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均衡 高效安全 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现状及展望

2020-01-18

治淮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河湖水量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但流域水资源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其分布与土地资源、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调度,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1 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工作成效

1.1 水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形成

通过在山丘区建设调蓄工程,平原地区分级蓄水、沿河提水,实施跨流域和区域调水,逐步建立起以淮河为主轴,以南水北调东线、南水北调中线、苏北引江、引江济淮为纽带,以区域内自然河流、人工河道、湖泊洼地为补充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目前,流域内已建成水库6300 余座,塘坝约40 万座,引提水工程约8.2 万处,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 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形成“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同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中线一期、引江济淮、苏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设,形成“四纵”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格局。

1.2 供用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流域内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各类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995 亿m3,较1980年增长223 亿m3,2018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549 亿m3,较1980年增长116 亿m3。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淮河流域万元GDP 用水量64.80m3,较2005年下降78.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3.38m3,较2005年下降83.7%;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52~0.64,亩均用水量243.24m3,较2005年下降7.3%。

1.3 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内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流域内各省用水总量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稳步推进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湖水量分配,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具体河流。目前淮河、沂河、沭河等7 条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已获批,包浍河、新汴河、奎濉河3 条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即将获批,2019年底启动的南四湖、高邮湖(含白塔河)、池河、浉河、竹竿河5 个河湖水量分配也已基本完成分水方案编制任务。流域内各省正在加快推进跨市、县河流水量分配工作,未来流域内将建立起不同层级的更为精细的水资源量化指标管控体系,为推进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打下坚实基础。

1.4 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稳步推进

不断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淮委和流域部分省陆续开展了河流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编制工作,推动流域内统筹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目前,《沂河、沭河水量调度方案(试行)》已出台,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已印发执行,淮河、沙颍河、涡河、洪汝河、史灌河水量调度方案也将陆续批复实施,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逐步落到实处。同时,流域内重要调水工程的水量调度工作有序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山东省调水超46 亿m3。支撑流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的监控能力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明确了淮河等7 条河流197 个重点取水口名录并建立了详细台账,正在加快推进流域内已有取水口的核查登记;全面完成淮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两期任务,基本建成流域内重点用水户、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三大监控体系。

多年以来,流域各地科学调配水资源,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 的粮食,保障了流域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2 进一步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水资源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地区供水水源单一、供水结构不合理、供水保障程度低,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大,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不均衡,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随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流域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将会更大,原已十分紧张的水资源供需形势更加严峻。

2.2 河流分水现状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目前,流域和各地水量分配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技术和行政协调等方面难题,部分省市尚处于部署推进和前期准备阶段,各地进度和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不均衡、不充分现象较为明显,距水利部提出的“必须分”“抓紧分”“规范分”“层层分”“抓落实”的要求仍有差距,且水量分配方案落实监管存在较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不能完全满足“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的需要,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的发挥仍缺少基础支撑。

2.3 支撑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管理的监测能力不足

现状流域水资源监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需求,如河流上取水口已有监测体系针对性不强、覆盖不全面,能够实现稳定准确在线计量监测的取水口偏少,未发放取水许可证的配置型、调度型取水口门以及部分农业灌区取水口门缺乏有效的计量和监测;大部分河流断面监测仍然是人工监测,监测频次较低;流量自动监测技术尚不成熟,流域内流量自动测验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大部分河流控制断面流量小,对于低水期小流量无论是人工测验还是自动监测,测验难度大,精度不高;部分断面尚无监测能力,如沂河末端、老沭河末端没有对应的水文站,无法满足流量测验要求。

2.4 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支撑

全国尚未出台通用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对水量调度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难以有效支撑流域水量调度实施和监督管理。同时,水量调度方案的编制尚缺乏标准规范指导,河流水量调度方案的广度、深度以及很多技术细节无法参照统一。淮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也刚刚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资源配置调度管理体制机制、水量分配监管体制机制等。

3 进一步促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的思路和方向

3.1 深入开展淮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重大问题研究

结合新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以及流域区域未来水资源配置方案等,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优化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方向,着力解决面向“空间均衡”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

3.2 加快推进新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以“一横四纵多点”的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为框架,加快和新启动一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配置工程格局。重点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引江济淮、沿海引江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推进临淮岗水资源综合利用、沿淮湖泊洼地、沂沭河等洪水资源利用,同时结合防洪水库建设,建设一批水源工程。

3.3 全面完成流域重要河湖水量分配

将河湖水量分配作为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完成淮河流域重要跨省河湖、各地重要跨行政区河湖水量分配工作,分清水账,摸清发展的“家底”,设置流域各地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天花板”。通过水量分配明确河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限和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份额,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夯实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统一调度、取用水监管、协调用水矛盾的基础。

3.4 建立完善淮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安全调度体系

在流域水量分配和已开展水量调度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淮河、沙颍河、涡河、洪汝河、史灌河等重要跨省河湖水量调度相关问题,深入推进流域各地水量调度工作,探讨建立流域各重要河湖、跨流域调水工程水量联合调度体系可行性。按照批复的水量分配方案编制调度方案和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根据跨省河流水量调度工作试点经验,逐步优化已有水量调度方案,形成适宜淮河流域水资源特点,满足水资源高效安全调度要求的调度体系。

3.5 进一步强化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

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二期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淮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等监测设施和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监测体系,构建全面、先进、实用、智能、安全的水资源调度监控管理系统,为推动淮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科学调度提供支撑保障。同时,加强水量调度监测信息共享,实现流域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量调度管理信息共享和业务贯通,提升水量调度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河湖水量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