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六一”长效机制建设三明美丽河湖
2020-01-19余红胜
余红胜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365000,三明)
2020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 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 福建省三明市成为全国10个“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设区市”之一,受到督查激励通报表扬。 这是对三明市11 年来积极探索推进河长制工作的肯定与激励, 为三明继续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坚定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三明市是中央苏区,地处福建省中部,境内河网密布,是闽江、汀江、赣江的发源地,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 1997 年4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调研时提出了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要求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 在省河长办具体指导下,三明市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嘱托,着力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全域、全过程、全链条治水,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18 年,三明在全省率先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2019年,三明河流健康合格率100%,在全省率先实现辖区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2020 年1 月, 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 年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三明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33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5 名, 是福建省唯一进入国家 “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 位”和“水质变化情况排名前30 位”双榜单城市;2020 年3 月, 三明市获得2019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省对市考核第一名。 在具体推进中,三明市创新实行“六一”长效工作机制,把河长制湖长制落实落细落到位。
一、一把手主抓
2017 年起,三明市市、县、乡、村四级2 222 名河(段)长全部到位。 其中,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辖区总河长,牵头推进辖区内河长制湖长制各项工作,建立起党政同责的组织体系,并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细化流域河长权责,明确巡河要求、处置流程等职能要求及失职问责追责情形,把河长制实施成效纳入市对县生态环境党政责任目标和政府绩效考评内容。
各级党政有关领导分别担任各级流域河长,认真履行“施工队长”职责,深入挂包流域,开展巡河工作,统筹解决各类河湖问题, 夯实治水、管水责任。
优化村级河道专管员配置,因地制宜整合河道专管员、 环保网格员、卫生保洁员等资源, 实现 “多元合一”,确保各行政村(居委会)配备至少1 名河道专管员, 打通河道治理“最后一公里”,确保了全市大中小河流条条有人管、段段有人负责。
二、一班人联动
在市、县、乡三级设置河长制办公室,成员由党委办、政府办、发改、工信、水利、生态环境等10 多个部门组成,各单位分别明确一位分管领导主抓河长制工作,轮流选派业务骨干到河长办挂职,做到乡镇河长办专职人员3 人以上。
各级河长办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任务派发、督导落实作用,建立“一月一抽查、一季一督查、一事一通报”机制,针对突出问题,组织联合督导、专项督导,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大力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探索设立人大代表河长、政协委员河长,依托代表、委员联系群众密切优势,发挥监督和建言献策作用;探索设立“企业河长”,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认养溪流、河段,开展河道清理、违规排放巡查、环护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实现企业由河道污染者向管护者的角色转变;探索组织道德模范、老党员、爱心人士等,引导成立了1 500 余人“百姓志愿护河队”“河小禹”等各类群众志愿护河队;探索强化村民保护河道管护意识,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河长制湖长制的浓厚氛围。
三、一部门执法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部门多、力量分散, 难于形成整体合力,2010年7 月, 三明市结合推行河长制试点,在大田县试点整合了8 个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成立全省首支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集中水利、林业、国土、矿业、环保、安监等部门行政处罚权, 于2012 年在大田县成立福建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行使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权;2018 年, 在沙县试点以森林公安队伍作为主体力量,整合相关部门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70 多项行政处罚权,统一集中授权,打造生态综合执法局升级版。
目前,全市12 个县(市、区)已全部组建生态综合执法机构, 常态化开展工作。同时,在各级河长办全面设立检察联络室、法官工作室、河道警长,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两法衔接”,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有效实现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的突破,做到了权责统一、集中执法、政令畅通,确保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生态执法的权威和效率大幅度提高。 2019 年全市共处理水环境违法案件167 件,其中涉嫌刑事案件12 件、行政案件130件,均实现快查、快办、快审、快结。
四、一体化治理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注重水岸共治、源头治理,实行“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推动河流生态系统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水生态环境专项整治。 2017 年以来,三明市将水环境治理与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针对水污染问题的源头在全市持续推进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行为、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小水电生态专项治理5 个方面“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统筹推进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整治和库区网箱养殖、 小流域水质提升等专项整治, 全市共完成重点废水排放工业企业污染治理118 家(处)、生猪养殖场改造663 家,清理库区养殖网箱4 405 个,清理面积20.73 万m2,完成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设施改造1 334座, 排查整治河湖 “四乱” 问题113个,取缔“十小”企业17 家,取缔涉砂点1 290 处,拆除采砂设备604 套,全市非法采砂制砂100%取缔。
坚持综合治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积极探索全县域、全流域整体治水机制,开展县级综合治水试验和农村流域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由各级河长统筹整合原本分散在住建、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涉水资金,以实施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契机,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五大重点工程项目78 个,总投资35.69 亿元,有效提升治水效能,建成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宁县闽江源头保护、沙县综合治水试验县建设和东溪安全生态水系等一批示范工程。
五、一张网监管
建立全市河长制数字指挥平台,构建监督、 监管和指挥决策一体化的“智慧治河” 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市、县、乡信息同步共享、部门协同工作和问题联动处理,2019 年通过指挥系统及时有效处理涉水事件18 644起, 通过指挥平台对全市2 000 余名河长、1 700 余名河道专管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及量化打分,形成一体化、全覆盖、动态式管理,实现“智慧管河、智慧管人、智慧管事”。 同时运用“e 三明”、随手拍APP 等监督平台,畅通公众参与河湖监督投诉通道, 倡导市民人人参与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
六、一链条发展
三明市水量足、水质好、水景也美。 近年坚持事业产业一起抓,做足“水”产业链,大力发展水美经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水景旅游方面,全市境内开发了泰宁大金湖旅游区、 建宁闽江源生态旅游区、沙县生态新城湿地公园、尤溪闽湖风景区等一批以亲水为主题的A 级旅游景区,并加快推进市区沙溪十里文化景观长廊建设, 打造水上观光产品,形成集休闲、康养、亲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亲水旅游产品体系。 在水上运动方面,利用金溪流域良好生态资源和较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特色赛事,每年举办国际、国家、省级品牌赛事活动近百场,培育了环大金湖自行车骑行赛、 大金湖公开水域游泳挑战赛、将乐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系列精品赛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选手参加。 在水产养殖方面,充分利用泰宁大金湖、尤溪闽湖大水域资源和"源头活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鱼养殖,全市淡水养殖面积26.8 万 亩(1 亩=1/15 hm2),水 产 品 总产量11.18 万t(全省淡水产量排名第三), 培育了 “大金湖大头鲢”“安砂鱼”“闽心有机鱼” 三大有机鱼品牌,建成了18 家省级“水乡渔村”和一批全国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产养殖成为全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之一。
水生态建设和保护是永不竣工的工程。 三明市将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着眼建设美丽河湖,强化问题导向,强化机制创新,强化长效管理, 不断把河长制湖长制引向深入,全力打造美丽中国三明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