安排半天或一天到某地参观,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这类写作实践,常常流于走马观花,很难深入进行观察、调查、体验和思考,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发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动力,写出真实可信、有个性、有创意、有见解的作品或文章。此外,有些实践基地因缺乏特色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热情,缺少助力写作的内涵,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成效。

第二,缺乏真实的写作情境,导致写作存在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胡编乱造、下载拼凑、剽窃他人成果等不良现象。在开展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态度很认真,积极参与活动,严肃对待写作,但也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对写作实践抱着敷衍了事、不思进取的态度。仅从写作实践成果的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

其一,从课堂演示的学生作品看,有的作品存在严重失真的状况。在进行习作交流“会诊”的过程,会发现很多人物、事件、场景等方面的描述都存在细节不真实、想当然、随意编造的问题。课堂讨论中也常因写作失真问题爆发出哄堂大笑。围绕如何修改的争论焦点,也常是反复探讨如何做到真实、准确、贴切的表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真实写作、准确写作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写作、修改的耐心和对写作的敬畏心。

其二,从学生做的作品集看,学生写作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花了不少心血写作、编辑排版、校对,作品集印制也十分精美,前言后记也写得像模像样,写出了自己对写作的体验和感悟。但老师在细致审阅的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对外界事物、现实生活和身边人的观察大而化之,不细致,不具体,缺乏深刻的体验、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能力,导致写作出现很多问题,或情境不真实,或细节虚构、或前后矛盾,或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或没有触及人物的灵魂,或没有发现问题,或没有表达个人感悟和见解等。例如有些散文、消息、求职信、个人简历、调查报告等文体写作还存在拔高、夸大、虚构、拼凑的问题。如有的写消息,写的却是远在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或农产品博览会等新闻事件。经核查,学生并没有去采访,而是根据别人已发新闻稿加以编造、拼凑的,这已违背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其三,从开展实践活动的写作成果看,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写作时不能依据真实的情景或事实进行写作,造成写作脱离实际。如写新闻稿,常根据别人的报道编写一个新闻稿交差。写调查报告,没有选好调查对象,没有确定调查目的,没有实地进行深入调查,没有问题意识,没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只是从网上收集一些材料拼凑。这样的调查报告既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失去了对调查过程、写作过程的真实体验。

第三,缺乏写作规范意识,没有通过较多写作训练、写作实践将不同文体的规范要求及文本的基本规范内化为写作素养,没有形成写作的敬畏感、自律性和自觉追求有效写作、完美写作、规范写作的内驱力。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应用文写作上。学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有关应用文体的基本特点、规范要求,但到具体写作时就将其抛在一边,不去认真回想或对照规范要求进行写作,而是凭想当然、信马由缰、随意写作,结果导致既文不对体、又文不对题,完全背离了写作的文体规范性、主旨的切题性,最终变成了无效写作,甚至闹出写作笑话。例如消息的导语、主体结构都有明确的内涵、分类和写作格式要求,但学生写消息时仍平铺直叙、事无巨细地进行事件描述,写出的稿子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像新闻报道。再如写调查报告,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已结合文案详细讲解了调查报告的内涵、分类、特点和写作格式要求,但学生写起来仍没有突出体现调查情况、调查分析、调查建议等方面内容,没有通过对材料进行有效提炼,对调查情况进行富有条理的凝练的概述,没有在概述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形成富有见解和应用价值的调查建议等,而是习惯于按时空转换的结构方式,从头到尾叙述调查的过程,将调查报告写成了长篇记叙文。

此外,在文本格式上常常出现各类低级错误。尽管我们在平时写作训练、写作实践方面都要求学生上交电子文本,并且特别强调文本规范,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或作品集,常常出现每篇排版不统一,包括字号、字体、行间距,连每段开头空两字都做不到(有的开头顶格,有的空一字,有的空三字甚至四字),标题与作者、作者与正文中间各空一行都常常被忽视等。这些虽然是一些细节问题,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类问题是不容出现的,也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形象。

三、探索写作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举措与成效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树立“写作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加强写作教育(包括写作诚信、写作态度、写作境界、写作意志、写作品质、写作主体性、写作自律性、写作艺术性等),并且通过写作实践解决好写作与做人的关系问题。“因为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写作者的灵魂和潜能不断进行激活、发掘、重组和表述的过程,也是将‘人’提升为‘写作主体’的过程。”[3]

