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
——美国矿冶名城匹兹堡的转型之路探析

2020-01-19冷雪霜王达政汪胜兵

关键词:匹兹堡重构转型

冷雪霜 王达政 汪胜兵

(1.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2.大冶有色博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黄石 435005)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如: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增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人口呈净流出状态、人民生活质量下滑、城市居民满意度下降等。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自然资源枯竭,而接替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重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产业重构实现城市复兴的典型代表有美国的休斯顿、英国的伯明翰、日本的北九州、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区等。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是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二大城市,市区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由于匹兹堡附近地区石灰石、烟煤、铁矿石等资源丰富,加上内河港口交通便利,具有大规模发展钢铁产业的条件。19世纪末,匹兹堡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其钢铁产值占美国钢铁产值的2/3。一战前后,由于美国重工业及铁路建设需要,匹兹堡钢铁工业进一步得到繁荣。二战时期,战争对钢铁的需求猛增,匹兹堡钢铁工业进入黄金时期。钢铁工业的繁荣,带来了环境的灾难,匹兹堡成为世界有名的“钢都”“烟城”。1948年,匹兹堡市南部发生“多诺拉工业烟雾事件”,致使6 000余人二氧化硫中毒。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钢铁需求急剧萎缩,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人口逃离匹兹堡,匹兹堡陷入严重衰退,成为美国知名的“锈带城市”。二战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匹兹堡历经三次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运动。经过三次复兴运动,尤其是第三次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运动,匹兹堡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世界著名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1]。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匹兹堡因其合理的产业结构、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经济韧性而快速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匹兹堡因成功转型复兴而深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青睐。2009年第三次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选址匹兹堡。2012年底,匹兹堡被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评为“从此次危机完全复苏”的三大美国城市之一。时值今日,匹兹堡已获得“绿色宜居之城”“文化艺术之城”“科技创新之城”等美誉。匹兹堡堪称世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重构、经济转型与城市复兴的典范。

一、匹兹堡的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

匹兹堡的产业重构与成功转型复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76年)。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及美国产业结构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双重转型,使得匹兹堡钢铁产业主导地位迅速下滑。经济萧条及突出的环境问题引发大量居民搬离匹兹堡。1945年,匹兹堡市政府同致力于城市复兴的民间组织“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达成协议,建立公私合作关系,推动城市复兴,制定了“匹兹堡复兴计划”,试图通过环境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城市复兴[2]。具体做法包括:环境治理;钢铁、煤炭等主导产业外迁;鼓励低密度和郊区化发展;改造中心商务区;建造廉价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依然以钢铁、煤炭等产业为主,只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依然是绝对主体,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重构。因此直至1976年,“匹兹堡复兴”计划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使匹兹堡摆脱困境。

