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2020-01-18王凤春贾双进
王凤春,贾双进
(菏泽学院商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崛起的新时代,传统金融服务行业受到限制和冲击,因此,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结合农村地区具体情况,做到精准定位,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契合度。同时需要关注更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政策,提升金融风险化解和供给能力,创新农村金融发展策略,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助推乡村经济建设。
一、新时代发展农村金融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金融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发展农村金融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驱动力。第一,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扩宽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市场的潜力,创造更多的金融科技产品发展当地经济。第二,可以帮助更多农户学习了解金融知识,渗透一些投资理财的理念,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农村金融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帮助下,有利于资源的再分配和有效使用,激发更多市场潜力,促进共同富裕。第四,农村金融可以创新发展金融产品服务,在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通过创造符合当前发展的金融产品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宽农村地区抵质押贷款担保范围从而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1]。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农业的发展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发展有很多历史局限性,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要想适应改革的步伐,必须做到从根源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的问题[2]。如可以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让土地优化循环使用,使得农村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金融扶持提供高质量农产品供给。发展农村金融,要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设定不同的金融产品,打造安全绿色金融服务,满足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需要。发展农村金融要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予以金融支持,要加大农村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作物,对地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予以金融支持。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三)农村金融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后盾
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脱贫大考到了攻坚冲刺的时刻,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各大银行也正在推动信贷资金与多方资本协同,拓展贫困地区资金总量和融资渠道,并不断丰富信贷品种,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并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打造金融扶贫的新样板。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提供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支持。因此,助推农村金融发展,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灵活运用政策,发展普惠金融进行精准扶贫,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1.农村金融资产供给不足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图》中显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份额中,农村金融机构占比13.4%,与此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占比39.4%,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的3倍。由资产规模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少而大”的发展趋势,大型商业银行少却拥有大量的资产,而底层小型金融机构多但是资产规模小[3]。
2.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不足
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处在劣势地位,农村企业发展规模小,借贷资金以小额贷款居多,具有借贷资金笔数多、数额小、风险大、低回报率的特征,难以吸引金融机构对农村业务的支持。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率,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供给缩水严重,各种电子支付转账系统网点较少,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3.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金融扶贫市场发展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且相互融合的趋势,借贷资金正在推动与多方资本协同,这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自发挥优势和互补作用,不断拓展贫困地区资金总量和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产品还是以存贷款为经营主体,缺乏其他金融产品供给,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对金融产品使用的灵活性[4]。
(二)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战中,首当其冲的是各大涉农银行,而除涉农之外的其他银行虽然也愿意共同助力金融精准扶贫,但是服务力度远远达不到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再者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网点数量多,业务量大,服务人员充足,而贫困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数量少,业务量少,金融服务人员缺失,导致全国各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而且目前农村青壮年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农村留守人群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农村人口重心向老龄化和儿童化偏移,农村主力人群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金融产品的有效使用率不高,金融诉求低。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
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四大类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创新的环境之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金融机构布局及职能不健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虽然我国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是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在各行各业的收入中,农民的人均收入基本是在最底层,并且收入具有高风险性,这也造成了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滞后。虽然在改革中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还有很大的前景空间。目前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历史性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5]。
(四)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能力弱
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商业金融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互补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在现行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农村企业规模小且透明度不高,社会征信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情况并未纳入征信系统,这导致农村企业乃至个人的金融信誉度不高; 同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预期收益具有风险高发性,抵质押物范围小,难以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抵质押的积极性, 再加上农民法制和金融观念的缺乏,地方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仍存在重重困难,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此条件下,本就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服务能力上比较弱。
(五)农村金融风险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民的还款能力受天气影响、季节变化、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困扰,加之农村地区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难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些因素都将加大不良贷款率,例如 2019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3.98%,仍处在很高的水平。再加上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盛行,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判断企业和农户真正的还款能力。现如今,虽然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村金融进行规范,但是很多内容难以实施。面对错综复杂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进行精准定位,结合实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不断优化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六)农村金融缺乏创新
自从2016年G20峰会顺利召开以后,“数字金融”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近几年“互联网+”和区块链金融的渗透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已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同时也给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业务范围和经营理念比较固守死板,与现代高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业发展不匹配,制约农村金融业创新发展。虽然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但是创新力度依然不足,无法与互联网技术密切联系,导致不能更好创新高性能的农村金融产品。另外农村地区薪资待遇、交通情况、科研环境等方面远不如城市,农村地区的金融人才引进战略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呈现出金融人才分配不合理的困境。尤其在偏远地区,农民思想陈旧,受教育程度不高,面对新鲜事物不认可,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不能真正信任,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6]。
三、推动新时代农村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指导和支持,增加供给服务能力。目前,虽然各级金融部门纷纷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金融“活水”也源源不断流向贫困地区,但是这种力度需要长期维持。而且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实施利率优惠和政策减免措施,加大普惠金融和“服务三农”力度,更多贷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防止资金外流。增加物理网点和支付结算系统的投放,加大从业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做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与此同时,普及农村金融服务,让农民真正了解金融知识,消除固有的传统观念,争取更多的金融服务供给。
(二)发展农村金融多维服务
发展农村金融多维服务,要对银行业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引导,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加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做到“广覆盖,多层次”。要积极引导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持续参与到减贫、扶贫中,方式也要更为多元化。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落脚入驻,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农村地区抵质押物担保范围,加大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制定一系列农业保险,比如增设价格调控险,农业自然灾害险等险种,加快农村金融多维服务[7]。
(三)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的优点:一是可以防止资金外流,保存农村地区资本实力;二是可以让民间资本更好凝聚在一起,扩宽了融资的渠道;三是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将农村村镇银行、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引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队伍中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在农户和银行之间建立可靠的信用关系,同时还可以采取“保险+融资”“租赁+融资”的形式衍生出来一些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比如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与传统银行尝试合作,通过将微粒贷业务核算落地的方式,定向为贫困县贡献税收,形成了“微粒贷金融扶贫”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正式落地全国41个贫困县,有效地支持了当地农村脱贫攻坚。
(四)健全农村金融结构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商业金融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互补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法规制度建设,提升农村企业的透明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各主体的征信机制。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模式,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构筑了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撑。完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提升农村金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加强农村金融业务工作的绩效考核。结合当地的优势,调整结构规模、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高质量产品供给,提倡合作社经济,采用“农民参股+分红”的形式,壮大资金产业链,然后加入专业性技术团队指导,以加强农民抵押产品的可靠性。
(五)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在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面对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农村金融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制定对应的法律条文,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结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实施。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确定不同的征信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制订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防范措施,控制不良贷款率。另一方面,建立农村担保体系,保障农民的稳定收入。地方政府可以将“保险+农产品”组合在一起,建立风险分担,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还要防范互联网创新产品带来的金融风险。
(六)创新农村金融模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推动农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面对农村金融产品难打开市场的局面,构建新型智能金融模式,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和业务办理,依托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指导,对农村金融扶贫和相关“三农”数据精准掌握,丰富完善农村金融数据信息,更好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优化风险防范能力。积极打造“农村金融信用村”,弥补农村抵押物品信用不足的短板,并以“农村金融信用村”的形式积极上传征信数据,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的风险抵御能力。通过开展“回家乡建设”“支持农村金融创业”等活动,积极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造服务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的优秀团队,为农业转型、企业转型、金融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支撑,为新时代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增添智力支持。
新时代发展农村金融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动力。在全面改革创新过程中,应精准把握资源有效配置,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创造绿色金融产品,打造升级农村现代农业,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配合应用,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绿色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