第二,就是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紧扣真实的情境、人物、事件和贴近实际的写作任务进行写作,以避免学生因缺乏生活体验而进行浮泛式写作、应付式写作、编造式写作等。因而经过认真思考,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决定首先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为此,我们决定在黟县屏山村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实践基地。这个皖南小村被誉为“徽州风水第一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乡风民风淳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为一体,是全国很多艺术院校学生写生的实践基地。同样,选择这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有利于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陌生新奇、极具吸引力、易于开展各类活动的真实环境,以便调动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为了确保这次实践活动取得成效,我们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宗旨:一是瞄准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在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这一教改方向,谋划我们专业改革的新思路和突破口,力图敢为人先,有所所为:二是根据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时间安排,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写会说”的职业能力进行一次实战式训练和具体检验。为此,特将此次活动命名为“屏山村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将实践的具体目标确定为:亲近自然,接触底层,考察历史,观照现实,用心感悟,用笔书写,培养人文情怀,提升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发现传统文明的奥妙与价值,感悟现代文明的特征与风采,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处表达现代人的思考、追求与梦想。

为了确保活动取得成效,我们对本次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的具体任务做了明确的要求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学生每天都有事做,每天都要写作。主要包括:其一,文学采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劳动、体验和思考,写作与屏山村实践活动有关的现代诗、散文、散文诗等。其二,新闻采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立采访的人物、事件或开展的实践活动情况写作消息、小通讯等。其三,考察调研。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调查对象,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写作1篇调查报告。此外,鼓励学生撰写与屏山村有关的广告词、解说词、演讲稿等实用文。其四,开展活动。即先后组织举办“行走屏山,话说实践”演讲会和“感悟屏山,抒写情怀”诗文朗诵会。通过演讲与朗诵,培养学生“能写会说”的专业能力。

此外,为了检验本次实践活动成效,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完成写作任务,制作“屏山村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作品集”(包括个人作品集、班级作品汇编),院部将举办作品评奖、作品展等。个人作品集是本次专业实践活动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个人作品集除了必须完成的作品外,每个同学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写作情况,自由增加散文诗、解说词、说明文、演讲词、活动策划书、活动总结等。所有作品均要求配置相关照片。作品集制作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力求个性化,富有创意。班级作品汇编要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编委会,确定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责任校对、美编等,全程由学生自主审稿、编辑、校对、印制,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和文本规范意识。

经过为期一周的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探索建构写作实践教学新模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如蚌埠日报记者余小乔在《探索教学新模式 传统专业焕新春》的深度报道中所言:“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倾向,通过‘走出去’写作采风的课程调整,在蚌埠学院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专业得到有效扭转。”[4]可以说,这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探索,是对该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及专业核心能力的一次实地检验。其成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这次采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自律意识、审美能力、发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同时,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次实践活动还密切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如有的同学所言:“这一周,是两年大学生活以来,同学之间最为亲密的一周。”“除了同学以外,跟老师的距离也拉进了。平时上课,授课结束,老师学生各自退场,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的可怜。而在屏山这一周中,因为采风写作需要,还有安全方面的顾虑,师生每天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待在一起的。我们接触了老师们私下可爱的一面。她们会因为调侃而害羞,会因为一句夸奖而喜笑颜开,会因为美景像小孩子一样叫出声。这可爱的一面是我们平时所看不到的,一周下来,我们与老师似乎更加亲密了。”(胡菲)

第二,学生作品质量有着显著提升,有的作品甚至超常发挥,显得出类拔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命气息,还闪射出独特的悟性、灵性和思想的光芒,真正实现了对平时在校时那种“生编硬凑”式写作的一次质的超越和提升。正如蚌埠日报记者余小乔在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汇总的“人人一本作品集,堆成小山一般。任意翻开其中一本,活动剪影、前言、诗歌、散文、新闻稿、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后记,篇篇真情实感,页页图文并茂。短则16页、长则22页的作品集,握在手里沉甸甸,流露出的是学生们对于‘行走创作’的渴望。”“的确,经历过大自然熏陶和人文浸染的文字,美得有点醉人:‘四月的屏山,映入眼帘的是猝不及防的绿,远山黛绿,近水浅绿,竹林翠绿,桑树青绿’‘远山如黛眉,近水似盈目,屏山古镇宛若婉约清静的女子,傲放在四季轮回里,只余了一双顾盼生姿的水眸望长了岁月’‘走出校园,看暮春苍翠的树叶撑满天宇的葱然,听水流叮咚歌唱的幽静,品绿茶在舌尖跳舞的奇妙,这样的时光真像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在记忆里永久地芬芳馥郁’……”[4]特别是诗歌、散文、实践心得的写作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随意翻开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集,那洋溢着才情、充满着活力、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便扑面而来,其中都蕴含着他们敏感、细腻、惊奇、独特的发现和感悟。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举例论述。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写的新闻稿、调查报告等都是贴近活动、贴近调查实际写作的,没有任何虚构编造的成分。新闻是紧扣每天开展的活动进行写作,包括举办的“行走屏山,话说实践”演讲会、“感悟屏山,抒写情怀”诗文朗诵会等,是对整个活动进程的现场报道,切实培养了学生敏锐观察、及时采访、快速写作的能力。调查报告则是同学独立或自愿组成调查小组,紧扣屏山村的实际,自主选择具体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写作。如《关于屏山村绿茶生产及销售状况的调查》《关于黄山屏山祭祀文化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古村茶业资源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村特产销售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徽州屏山古民居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村石雕文化的调查报告》等,从标题即可以看出,这些调查报告有着确凿的真实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是在校园里无法写出的。

