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0-01-18王戈弋
王戈弋
(齐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13)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形势下开展立德树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将网络教育嵌入高校育人实践过程中,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在特殊时期深刻认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和热点问题。
一、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呈现常态化趋势,疫情防控形势呈向好态势。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紧密部署,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方式将抗疫、防疫等科学知识和消息及时公布于众,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新冠疫情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得益于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这些举措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个人价值、主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帮助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网络具有容量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方便、快捷地了解中华民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呈现出的众志成城团结的力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舍生取义的牺牲境界。面对疫情,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点,保障了抗击疫情需要的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守稳民生底线,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展现了国家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动员能力、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一系列的举措和事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励着广大学生时刻准备将自己炽热的爱国之心贡献在国家所需要的地方。
(三)帮助大学生落实时代责任担当
网络使大学生获取有关疫情动态的信息渠道增多,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充分了解到抗“疫”过程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无数胸怀大爱的中国人,积极投入到战“疫”行动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抗击疫情不遗余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让党旗、团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广大大学生挺身而出,发挥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先锋模范作用。疫情大考面前,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他们用实际行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传播科学防疫信息,传播战“疫”正能量,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担当,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时刻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敢于担当、实干进取,在疫情防控战“疫”中建功立业、书写人生辉煌。
二、疫情防控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网络不当言论的蔓延,影响某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国内外媒体对新冠疫情的报道众说纷纭,信息鱼龙混杂,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有些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错误的意识形态,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宣扬荒谬的文化价值观,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歪曲报道,向中国发起“谴责”等不恰当的行为,将会影响某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向,造成政治观念淡化。网络强大互动式参与的特点,往往使大学生对热点、敏感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个别大学生由于对问题认识不全面,容易出现一些不恰当、甚至偏激的言论,这些言论又会左右一部分不明事实真相学生的认知,久而久之,就会对某些大学生的现实行为产生不良的诱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分清良莠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安全观、统筹观、人民观、时代观迫在眉睫。
(二)“云上”教育教学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化、常态化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2020年初疫情的爆发使高校教师和学生长期无法返回校园进行上课,“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线上教学模式是当时开展课程教授的主要渠道之一,教育方式也从传统的“面对面”被新型的“键对键”所取代。受空间和信息技术的影响,育人质量和效率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滞后,造成网络信息利用率低、利用深度不足的局面,难以达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步性。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教育主体能否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现实问题。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教育主体应充分把握新形势、瞄准新问题、运用新技术、推进新举措,从平台建设、工作队伍、课程教学、网络规范、评估体系等方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工作实效性。
(一)构建网络思政“新平台”,助力抗“疫”、防“疫”教育
1.在学校网页开设抗“疫”、防“疫”专题栏目,将战“疫”新情况、新进展及时传递给广大师生,加大对权威信息、防控成效、政策举措、先进典型、事迹精神等内容的策划推送,及时做好相关政策解读、措施分析,切实有效地回应热点问题,传播共同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2.充分利用“易班”平台互动性、共享性、安全性等优势,结合抗“疫”、防“疫”主题,帮助学生掌握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筑牢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让大学生不仅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看到中华民族直面困难、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彰显其爱国主义精神,确保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3.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视频App等多种融媒体开展网络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普及科学知识,传递人文关怀,夯实大学生思想防线。同时,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好微班会,上好微党课,开展微活动,凝聚战“疫”正能量,为实现全方位育人提供有利条件。
4.规范网络言行,科学防控疫情。一是要求大学生应从正规渠道获取疫情信息,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学会在网络世界里看清真伪,认明方向,加强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规范网络言行,做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网络环境维护者。要求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加强网络文明修养,提高网络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4]。三是自觉遵守线上教学行为规范,维护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秩序。要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网络氛围。四是学校网络中心要实施信息过滤技术,进行信息适时跟踪和监测,控制路由路径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五是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信息部门对涉及政治、外交、宗教、军事等敏感话题内容要进行严格审查,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对散布不良信息的学生给予警告、批评、教育,以维护校园政治的稳定。
