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机遇与创新

2020-01-18孙岳兵卜才娟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个性化红色

孙岳兵,卜才娟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湖南素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美誉,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升人际传播能力,既是提升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力的有效举措,也是当前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人民共和国的“遗传密码”和“精神血液”,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近年来,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有的高校组织师生赴韶山、井冈山等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沉浸式体验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有的高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还有一些高校将红色文化内容编入思政课教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课表、进思想”……然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依然存在吸引力不够、亲和力不足、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时代内涵挖掘不够。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不畏铡刀等红色故事虽然很感人,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们听之更像是一个旧报纸上的陈年往事,很难设身处地去感受。二是方式方法单一。很多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课堂教学模式中,习惯于将学生定位为“客体”角色,单向地进行信息输出,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甚匹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三是载体缺乏创新。当前红色文化在信息输出时大多集中于图片和文字,缺乏可视化、多维度呈现,学生的体验感和在场感不足,学生在汲取红色文化时,难以在大脑形成可视化的长期记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也常常停留在被动接受、泛泛浏览的表层。四是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测与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来促进差异性教学的实现和优化。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笔试的形式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化程度。

二、智媒体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带来创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随着5G 技术的成熟,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智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是一种能够促进信息与受众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具有智慧、智能、智力等本质属性,即智慧,具有高尚的价值观;智能,实现信息智能匹配;智力,不断自我演化和发展”[3]。也有研究认为,智媒体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智能媒体,用人工智能改造媒体,使其真正成为‘人体的延伸’;智慧媒体,为技术引擎植入价值观的灵魂;智库媒体,提供全联接智力支持。”[4]当前,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媒体,正推动着传媒领域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能媒体的深刻变革,给5G 时代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可以利用智媒体的“智慧属性”,通过智能算法、智能终端分析等技术甄别有益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构建“网络红色文化场域”,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利用智媒体的“智能属性”,通过智能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搜索、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施教,促进红色文化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利用智媒体的“智力属性”,激发红色文化教育的内生动力,帮助大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与接续传承。可见,以智媒体为载体,可以给予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层面的多维改革,实现以受众感知价值为维度、实质意义融合为形态、虚拟临场体验为主导的个性化、智慧化教育,智能分析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聚焦点,个性化地定制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演化为接地气的形式,从而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红色地带”添砖加瓦。

第一,智媒体个性化推荐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匹配更具精准化。在传统数据分析上,人们往往采取随机抽样法,这种方法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确有节省,然而也面临着局限性,即调查结果缺乏一定的延展性,忽略了子类别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推及到红色教育资源的采集上,如果采用传统数据分析,那么“共性>个性”的瓶颈问题显而易见,以样本中的红色文化学习倾向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就可能忽视样本以外学习群体的内容偏好。智媒体技术的兴起,为海量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以“总体=样本”的方式能够洞穿研究对象的全貌,深度把握数据的个性与共性,为红色教育资源优化选择提供了契机。教师不仅能够了解整体态势,亦能针对个体展开个性化教学,以个性化的智能信息采集打造红色文化的资源数据库,实现寓教于人、精准施教。不可否认的是,智媒体的个性化技术张力已经向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发出“战书”。只有实现了教学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才能够真正推动红色教育的开展。

第二,智媒体互动式传播使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更具交互性。红色文化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被教师的“说教”取而代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和交流。智媒体主导下的教育课堂为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精心设计、精细授导、精炼研习、精准评估和精益辅导五个环节,为智慧课堂的可操作性与互动性提供了实现的契机。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机地联动线上线下,实现“教学相长”,又可以从大数据的分析中获得双向反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利用智媒体,师生可以共同参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聚焦点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构建关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红色文化热点框架,让红色文化真正地渗透到学生骨子里去。传统教学的单向模式缺乏实效性,而利用智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反馈的方式促成红色文化教育“鸟枪换炮”,大幅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智媒体可视化呈现使红色文化教育载体更具多样性。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形式上难免单一枯燥。5G 时代,视频流成为传播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教育的呈现方式也逐步多样化,可视化的动图或视频被运用至教育教学,拥有语言、图片所无可比拟的表现张力,促进红色文化实现“由平面到立体呈现的转换”[5],因而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比如,以智媒体为载体,运用智能可视化技术(AR/VR、立体视觉等) 实现红色文化立体式、360 度全景式的可视化呈现,可以产生多维感观体验,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沉浸感、交互性以及冲击力。通过智媒体以“视频+故事”可视化呈现,把好的内容和好的形式相结合,使之从“听、看”上升到“感受、体验”,不仅革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还使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红色文化的生动体验与深刻感悟,进而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智媒体智能化管理使红色文化教育管理更具系统性。智媒体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智能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实现考核管理、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增强教育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方面,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智能管理上,利用自动编目、存储优化等技术实现红色文化大数据资源的自动索引、分类优化等。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归纳,形成统一化的管理模式与规范标准,便于教师对案例素材的收集以及学生在系统中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师生数据的智能管理上,运用大数据跟踪、智能化推荐算法等技术进行师生数据获取和分析,支持红色文化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与智能化互动,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预测性和有效性。