第二阶段(1977—1988年)。匹兹堡在美国产业结构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双重转型中逐步被边缘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城市危机在全美范围蔓延,就业机会减少,财政收入下滑,基础设施老化,种族冲突频发,大量人口逃离纽约、费城、底特律等城市。匹兹堡也未能幸免。钢铁工业等传统制造业陷入低谷,匹兹堡再次陷入严重衰退。匹兹堡市政府和“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逐步认识到,传统的钢铁、煤炭等产业已不能成为城市复兴的基础,环境治理不是城市转型的持久推动力。城市复兴需谋求新的变量。1977年,新任市长理查德·卡里库尼提出“二次复兴”的口号,决定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1984年,由“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组建的经济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增长的战略:匹兹堡地区经济发展计划》。该报告指出,匹兹堡发展经济应避免单一产业,务必实现“多样化”,要推进高科技产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这一期间的主要措施有,推动市中心建设和老工业区改造,建设梅隆大厦、PPG等摩天大楼,发展文化、IT和旅游产业,修建地铁和高速公路,成立一批帮助初创科技企业建立和成长的组织和基金,培育和促进新产业发展,推动大学和企业合作,建设匹兹堡技术中心,鼓励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新技术产业化[3]。这一时期的多措并举产业重构,使得匹兹堡从单一制造业逐步向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经济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并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教育、科研、商业服务、专业服务的综合经济体系,彻底改变了一百多年来匹兹堡以钢铁为依托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产业多元化,为匹兹堡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1988年匹兹堡市市长理查德·卡里库尼去世,其倡导的“二次复兴”宣告结束[4]。但是“二次复兴”阶段所形成的基本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发展多元化经济、构造高新技术、教育科研、商业服务等产业已形成共识。从1988年开始,匹兹堡复兴进入第三阶段。其产业结构逐步转变成以生物医疗+教育科技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为主,以机器人+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为辅。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城市复兴的顶层规划,完成匹兹堡国际机场、多条高速公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华盛顿登陆地、北脚尖和滨河地带等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高技术经济,培育新的技术产业及联盟,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教育、培育人力资本,进一步激励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各高校成立技术转化办公室),改善城市娱乐休闲设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等[5]。1994年,主题为“协同作战,竞争全球”的地区经济复兴计划出炉,这标志着匹兹堡经济转型加快推进。20世纪90年代后,匹兹堡经济结构彻底转型,医疗、教育、金融、环保、通讯、机器人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中流砥柱。

二、匹兹堡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驱动力

今天的匹兹堡已转变成为全美最具吸引力的宜业宜居的城市之一,其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坚实的产业基础、高校的科研资源是重要的驱动力。

(一)政府与民间智囊团的合作

在匹兹堡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运动中,政府起到“领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6],民间“智囊团”和公私合作关系是重要驱动力。以“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为代表的民间组织起到了匹兹堡地方政府“智囊团”作用。“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成立于1943年,由共和党大企业家理查德·梅隆组织发起,成员包含企业精英、知名学者、政府官员等,已成为匹兹堡地方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基本代表了主要民间组织诉求。该组织致力于城市治理和长远规划,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建议,是匹兹堡地方政府进行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的重要“智囊团”。1944年,“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指出,战后匹兹堡面临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发展应吸引新的投资和企业入驻。1945年,“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与匹兹堡政府建立公私合作关系,制定了“匹兹堡复兴计划”,共同推动城市复兴。此后在匹兹堡城市复兴运动中,“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提供了关键的智力支持。1984年,由“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组建的经济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增长的战略:匹兹堡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确立了匹兹堡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设想[7]。1985年,由“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宾夕法尼亚经济联盟、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地方政府等组织制定的《21世纪战略:匹兹堡/阿勒根尼21世纪发展战略:对宾夕法尼亚州政府的建议》,成为匹兹堡经济转型的纲领性文件。1991年,“阿勒根尼社区发展会议”年会报告《未来的选择》,指出了教育和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性及匹兹堡在这一方面的滞后性,提出了发展教育、培育人力资本等极具价值的建议。

政府与“智囊团”之间的密切联系是通过公私合作关系实现的。强有力的公私合作关系贯穿了匹兹堡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整个过程,公私合作关系逐步成为匹兹堡城市复兴坚定的推动力,匹兹堡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城市复兴计划基本都建立在公私合作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非营利公司代表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大学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围绕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建立了新的公私合作关系。新的公私合作关系把打造“新匹兹堡”战略付诸实践,推动了以全球公司总部、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科学研究、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新产业体系的重构。

所以说,“智囊团”与公私合作关系是匹兹堡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复兴重要的驱动力。

