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河长制” 践行“河长治”全力谱写公园城市治水新篇章
2020-01-19黎乃顺
黎乃顺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农业和水务局,610031,成都)
金牛区地处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素有“西部第一区”的美誉,境内有府河、沙河等大小河流55 条,是成都市主城区河道最多、水系最发达的区域,在全市水环境建设中历来占据“金牛治则成都治”的重要地位。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成都市金牛区将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长制管理改革为统揽, 紧扣中心城区水污染特点,围绕“制度管水、重拳治水、生态兴水”总思路,积极探索让水“回归自然之美、展现生态之美、保持长久之美”新路径。 2018 年以来,区域主要空气指标名列全市前列, 河道水质大幅改善,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成,全区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河道考核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在成都市22 个区(市)县排名前列,2019 年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2020 年在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督查激励中获表彰,成为全省唯一获得表彰的区县。
一、以制度管水为基础,构建水环境治理新格局
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来川视察时关于“河长制不能空挂”的指示精神,把落实职责职能、 长效常态作为水环境治理基础,强化制度创新,围绕“制度、责任、管理”强基固本,确保河长制管理有名有实。
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制度
注重统筹规划。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水环境治理放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谋划水生态建设,科学编制出台 《金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 年)》《金牛区河渠整治规划 (2017—2035 年)》 等纲领性文件,积极推进河湖和城市公共空间互相融合。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金牛区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的实施意见》, 健全河长制管理工作 “定向负责制+专班工作制”,重点水环境治理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向负责,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查;结合全区机构改革, 在水务部门专门增设河长制工作机构, 建立完善了区总河长领导下的“两级党政、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河道河长全覆盖。
强化督查考核。 修订完善河长巡查巡检履职、考核激励等6 项配套管理制度,以e 河长平台为依托,建立起“有巡查、有维护、有监督、有考核”的闭环管理制度。2019 年全区有各级河长241 名、河道警长19 名、民间河长52 名, 全年河长累计巡河62 876次,解决问题2 141 个,巡河率稳定达到100%,实现每条河渠“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2.强化机制创新,压实河长责任
推行河道管网一体化。 探索管网巡查与河长制管理融合机制,将全区55 条河渠和620km 市政排水官网纳入河长制管理,将小区院落雨污水出口检查井巡查纳入河长巡河内容,促进管内与管外问题同步治理。
推进问题治理一体化。 规范基层河长巡查发现问题处置流程,建立涉水问题收集、 处置统揽统筹机制,2019 年以河长制为平台,统一受理和派发治理问题46 个, 同步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联动多部门、各环节协同共治,确保各类水环境问题得到高效处置。
推进监督问效一体化。 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机构,对河长巡河、河道管网管理等情况巡查监督, 定期反馈河长与河道管网管护人员巡查、 问题发现、问题处置等情况。 近年,第三方机构开展监督评估工作4 轮, 反馈水环境治理问题54 个,提出工作建议6条,有效促进了河长制管理质效提升。
3.强化多元治理,落实长效管理
开展协同化治理。 积极整合环保环卫行政资源, 在全市率先开展环保环卫一体化改革试点, 探索河道管护与环保环卫融合机制, 将河道管护纳入环卫作业管理, 实现河道长效管理与环卫作业无缝对接,建立起一套规划合理、调度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有效提升了河道、管网管理水平,金牛四斗渠管内管外一体化管理等示范项目初见成效。
推行市场化治理。 秉承“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工作理念,引进专业化河道、管网等管理公司,建立巡查管护、 检查考核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对全域河渠和区管市政排水管网实施市场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