第三,通过开展相关实践、即兴演讲、诗文朗诵等活动和多种体裁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了一次“做”“写”“说”相统一的实战训练,大大提升了他们自主实践能力和“能写会说”的专业核心能力。在这次采风过程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例如学生上山采茶、挖笋,下山跟师傅学炒茶,做采访,搞调查,师生一起修改作品,举办演讲会、诗文朗诵会等,那种好奇、热情、认真的样子令人难忘。尤其是学生即兴演讲时,精神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激情洋溢,妙语连珠,有的甚至完全按照个人感受,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表述,场面热烈,掌声雷动。这完全出乎预料,是我们老师在校时没有经历过的。演讲大大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此外,学生在路边、在树下、在餐桌写作的场景给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次采风,布置给学生的写作任务是很重的。学生因集体住宿,写作环境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自寻地点,见缝插针,抓紧写作,及时完成写作任务。

第四,采风归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屏山村写出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加工修改,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作品集。学院组织老师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制作成作品展板,在学校艺术中心进行为期两周的展览。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很多师生都参观了作品展,并给予好评。正在我校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的省作协领导、高校专家以及皖北地区部分作家应邀参观了作品展,对此次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给予较高评价。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潘小平为作品展题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主席)、著名作家许春樵欣然题词肯定此次实践活动:“文字和想象带我们走向远方,走进屏山采风暨写作活动帮我们圆梦。成效显著,令人惊喜。”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达敏教授,则以“走进现场 收获想象”的题词为学生们点赞。安徽省写作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凯教授为作品展题词:“知行合一,为蚌埠文教学院学生采风活动点赞。”

第五,院部组织专家对学生实践作品进行了评奖,并向获奖的同学颁发了奖状。同时,每个班级成立了编委会,由学生自主确定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责任校对、美编等,对本班作品进行整理、审改、编排,按照出版要求,印制出全班采风暨写作实践作品集。值得肯定的是这次无论是个人作品集,还是全班作品汇集,都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文本格式要求,经过三校后,均达到了文本的规范要求。通过本次编辑、制作、印制作品集的全过程实践,大大提升了同学们自觉追求文本规范、完美的质量意识,为以后从事写作奠定了基础。

第六,这次带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到屏山村进行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受到各界关注、肯定和好评。其一,蚌埠日报社得知我们的实践情况后,专门派出深度报道组记者进行采访,于2017年7月21日在《蚌埠日报》以4000字的篇幅发表了《探索教学新模式 传统专业焕新春》的深度报道,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其二,2017年9月6日,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传万教授带领中文系主任、编辑出版系主任等一行来到我校文学与教育学院,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情况,详细了解赴屏山村开展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过程及成效,实地观看了学生采风作品展及个人作品集,认为这种做法富有开创性,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借鉴。其三,我们应邀先后参加了2017年9月在徐州召开的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国际汉语应用文写作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2日在澳门大学召开的国际汉语应用文研究高端论坛,在会上介绍我校写作教学改革经验时,都着重介绍了我们赴屏山村采风暨写作实践的做法及成效,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学会领导认为,蚌埠学院的这一做法富有创意和成效,值得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在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写作课程建设,倡导写作教学改革。在积极推进写作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各项举措,强化了写作训练与写作实践,也取得初步成效。为了尝试建构写作实践教学新模式,我们率先在黟县屏山村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深入生活,观察和考察地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开展各种调查及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真实的体验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心灵、贴近应用进行写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学生、老师、学校领导、作家和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当然,上述举措及采风实践活动只是我们探索写作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是我们开展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环。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创建更多新的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升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力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成我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为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作品集汉语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张健书法作品集
作品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