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效果优化策略

2020-01-19覃兵申鑫玉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教育资源校企

覃兵,申鑫玉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2月,教育部等各部委相继推出了多项政策推进产教融合,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我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执行产教融合战略的主力军。产教融合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策略,也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办学实力,推进产教融合。

一、产教融合的历史发展与内涵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大力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经济、迅速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我国设置了半工半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业余学校。[1]这些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并没有直接提出产教融合的字眼,但为我国“产教融合”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自此,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

第一阶段: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这一阶段并没有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区分开来,而是将产教融合单纯地看作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联系。

第二阶段: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到“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阐述了行业在产教结合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开始认识到行业在产教结合中的作用,注重产教深度合作。

第三阶段: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之后“产教融合”代替了“产教结合”的说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包括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并在第五部分提出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3]2017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提出了许多意见,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上述“产教融合”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是以校企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需要政府和行业设置相关的鼓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需要产业部门与职业教育双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积极互动、相互促进的一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二、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关系

在讨论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大多数学者都是把“社会教育资源”拆分为“社会教育”和“资源”两部分来理解,将其定义为“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资源及条件”。[4]但本文重点在于讨论高职院校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更为合适,即:社会教育资源是指社会中可资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5]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条件资源。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这一主体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或任务,对社会(尤其是企业)中可支持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重新挖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促进培养目标或任务达成的动态过程。

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能将外部社会资源转化为服务自身教育教学的教育资源,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也是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重要途径。[6]

(一)产教融合为高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互动。高职在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时,即可利用双方的互动,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并运用到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能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需要产业部门与职业教育双方的积极互动、相互促进,而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能促进双方的积极互动、相互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能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化。

三、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物力、财力资源

对高职院校而言,物力资源主要指能支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提供资金。

(二)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主要是校内的专职教师和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主要包括:借鉴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引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中,促进学校师资的科学管理及人才资源配置;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到企业的真实岗位中进行学习,增进教师对企业、对市场的了解;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人力支持;[7]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商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等。

(三)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用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理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做法主要包括:在办学理念、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把企业岗位能力和企业文化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中,开设专门的企业文化素质课程;结合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在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上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的教学环境;依托学生社团活动、班级管理、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教育。[8]

(四)条件资源

条件资源是指为保证上述资源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条件性资源。[9]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国家颁布了许多政策、规定。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提出了许多意见,使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四、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

1.开发比较零散,未成系统。高职院校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对社会教育资源中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条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但这种开发的方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零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开发系统。社会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教学方式、实训与实践教学环节乃至校园文化的构建,[10]资源的开发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导致资源开发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强。

2.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既要利用产教融合的相关优势,又要结合自身原有的资源和条件,这样才能达到资源最优化利用。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付出较大的努力,尤其是需要专职教师的积极参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专职教师理论和科研能力的欠缺,资源开发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企业、行业支持动力不足

1.高职院校重视引入社会资源,轻视学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国常常出现高职院校“一头热”的情况,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却不高。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物力、财力以及人力资源,高职院校在企业的帮助下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专业设置可以和人才需求更加贴合,高职教师可以到企业参与实践。然而正是对于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发展的过分关注,才会导致企业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实,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带来益处,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相关政策并未明晰各方职责。2017年以前,国家政府在颁布的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中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未对产教融合中各方主体的职责与权力有明确规定。2017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要“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明确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但并未对企业、行会、职业学校三者之间的职责与权力做出明确规定。缺乏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协调作用,也是导致校企难以深入合作的原因之一。

五、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优化策略

(一)高职院校注重自身优势的发挥,提高校企合作吸引力

我国校企合作长期出现“校热企冷”的情况,政府为改善这一状况,促进校企合作,采取为企业减免赋税的措施,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改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真正想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激励企业自发参与校企合作,变被动为主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对口的高质量人才,还可以承接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为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到、感受到校企合作的益处,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参与校企合作。

1.“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专业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在进行“订单式”培养时,学校要与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合理预测未来人才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比例,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此外,当今社会技术更新十分迅速,高职院校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时,也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较高适应能力的学生。

2.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训在职员工。高职院校有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包含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践教师,理论课教师可以弥补企业培训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此外,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相较于企业的培训人员具有更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在教学、培训上能够更加符合学生、受训者的心理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些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在职员工培训,在新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学历教育等方面帮助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成长,和企业共同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1]

3.高职院校为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高职院校不少教师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他们常常被贴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标签,但他们恰恰可以利用自身的理论和科研优势,针对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技术研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品优势。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项目研究、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二)增强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识,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能力

1.增强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识,实现资源开发系统化。高职院校在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有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识,把如何将社会教育资源转化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摆在重要位置。此外,高职院校社会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或者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浅层次,而是要深化到专业结构的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的过程、专兼职教师的互助提高等方面,并且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资源开发系统。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资源开发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会影响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教师科研能力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消极态度的原因之一。因此,想要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教师队伍的结构,保证一定数量的科研型教师、技术开发型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以及进行资源开发的能力。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同时提高自身资源开发的能力。

3.探索校企文化对接,实现文化育人。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崇高的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能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通过感受企业环境,与企业员工交流等方式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办学理念、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与教育。[11]

(三)政府积极发挥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发

产教融合的相关措施是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依靠,只有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化,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职责和权力。

1.依靠政府宣传,营造产教融合舆论环境。要想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可以先重点扶植一批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成果进行大力宣传,营造产业部门与职业教育合作积极向好的态势,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主动探索校企合作、行业部门关注校企合作。

2.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各方职责与权力。职业教育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产教融合需要相关配套的政策。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学校以及行业的职责与权力,避免出现因职责不清而出现的相互推诿扯皮;在地方政策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文件精神,颁布具有地方实际特点的章程,完善产教融合的相关配套政策。

猜你喜欢

产教教育资源校企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