推广社会化治理。 坚持“开门治水”,多次组织官方河长、民间河长、专家河长开展河湖保护交流活动,向各界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发出金牛治水声音,鼓励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巡河护河志愿活动,积极动员全民治水,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
二、以重拳治水为关键,筑牢水环境生态新本底
坚持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相结合,把水污染防治作为水环境治理关键,围绕“源头、过程、末端”重拳治污,积极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
1.抓住治污难点,合力整治面源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按照“反向索源、源头治理”工作思路, 对全区55 条河渠的780 余个入河排水口开展治理,逐一查明点源、面源、内源等各类污染源具体情况。 加强中心城区临街商铺、洗车场等“散乱污”重点区域排污监管,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深入推进涉农区域综合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广生态治理模式,对散居农户生活污水实施全域截污,有效管控农村面源污染。 截至目前,通过“多部门联动、全方位排查、无死角整治”方式挂图作战、限时整改,下达水环境专项治理目标任务3 批次, 治理散乱污企业891 家、 农家乐17 家、 农贸市场32家,治理餐饮店、洗车场、小区院落等错排乱排点位1 594 个。
2.抓住治污痛点,大力整治管网
针对传统中心城区管网老旧、承载能力不足、病害频发等问题,强化“过程治理”,按照市政排水管网“一路一档”精细管控思路,以小区院落雨污水检查井为着力点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完善全区111 个社区小区院落雨污水出口检查井管理台账。 大力实施市政排水管网病害治理,投入专项资金新建管网45 km,检测管网280 km、 治理病害21.3 km。 严格执法监督, 查处企业乱排污水行为1 起,临街商铺乱倾乱倒问题185 件。 探索推进管内管外一体化管理机制,对全域620 km 管网实施市场化管理, 形成“统筹建+全面治+精细管”模式。
3.抓住治污重点,综合整治河道
针对中心城区河道水体不能自然流动、 自身净化能力差等问题,着力“末端治理”,通过末端截污纳管、内源清淤、 河道保洁等综合措施,全面开展河道整治,守住“污水不下河”底线。 坚持每月对29 条主要河道进行水质监测, 对重点河段实施时间、空间“双加密”监测,通过水质指标倒查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查处理。 近年,先后治理下河排水口排污点位71个,完成河道清淤9.6 万m3,区内7 条黑臭水体按期销号,2019 年栗战书委员长在摸底河现场视察黑臭水体治理情况时给予充分肯定。
三、以生态兴水为导向,营造公园城市新场景
始终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水环境治理全过程,以水生态价值转化为水环境建设导向,围绕“城市、景观、业态”提质增效,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美好愿景。
1.注重以水润城,优化水网体系
大力实施 “宜人宜居水岸”工程,依托东风渠、清水河、摸底河、毗河等主干河流系统开展水网联通工程建设,打通输水瓶颈,引进生态用水改善城区河渠整体水环境。 近年,先后实施茅草堰、九道堰、南堰河、金牛五斗等河道综合整治, 推进河湖和城市公共空间互相融合, 努力构建“八水润城、山水呼应、蓝绿相映、河湖环绕、清晰明亮”的生态公园城区。
2.注重以水筑景,打造美丽城区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理念, 持续提升打造河段河堤绿化景观,大力实施国滨片区“三溪三湖”、九道堰河流域示范段及 “水之心、悦动之心”生态公园,开展毗河、锦江绿道等滨水空间项目建设,倾力打造以绿道、小游园、微绿地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系统,厚植城市绿色本底。 近年共建成沿河绿道15km、 各类涉水游园22 座, 增加城市绿地15 万m2,逐步形成以生态河道为轴、串联绿道公园的高品质公园城区格局,打造公园城区生态门户新景观。
3.注重以水兴业,转换河湖价值
倾力打造滨水乐园和沿河景观带,结合锦江示范段打造,打造滨水空间,构建互联互通动线体系,有针对性植入游船观光、夜市休闲、剧场演艺、民宿体验、美食娱乐、文创旅游等目标产业项目,推动沿河区域业态向多元化转型,促进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营造公园经济消费新场景。 聚焦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积极配合三大产业功能区城市设计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借助锦江、沱江“水清、岸绿、景美”良好水生态优势,谋划“天都智谷”都市工业示范区和锦江·九里春晓等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提升沿河区域土地价值、激发产业功能区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