(二)建设一支打赢战“疫”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架好沟通桥梁,守好疫情防控阵地,做好育人工作。
1.精准把握疫情下的大学生思想现状。繁杂的网络信息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发展、行为模式等受到一定的影响。辅导员要对大学生思想现状进行摸排、了解,有针对性地帮助、引导大学生辨析网络信息,增强抵制错误信息的能力,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教育。
2.加强党团建设,发挥育人功能。依托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开展网上抗“疫”、防“疫”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要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扬爱党爱国爱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停课不停学,建设良好学风。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现象,需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驱力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坚持刻苦、博学、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在疫情防控时期完善自我,为成为民族的脊梁而奋斗。辅导员还要与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进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日常情况。对于思想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应立刻联系家长,并采取相应措施。
4.做好毕业生升学、毕业、就业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云”服务,精准对接升学学生群体,提供相关有效信息,加大帮扶力度,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复试等方面的辅导;搭建“云招聘”平台,开展“云就业”渠道,进行“云手续”办理,完善毕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加强针对性指导,提高工作成效,努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积极面对压力。同时,辅导员还应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学生心理信息库,排查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对其进行一对一联系,特别是针对疫情的过度恐慌和环境长期封闭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6.利用网络,找准教育路径。努力做到日常防“疫”通知有温度,网络疫情微文有态度,疫情下的谈心谈话有厚度。疫情防控背景下,辅导员育人模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需避免信息工作的简单化、碎片化、机械化,应将日常通知具体化,解读亲切化,让学生感觉到关怀的温度;应结合当前形势就疫情防控问题及时发表正确言论,坚定立场,弘扬正能量,起到“网络领路人”的作用;针对学生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及时与学生联系,耐心解答,悉心帮助,鼓励学生为抗“疫”、防“疫”奉献青春力量,做好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航人。
7.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利用线上平台,全员行动、全过程行动、全方位行动,将此次新冠疫情当成重要教材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一体,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为防疫和育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三)用好战“疫”活教材,上好高校思政课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3]。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要精心备课,结合学科特点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战“疫”素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特殊情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点相结合,通过教学内容不仅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家国情怀,牢记纪律要求,勇担责任重担。
2.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加大慕课、临时录制、在线直播等多种授课模式,确保网络在线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掌握新型授课方式,利用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等优势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思政课,让学生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为支持国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有效地宣传工作。
3.突出教学重点,讲好抗击疫情中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故事,打造抗“疫”、防“疫”金课。一是要保持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信仰,精准提炼教学要义,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讲好抗击疫情的中国制度和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感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越性,激发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三是要讲好身边榜样故事,切实将防“疫”思政大课堂融入到网络线上小课堂中,切入学生生活世界,实现同频共振,让学生深刻体会疫情防控下先进模范带来的精神力量,实现心理共鸣、精神共情。
4.拓展教育内容,增设医疗卫生知识、疫情认知和网络素养等方面教学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历史知识,科学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应对疫情的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分辨各种信息的能力,正确、客观、合理地看待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杜绝不文明网络行为,做高素质的网络“原住民”。
5.开展形式各异的网上学习活动,开设战“疫”小课堂,通过抗“疫”征文、知识比赛等渠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原理结合时事政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的爱国爱党、敬畏生命、心存感恩的信念。
6.鼓励教师、学生做好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科研工作。借助视频、网络在线等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优势,注重学科交叉,秉承客观理性、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主动、积极承担相关科研攻关任务,潜心钻研,提升研究质量,为战胜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严把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关,做好质量评估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做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质量的政治审查、质量审核、效果测评等系列工作,确保教学合作平台依法依规开展教学工作,保障线上教学课程质量。二是对教育、教学督导人员进行线上质量评估工作培训与指导,帮助其尽快掌握相关方法和要领,提高工作实效。三是监督线上教育、教学实施情况,收集线上教育、教学信息,开展不定期摸底评估,并及时反馈其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加以整改。四是开通网络反馈渠道,积极开放线上答疑、网络留言板等交互平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应关切,以落实工作成效。
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事形势结合在一起,深入分析其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开展合力教育,才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高尚道德、科学精神和感恩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