三、智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探索

智媒体视域下探索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关键在于利用智媒体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红色文化的可视化呈现、个性化推荐、互动式传播和智能化管理,增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第一,紧跟时代脉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6],不能只保留在历史记忆中,而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结合智媒体时代特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新时代内涵与价值,使之与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去。红色文化凝聚了历史性的精神与底蕴,是饱含情感温度、极富情感色彩的文化宝库,但是文化不是静态的,不是一串串分散、冰冷的物质和精神符号,而是一幅油墨未干的画,时代的着色能够赋予它愈加生动的表达。大数据、物联网、人机互动是智媒体时代的三驾马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运用智媒体这一新技术新媒介,能够使之更符合新时代所需,为更多青年学子所接受。教师可以在智媒体视域下突破老旧教育观的束缚,在红色文化资源库中采集有效的素材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并结合社会热点和最新形势向学生传播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知识与观念。与此同时,运用智媒体构建“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多维地表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体验逐步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红色文化个性化推荐。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红色文化教育只有摒弃过去“无差异化”“大水漫灌”的模式,做好学生需求的精准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认同感。智媒体集合了海量的数据,能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关于红色文化学习的兴趣所在,以个性化的推荐方式满足大学生群体差异化、多样化的红色文化需求。基于智媒体的资源分类,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根据个人喜好有针对性选择红色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成精神动力与行为准则。智媒体中网络课程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根据关键词的选择量身打造学习计划,更具针对性地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凸显红色文化教学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由于智媒体时代多样化与个性化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课程在面临这样先进的技术背景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在教育理念、话语表达上创新形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在红色文化课程的安排上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遵循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通过课堂呈现具有特定教学目的的视频、语音、图片等。拓展的文化熏陶可以在课后实施,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打卡的积极性,这样,既尊重了个性化差异,又便于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创新教育方式,促进红色文化互动式传播。教育方式本质上是动态演化的,因此,随着时代的更迭,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传统、受制于陈腐,“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应主动克服‘新技术恐惧论’的倾向”[7]。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大唱“独角戏”,这一单向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媒体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运用人机交互、VR/AR 等技术和网络游戏思维,重设历史情境,把知识对象化,实现参与式、体验式的智能互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自领悟曾经的战争岁月和烽火英雄,可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智媒体,教育方式可以由单向演化传化为双向互动,学生能够置身于智媒体所营造的互动式、可视化的学习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维度、全方位地感受红色文化。可见,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可以消除被动的、高谈阔论的枯燥乏味,转而在VR/AR 中亲临革命年代,在网络媒体听老一辈革命家谈历史,在社交软件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现实意义,实现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共振。例如,可以设计红色文化游戏“四渡赤水”,让受众“亲历”红军反“围剿”的艰辛战斗历程,在虚拟的枪林弹雨场景中感受和领悟红军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第四,创新教育载体,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呈现。智媒体承载着丰富的资源与信息,将智媒体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载体,能够赋予红色文化更加强劲的传播动力。智媒体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运用智能可视化技术(AR/VR、立体视觉等)为学生营造可视化在场感和沉浸式体验感,以致革命的不易、精神的亘古,都能够真切地感知;教与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能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学生在教与学中能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内涵。通过智能可视化技术支撑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库的构建,实现学习资源补偿、体验维度延伸与实践层面激励,尤其是利用AR/VR、立体视觉技术实现立体式、360°全景式的可视化呈现,还原红色文化场景,刺激学生的体验与感知,使之从“听、看”上升到“感受、体验”,满足受众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感受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的需求。较之文字、图片、音频等红色文化载体,智媒体更能塑造全感官、可视化的维度,能够使学生走进历史长河,接受情感洗礼。VR/AR 绝非停留于感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VR/AR 拓宽学生的红色文化感知框架,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感知层面走向行为导向,在实践中出真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红色文化从虚拟中置换出来,传播至现实世界,做到明德于心、寓教于行,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完善反馈机制,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智能化管理。针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反馈渠道不畅、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通过智媒体优化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务处、学工部、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和互动,提升课程设置的精准度和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畅通师生之间的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运用智媒体将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方面信息录入,并和理论知识进行数据比对,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课程回馈,再将理论进行研究修改后运用于教学。在智媒体不断验证、反馈、改进的反复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不断地更新迭代,赋予老师备课的更多素材集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能够及时地将学前、学后的信息进行反馈与整合,促进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除此之外,红色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红色文化教育能落到实处的有效反馈机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德育测评、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奖惩信息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建立较为完备的个人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考评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数据支持,以此优化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语

智媒体汇集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它在推动传播领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带来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运用智媒体这一新媒介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红色文化的个性化推荐、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传播、智能化管理,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力,进而让红色文化大放异彩,将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可视化个性化红色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红色是什么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红色在哪里?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追忆红色浪漫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