(二) 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匹兹堡能成功实现产业重构、经济转型和城市复兴,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城市要转型发展,必须有其依赖的经济基础。匹兹堡围绕钢铁形成了完整的能源、化工、冶炼等传统产业体系,产生了美国史上最大的钢铁垄断企业——卡耐基钢铁公司及最大的铝业制造企业——美国铝业公司。发达的制造业吸引着美国甚至全球人才、资金资源的汇聚,促进了早期匹兹堡工业创新能力的形成。这些构成了匹兹堡产业重构、经济转型与城市复兴的基础。由于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较大,具有资源禀赋和低成本优势,基于传统产业的创新对于经济转型、产业重构和经济发展具有更为实质性的影响。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从低端低附加值的初级制造产业到高端高附加值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变,并推进与其他关联产业和科研机构的融合互动,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彼此密不可分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匹兹堡基本形成了六大高科技产业集群,分别是:以美国钢铁公司、美国铝业公司、亨氏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集群;以西屋电力公司为代表的能源技术产业集群;以谷歌+英特尔+苹果(匹兹堡办公室)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集群;以拜耳美国管理控股等为代表的现代材料集群;以威立雅环境(匹兹堡)为代表的环境技术集群。在匹兹堡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加速形成,而传统制造业已逐步转变成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制造业从业人数与服务业从业人数比约为1∶10.6[8]。一大批脱胎于传统产业的创新技术不断推动了匹兹堡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匹兹堡城市复兴史,实际上是围绕着传统产业进行的产业重构、技术创新的历史。匹兹堡因钢铁而兴盛,也曾因钢铁而衰退。可以说,今天的匹兹堡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的华丽转身的。

(三) 高校是驱动“芯片”

大学是匹兹堡实现产业重构和复兴的重要驱动力,是匹兹堡经济转型的驱动“芯片”。高校是科技创新之源。匹兹堡很多高新产业来源于地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如,生物医疗、通讯、计算机、机器人、环保等产业。匹兹堡拥有32所大学,其中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世界知名大学,有着很强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学通过产学研的形式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并为地方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甚至直接参与棕地开发[9]。地方政府对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鼓励政策加快了匹兹堡经济转型的步伐,一大批科创公司创立,部分公司发展成行业的翘楚,一些高新产业已成为匹兹堡支柱产业。以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为例,2016年该中心雇员数6.5万人,是匹兹堡地区雇员人数最多的单位,为超过300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每年经济效益逾265亿美元[10],目前,医疗产业已成为匹兹堡新的城市名片。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工程等领域享有盛誉,科研实力雄厚,尤其机器人技术全球首屈一指,因特尔、苹果、迪士尼等国际知名公司都在该校设立了联合研究室,共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另外,高校积极参与棕地开发。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利用位于黑泽伍德区的废弃棕地建立新的研究中心,1982年,匹兹堡政府联合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琼斯—洛林钢铁厂原址建立匹兹堡技术中心,鼓励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也是匹兹堡政府“智囊团”及合作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匹兹堡城市复兴规划并推动规划的实施。目前,有30多家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落户匹兹堡,匹兹堡成为了美国重要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所以说,匹兹堡能够实现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高校是驱动“芯片”。

三、总结

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道路具有曲折性。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动态性、不可预测性及产业重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转型和城市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匹兹堡历经三次经济转型、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运动,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复兴之路。

产业重构不是对现有产业的全盘否定,必须立足且不限于现有产业基础,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摒弃低端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实现从低端低附加值的初级制造产业到高端高附加值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变,并推进与其他关联产业和科研机构的融合互动,才能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彼此密不可分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从单一产业向适度多元化产业发展是匹兹堡产业演变的基本特点,从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为辅转型是匹兹堡产业演变的基本方向。匹兹堡产业重构历程符合产业结构与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对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高校科技创新是匹兹堡城市复兴的推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匹兹堡30多所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及与地方经济紧密深度融合是城市产业重构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总之,匹兹堡的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是地方政府、非营利民间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引导、激励机制及与地方组织合作模式至关重要。政府的引导、激励机制可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的潜力,并转变成实际生产力。有效的政府与地方组织合作模式是政府集思广益、制定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实现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的重要条件。

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之路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结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经济转型、产业重构和城市复兴之路。产业重构与城市复兴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匹兹堡重构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医疗产业与城市复兴: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的转型之路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