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研究
——以菏泽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2020-01-18侯晋荣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语育人思政

侯晋荣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需要探索和回答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教育终极价值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中外语专业应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只有把教育与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胸怀历史担当,才能进行教育改革,并找到改革的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应着力打造外语课程思政金课,实现课程与思政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实现德育与智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课程思政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一种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是将时代价值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教育实践活动[2]。

理想信念具有时代色彩,又引领时代的发展。新时代,世界呈现多极化、经济趋于全球化、文化富于多元化。人类社会更是步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正处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共同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高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将个人追求与祖国兴盛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为构建英语学习语境,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以传授西方文化为主,导致学习者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忽视甚至摒弃民族传统文化,失去文化自信,更不懂得如何用英文对外宣传介绍中国,产生文化失语现象[3]。同时,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冲击和侵蚀着学习者的价值观,学习者忽视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外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亟需全面系统地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国际上就公共卫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信息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渐趋增加。构建全球观、培养全球素养,必须基于一种或多种外语能力。语言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相互理解的必要工具,更是中国在世界上阐述立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和全面的中国是外语人的时代使命。

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变传统单纯理论讲解的思政课模式,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对世界、社会、生命加以思索,引导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具体来说,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完善教学设计

菏泽学院就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意见指导下,外语专业发挥专业特色,进行“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提升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5E教学模式[5]。五个教学环节构成闭环结构,层层推进,持续提升。

导入环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中英文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课堂导入。富强(prosperity)、民主(democracy)、文明(civility)、和谐(harmony)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公正(justice)、法制(rule of law)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patriotism)、敬业(dedication)、诚信(integrity)、友善(friendship)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英文讲解既满足了外语的工具性要求,又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这与课程思政的要求高度契合。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意识,用英文来介绍中国特色词汇和中国特色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探索环节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课中检测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要素[6][7]。信息革命使当今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只有持续不断学习方能适应社会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个人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进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培养过硬的综合素质,面向未来,赢得未来[8]。

解释环节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探讨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沟通与合作素养[9]。创新、沟通与合作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合作参与,突出强调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细化环节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后,进入内容细化和主题升华环节。教师通过口语、写作、英文辩论等多种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对课程主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这部分以产出为导向,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提升英文输出能力及思辨能力。基于任务的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广泛阅读、积极思索、组织语言和双语交际的能力。

评价环节总结课堂表现,进行课堂评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到智慧教学中,课堂评价不再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终结,而是作为学生过程性表现记录在数字平台,与课后作业和终结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形成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深度学习理念。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语言承载和传播文化与价值观念。专业特点决定了外语类课程开展思政建设比其他专业更加困难[10]。外语类课程教材(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综合教程》为例)大多以英美国家的文章为主,包含中国文化的部分仅占2%。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应提高国家安全意识,防范西方文化对中国意识形态的侵蚀。为了建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教研室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发展特点,每个章节增加思政类教学内容。

外国语学院基于学校引进的超星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听说读写译立体化课程思政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文化类材料,如英汉对照中国文化的慕课、微课,中英文对照经典著作、戏剧、电影等;时政类材料,如中国日报等国内外英文媒体材料,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对照版、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英文版等;思辨类资源,如古今中外双语文论、史学著作、哲学著作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并对西方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批判性接纳。

(三)创新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1]。外语专业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数字人文+外语教学”的智能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重构教育生态。智能学习平台使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学生拥有数量庞大并随时更新的学习资源,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学生可参与时文阅读、答题挑战、电影配音,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自我挑战、自我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头脑风暴法、产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交际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样,教学主体实现了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课程内容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对获取的信息理解批判,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中,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教学和讨论,将课前所学知识迁移应用,深化学习的宽度与广度,在课堂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课后,进行批判性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思辨任务,提升跨文化素养。

(四)变革教学评价

大部分高校将容易测量的维度作为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在学生认知、情感和责任感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多大学不愿提及[12]。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监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记录学习时长和学习频次,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进度并进行动态量化管理。智能学习平台提供交流社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

交流互动与多元评价是促进学习者持续深入学习的重要杠杆。评价贯穿于整个混合学习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一体,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通过移动学习端,收集学生学习数据,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方式,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能力。

(五)鼓励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并提升知识的最佳途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将课程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创业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是必修课程。外国语学院根据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设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国才考试、外研社全国英语演讲、阅读、写作大赛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进行知识转化。这些比赛和项目均紧扣时代热点,能够激励大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应用,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又有益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热情和激情,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方式,疫情期间,与魏金君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合作开展“三方联动、三维融合”在线教学实习活动,构建了高校、中小学、师范生三位一体的实习新模式。另外,开展“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主题教育,使学生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学习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担当与情怀,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观、职业观,增强自我发展内驱力,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应用型高校必须从教育的本质要求出发,从理论走向实践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高校课程,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价值融合发展,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双提升。外语类专业肩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任,唯有以外语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培养文化自信,精心设计课程德育教学方案,形成课程知识点与德育元素贯穿融通,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外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