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河长制现代化体系打造金华特色治水新格局
2020-01-19陈龙
陈 龙
(中共浙江省金华市委,321000,金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对金华市作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目标,切实保护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指示。 多年来,金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以河长制为抓手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治水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金华市成为全国首批12 个黑臭水体100%消除的地级市之一, 河长制工作获2019 年度国务院正向激励,先后承办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全国农村垃圾治理现场培训会,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一、健全工作体系,实现河长全面覆盖
坚持领导挂帅、高位推动,全面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确保每条河都有人管且一管到底。
一是坚持纵向到底,解决“多头管”的问题。 在全省率先打破部门限制,组建由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治水办,整合成立河长制管理中心,核定专职从事河长制工作编制22 个,统筹全市河长制工作,变“多头管水”为“河长负责、部门共治”。 由市县两级党委书记牵头整治一条水质最差河流,明确市级河长负总责,县、乡两级河长分级分段负责,村级河长具体负责的管理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行“一河两长两员”组织体系, 形成了河长统筹协调治水、河道警长执法、监督员和指导员监督指导河道治理的格局。
二是坚持横向到边, 解决 “没人管”的问题。 在河长基础上,设立湖长、库长、塘长等,将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实现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水库河湖长全覆盖、无死角。 建立全市河(湖)名录,逐一编制“一河(湖)一策”方案,建立“一河(湖)一档”,实行打卡巡河,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 实现24 小时河湖动态监控。 同时,依法进行河湖确权划界,全市1 442 km 县级以上河道和809座水库全域界限清晰,建立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产权制, 切实维护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是坚持上下联动,解决“管不住”的问题。 强化系统思维,坚持全市“一盘棋”,在做好一段一长、分段负责的同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实行城市内河同流域“共建共管共考核”, 一体推进河湖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针对跨流域治理保护难题,实行“跨界巡河”突破“分隔线”, 同一河道上下游河段河长开展监督、互查,发现问题时直接通报至对应河段的河长处理, 推动治水由“乡镇单打”向“流域抱团”转变。
二、坚持水岸齐抓,实现治标治本共进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金华市坚持岸上岸下齐抓,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域治理,彻底解决易反弹回潮的水质顽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以生态优先理念推动污水治理。 金华市先后启动“清三河”大会战、“提水质”攻坚战、“可游泳”持久战,开展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城镇污染治理、河湖“清四乱”、 无违建河道创建等行动, 铁腕“治乱”,高压“治违”,强力“治污”,全面“提质”。 截至目前,金华市已连续40 个月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出境和交接断面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 全市3 578 个小微水体治理在全省首批完成销号报结,市区“四大水缸”水质连年保持Ⅱ类以上。
二是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动源头治理。 将“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列为河长履职主要内容, 按照“污水全处理、截污全纳管、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运维全常态、管理全规范”以及“排查规范、建设规范、建档规范、验收规范、运维规范”的“六全五规范”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补足污水设施欠账, 对全市26 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实行高于国家标准的“金华标准”,全力打通水质持续向好 “最后一公里”。 2018 年以来, 全市已完成61 个乡镇 (街道)、476 个生活小区、11 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三是以贯通水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 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水系激活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新开沟渠、清淤埋管、生态护坡、水源涵养、水系连通等工程,引入优质水源,激活水系脉络,加速水体流动,修复水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恢复水域基本功能。 坚持一手抓非法采砂整治、一手抓萎缩性管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 严厉开展执法检查,实现了全域河道禁采。
三、做好结合文章,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金华市始终把践行“两山”理念贯穿河长制工作始终, 坚持修复生态、盘活产业、美化家园一体推进,推动“水清”向“景美”转变。
一是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 金华市坚持治水先治污、治污必治企,强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水晶、 废塑、五金铸造等块状行业整治, 完成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点水污染行业整治,建成浦江水晶、武义电镀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落实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和排污限制、信贷限制等措施,完善行业排污标准,建立刷卡排污系统。 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建成了美保龙、九峰牧场等一批全国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农特产业百花齐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 全域推进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丽河湖创建,打造了一批休闲景观河、生态富民河。 按照“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出台了全国首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做法入选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过去臭气弥漫、蚊蝇纷飞的农村渠塘变成了水清荷香、沉鳞竞跃的“江南水乡”美丽画卷,一批生态宜居人文特色新农村涌现,有力带动和美乡村建设,金东区、义乌市、浦江县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县。
三是与推进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 以金华市域8 条江河干支流为脉络,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要求,扎实推进流域系统治理, 串联散落的山水林田湖草,融合生态、人文、产业立体式发展,全力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都市区生态经济带。 以“美丽城防”建设为抓手,推进金华江全流域治理,全面提升全市骨干河道沿线防洪能力。 利用山岳、坡地、水系、密林以及景区、传统村落等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构建集“山、水、林、园、路”于一体的绿色慢行系统,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的景观单元。 截至目前,已建成生态绿道网625 km,建设彩色林带223 km,彩色林4.6 万亩(1 亩=1/15 hm2)。
四、坚持依法依规,实现履职常态长效
坚持以制度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技术为支撑,确保河长制层层落实、时时落实。
一是以制度化保长效。 全省首创河长履职责任化、责任清单化、管理信息化、考评星级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实现目标任务“一站式”量化分解,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一条龙”管理,工作进度周提醒、月通报、季排名“电子化”考评。 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基层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提炼“党建+基层河长”做法,实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 “村党员+村干部+村河湖库塘长”的“护水单元”作战模式,推广“水体包洁、水域包安、水质包净”的“三包治水”工作法,推动运动式突击向长效治水转变。
二是以法治化保长远。 坚持依法治水,着力构建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河长制工作司法保障体系。 全国首先制定《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细则》,颁发首部地方性实体法《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 为管河治河提供有效的法规依据。 充分发挥“河道警长”打击涉水违法行为、查处涉水案件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化落实河长制提供重要支撑和补充。
三是以信息化保常态。 强化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用智慧河长治出绿水青山。 推进监测信息化,开发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有效掌握专管员巡河情况,实现实时跟踪、立体监控、全程监管的动态管理格局。 推进监控信息化,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电子河长”,实现24 小时远程监控指挥。 推进巡河信息化,应用无人船、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巡河,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可视化、GIS 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各级河长分析决策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支撑,全面提升“管、治、保”能力。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河长制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建设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中当好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