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国河:从普通一兵到中科院院士

2020-01-19沈黎明

金秋 2019年19期
关键词:科普

文/沈黎明

他是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设计者,研制出微波吸收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为中国强激光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他因在氧化碳分子碰撞传能实验中,首次观察到物质波干涉效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项成果还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他是中国科协2000年开始为全国各地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担任义务辅导员的第一位院士,也是我国第一位在青少年中设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学家;

这位在自己科研领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在科研领域外创造多项中国第一的科学家,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沙国河。

然而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他是由部队保送进大学深造的基层排长,一步步成长为科学大家,他用智慧和忠诚书写出精彩人生……

国家需要第一

沙国河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幼聪慧过人,父母见他是块学习的料,5岁半就把他送进当地名校,希望他接受最好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沙国河先后就读于四川树德中学附小、成都石室中学。沙国河决定觉得可惜,劝他慎重考虑,沙国河回答:“现在国家需要年轻人参军保国,如果人人都觉得不差自己,国家怎么保卫!我还年轻,等国家安全了再上大学也不迟!”一个刚16岁的年轻人说出这番话,亲朋敬佩不已。这样,沙国河义无反顾投笔从戎,参军到第八步兵学校参训队军训,为赴朝参战做准备。由于意志树德附小是朱德的母校,而石室中学则是郭沫若就读过的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有良好校风,学习氛围浓郁。沙国河从上学开始,浸淫在书香气十足的环境中,很快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除了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各类书籍中,他最喜欢科普读物,看起来便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小学到高中,学校图书馆的科普书沙国河几乎借读遍了。

作学术报告

然而就在沙国河发愤苦读时,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国家号召有志青年报名参军,赴朝作战,保家卫国。正读高二,学习成绩非常好,上大学指日可待的沙国河,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一些亲朋好友得知坚定,训练刻苦,又有较高文化,没多久沙国河被提拔为排长。

从部队到科研一线

1952年,朝鲜战局趋于缓和,我国不需要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首长知道沙国河“弃文从武”经过,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应被埋没,于是便根据他热爱物理化学的特点,将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

沙国河深知这是组织的信任,离开部队进入大学校园,一头扎进书海苦读起来,把心思全部用在学习上,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他学习生活的常态。大学期间,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一二名。不仅如此,作为学化学的学生,沙国河自学了物理课程,丰富了自己知识结构。

1957年,沙国河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之际正是我国石油产品最为短缺之时,不仅工业生产、国防安全受到影响,满大街跑的公共汽车都只能用煤气作动力,车顶背个煤气包,像老黄牛似的,吭哧吭哧慢慢跑,尽快解决“油荒”成了保证新中国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问题。中央政府决定在大连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号召全国各地人才,包括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大连工作。当时全国建设都需要人才,出生在成都的沙国河完全可以回老家天府之国四川,但他认为:“既然国家发出号召,我就应该急国家之所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积极报名,来到滨城大连。

作为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国河来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最紧要课题。沙国河接受任务,立即全身心投入,很快取得可喜进展,有了初步成果。大庆发现大油田,一下子解决全国性“油荒”,人工合成石油研究不再需要,沙国河便准备将科研方向转向其他与石油相关课题。恰在此时,大连化物所接到中科院指示:国家急需开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进剂)、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当所领导找来沙国河说明情况并征求他意见时,沙国河略一沉思,爽快接受了任务。

从一个比较熟悉的领域转到一个新领域,要想取得成果绝非易事,沙国河深知这一点,科研一开始,他的作息时间就完全打乱了,一切以科研为中心,饮食起居全围着工作转。平日别人休息了,他还在挑灯夜战,周末别人出去游玩,他还在实验室里忙碌。就这样,沙国河很快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完成氯化碘高温气相分解反应力学研究,使我国该领域科研水平向前迈出至关重要一大步。

上世纪60年代末,大连化物所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国防科委要求尽快研制出一种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任务急,时间紧,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科研人员谨小慎微,生怕出错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麻烦。这项重要任务交给谁?所领导想到沙国河——他政治觉悟高,才华出众,有组织能力,堪当重任。于是决定由他担任课题组组长,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找沙国河一谈,他一如既往地爽快:“只要国家需要,我努力完成任务!”

微波吸收材料主要用于航天、航空、微波通信、电子等领域,沙国河心中清楚,国防科委的要求,肯定与国防建设有关,因此倍感责任重大,接受任务立即带领同事投入科研。由于特殊需要,这项研究很多作业要在野外搭建的帐篷里进行。动乱年代,各方面条件很差,有时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但为了国家需要,沙国河和同事们硬是克服种种困难,餐风露宿大干3年,终于研究出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微波吸收率达99%以上。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后来还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此后沙国河根据组织要求,先后将研究转向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每次工作重大变动,他都毫无怨言,欣然接受。50余年来,从“水煤气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沙国河一次次跨越学科领域,从头打拼,但无论领域和科研内容如何变幻,他“一切以国家需要为重”的信念始终没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他曾12次出席国内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10次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他曾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大奖多项;他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学领域最权威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选为会士……

甘当义务科普辅导员

沙国河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科学老人,他常说:“我们科学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得从小抓起。”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60岁以后科研任务不那么重了,他便决定把休息时间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走进中小学为孩子举办科普讲座。沙国河清楚,小孩子感性认识强,给他们讲自然科学,干巴巴说是不行的,必须配以一些科学小实验,才能吸引他们。确定这种想法,他跑到市场买回材料,亲自动手制作激光器、高压静电除尘器、平面形“马德堡半球”,以及光纤传输激光、高压放电、静电除尘、磁悬浮、遥控飞碟等实验装置,大大小小一共做了二十多件,其中不少是他根据青少年知识水平进行的“小发明”。准备就绪,沙国河主动找到大连市科协表明心愿,很快在科协安排下行动起来。每当沙国河带着这一大堆“稀奇古怪”东西来到孩子们中间,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他的每个“精彩表演”都能紧紧吸引住孩子们,勾起他们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奥秘的兴趣。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小实验讲完相关科学知识,沙国河会让孩子们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这种讲述和实验紧密结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收获很大,不少过去留在脑海里的疑问会在动手试验后迎刃而解,很多中小学生说:“通过沙爷爷的讲解和试验,我知道了激光的特点、激光的作用,知道了电是什么、怎样储存电、怎样制作验电瓶;知道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大气压的作用、激光和灯光阳光有什么不同等等,真正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

沙国河给青少年上科普课,不收一分钱。于是一些人说沙国河傻:“都是讲课,同样出力,放着大钱不挣,专干赔本儿买卖,这不是跟钱过不去吗!”一些好友劝他:“科普工作做点儿,外出讲课挣钱也别耽误,两者兼顾一下嘛!”对前者,沙国河不吭不哈,不予理睬,对后者沙国河真诚相告:“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他们会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长大后就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我们科学事业的接班人。一个人挣钱是有数的,但如果为国家培养出一个科学家,那可是无价的!你说两件事相比,哪件更有意义!”他的话虽然说得柔和,句句掷地有声,让朋友们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凭着这种精神,20多年来,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大连城乡几十所中小学,他不仅成为中国科协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第一位担任义务辅导员的院士科学家,还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设立我国第一个院士科普工作站。正因为他为大连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卓越贡献,他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85岁高龄的沙国河,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像当年心里时刻装着祖国一样,不知疲倦地为祖国下一代科普教育奔忙着……

猜你喜欢

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