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
2020-01-18陈三营
邢 璐,刘 慧,陈三营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创新,围绕新时代的实践发展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怎样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指向。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中国梦”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人生之“基”;在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把稳思想之“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富有的中国人最基本的独特优势中筑牢民族之“魂”;以“四个服务”为指向,瞄准立德树人之“靶”;在坚持“八个相统一”中,搭好守正创新之“桥”。习近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体要求;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重要原则;要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创新理念。这一系列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每个时代都会展现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发展的特征相契合,同国家的主要任务相结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呼应。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习近平准确把握了时代发展趋势并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住了时代脉搏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总是局限于过去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成果之中,而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境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好世界和平发展的整体趋势,也要从现实出发看到世界范围内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变数和影响,习近平强调:“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1]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更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现了鲜明的特征。首先,它顺应了时代潮流,坚持了正确方向。习近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在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深刻把握时代条件的变与不变中,通过整体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准确把握民族发展的方向,科学判断时代发展趋势,引导人们形成宽广的视野、发展创造性思维,树立远大的志向;其次,它能够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习近平重视从政策入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关键环节,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打造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再次,它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4],及时回应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引领其朝着新时代的要求发展,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特征。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了新时代的使命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出发,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5]首先,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发努力,正在朝着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这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处于这一发展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积极发掘和探寻中华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同新时代的契合点,引导各国人民与中国携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中明辨方向,为人类造福。其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目前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最突出的诉求是由有到优、由偏到全、由点到面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这一变化,提出正确解决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整体与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将享受美好生活与创造美好生活结合起来。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这一目标又有不同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各个时代对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当前我们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前沿,担负着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承担好这一历史使命,就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直气壮地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的要求,并把这一要求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让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锤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练就自身过硬的本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了新时代的精神
习近平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9],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引领。时代精神集中展示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承载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披荆斩棘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特质的集中展示,习近平高度重视这种精神力量的弘扬。首先,习近平重视时代精神的弘扬和阐发。他多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研究和阐释时代精神上下好功夫、做好文章,把时代精神的内涵特征研究阐释好,使其绽放时代的光芒。其次,习近平重视时代精神的弘扬和阐发。他多次指出,要培育和践行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沂蒙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创新性传承;要深入阐发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10]同时习近平还指出,要积极拓展宣传方式,丰富教育实践形式,用时代精神引导全国各族人们积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不拘一格,开拓创新地丰富教育内容形式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拘一格、开拓创新,彰显了创新性。习近平在会议、座谈、出访时多次强调创新的地位、作用和方法。他将创新置于治国理政的关键位置,提出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用创新推动事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近平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1]他把创造性的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创新性的发展教育元素,创新性的提升教育方法,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的基础,以期形成符合现实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从而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性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12]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好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实践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化,要求在理论上实现新的发展。首先,习近平重视理论创新的作用,他强调创新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13]无论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还是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习近平都能直面问题,在新的实践土壤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努力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其次,习近平认为实现发展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还要剖析问题的根源,给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14]再次,随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朝着多元多样多变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意识形态安全也增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变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形式,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思想特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创新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科学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路径选择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集中展现了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5]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蕴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和道德要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许多内容也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创造性的转化就是按照现实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强其时代性和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并影响他国的重要手段。美国利用电脑芯片、好莱坞大片、薯片,“三片”影响全球的价值观念;日本利用其动漫产业宣扬本国的理念;韩国的电视剧、流行音乐、服饰、饮食等韩国文化更是掀起了新的流行风潮。多元的文化隐藏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标准使人们在接受多样的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多样的道德标准,多样的道德标准使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多变的道德标准使人们道德观念模糊,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成为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既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要从先人积累的智慧中寻找力量。但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将其套用到思想道德建设中,而是要结合新的实践对其进行学习、研究、拓展、应用。对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局限而产生糟粕性的内容和随社会进步而过时的内容都要及时的丢弃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能够符合人们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6]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推动其融入教育教学,也要在坚持主体性的基础上体现原创性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的形式和表述,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特点。
(三)创新性探索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思维日趋活跃,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变的特点。过去沿袭下来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有效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17]因此他强调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因势而新,即对于过去传承的好办法要继续传承,对于过时的方法要及时改进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为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习近平倡导要用好互联网,净化网络环境,提高教育引导能力。首先,习近平要求立足互联网新阵地,重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8]适应这一要求,就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开设主题教育网站扩大网络育人的覆盖面;通过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开设专题讨论博客,建立网络的沟通交流机制。其次,习近平要求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善于在教育对象的集聚地引导发声,做到虚拟与现实、网上与网下的有机结合,积极传递正能量。再次,习近平要求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和开放网络文化产品,实现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推动微课堂、微视频、微论坛的建设,构建集网上教学、资源共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育人平台,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社区、专题教育网站、移动终端建设,运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充满生机活力。
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地吸取人类文明成果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习近平十分重视借鉴和运用中华文化可以持续发展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当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他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国际和国内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阐释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同时他还在多维度的对比中吸收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有益元素,并将其充分地丰富和拓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近平也注重从横向、纵向等多维的角度出发,将其发展放到立体的环境中进行考察,使其优势能够在多维的空间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把那些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特质和禀赋的优秀传统传承下来,把世界先进的文化元素吸收进来,推动着学科的科学发展。习近平对于这些内容的借鉴和吸收过程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传承优势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和晦涩的。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是单纯的理论,是建立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成果,正是在不断吸收新的经验和总结教训的过程中取得的。习近平在坚持传承优势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加以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善和规范,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政策、制度,而且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将党的理论贯彻到实践之中。同时还结合一些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作为辞旧迎新、追思先人、祈求丰年、寄托情感、尊老敬老等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榜样模范的树立上,他善于从不同的群体出发,推选出群众认可度高、对社会贡献大的思想道德模范、最美身边人、大国工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宣传和表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倡导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规范在群众中传播。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着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理论与实践在更深层次的结合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注重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拓展优势
习近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将历史经验与现实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习近平注重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在继承本民族的特色中突出自身优势。他认为追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只有历史和现实进行有效的对接才能发挥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他强调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不仅要寻其根、溯其源,更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价值规范等,并将其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习近平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9]这一表述为科学运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坚持从历史中寻根、从文化中溯源,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此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他还善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重视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诚信思想、爱国思想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内容,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注重在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中融合优势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入,其中夹杂着许多不良信息,扰乱着人们的视野。同时,伴随着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无形中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扩大了人们的交流范围,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变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20]首先,习近平重视中外文化的融通,提出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策略。习近平要求:“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21]通过加强对外宣传,传播中国声音,打破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话语藩篱,使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的道路,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支持,在构建属于中国的话语表达体系中,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感知中国的变化。其次,习近平要求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理论、思想、观点有区别的对待,对于积极先进的内容取其精华并转化发展,对于腐朽落后的内容坚决摈弃。在国际国内的结合中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增强人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使人们在面对各种思潮和观点时能明辨是非,站稳立场,不断提升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研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时通过比较鉴别,既吸收借鉴一切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学生成长的有益成果,汇集人类文明成果的特色和优势。再次,习近平注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于外来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的阶段,他要求对于优秀的、有益的、创新的文化成果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进行再造和转化,生成适合其发展的土壤。通过转化再造使优秀文化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接受习惯,不断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转化能力。
习近平以宽广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中心工作,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大的力量,这些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广泛、思想深邃、论述精辟,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系统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