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格局新趋势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竞争策略
——基于德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涉港法案报道的分析

2020-01-18张春林行晓艺

关键词:明镜话语权议题

张春林 行晓艺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全面提升,后冷战时期美国一家独大的话语霸权受到挑战,加之世界格局“去美国化”走向日渐突出,以前亦步亦趋盲目追随美国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理性审视自身与中国的利益关系,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呈现出与美国不一致的态势,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主流媒体是国家话语表达的主渠道,笔者通过分析德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涉港法案的报道,管窥涉华国际舆论斗争中德国的基本态度,以期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竞争提供一些思考。

一、德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呈现

由于对《逃犯条例》修改意见不满,2019年6月开始,香港一些激进分子打着寻求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将和平游行升级为各种激进的抗争暴力行动。当地时间2019年11月19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对该法案的通过及美国总统正式签署,中方第一时间表达强烈谴责。鉴于中德紧密关系,同时德国媒体在国际上一直以严肃、客观和思辨著称,本文选取5家德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涉港法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这5家媒体是《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周报和德国之声。《南德意志报》和《法兰克福汇报》是德国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也是享誉国外的德国严肃报纸,影响力居前5位。《明镜》周刊以“政治批评和严肃的政治讨论”为主,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时代》周报是德国知识精英阅读的周报,目标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德国之声是德国唯一对外传播的国家级媒体,涵盖多种传播手段。

笔者以5家媒体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10日的电子文本为抽样范围,在《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周报检索“Hong Kong Menschenrecht und Demokratie” “USA Gesetzentwurf”“Hong Kong-Gesetze der USA”等关键词,德国之声网站可选择中文模式,故检索“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美国涉港法案”,在初选的结果中再进行人工筛选,排除无关内容,最终得到相关报道实际样本共计28篇。

(一)外部特征

1. 报道时间和报道量

从报道时间来看,《南德意志报》的报道时间为11月20日和11月28日,《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时间为11月28日,《明镜》周刊的报道时间为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28日和12月1日,《时代》周报的报道时间为11月20日、11月28日、12月1日和12月2日,德国之声新闻网的报道时间为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22日、11月23日、11月27日、11月28日和11月29日。可见,这5家媒体的报道基本集中于11月20日至12月2日这13天。其中11月20日、11月28日的报道最为集中。这两次峰值点,分别对应两个重大节点,11月20日是法案刚通过的第一天,11月27日特朗普正式签署法案。11月2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就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提出严正交涉。

从报道量来看,《南德意志报》3篇、《法兰克福汇报》1篇、《明镜》周刊7篇、《时代》周报4篇、德国之声13篇。由此可看出,德国之声的报道量最大,《明镜》周刊次之,表现了这两家德国媒体对美国涉港法案的高度关注。德国之声作为德国外宣平台,贯彻了德国之声作为国际传播平台的职责和属性。《明镜》周刊在关键时间点的报道,表现了其以政治新闻报道和严肃新闻讨论为主的特性。

2. 报道议题

28篇报道的大议题基本都归属在“政治”下,但在下属议题中,各个媒体的分类有所不同。将类属归在“中国政治”议题下的有1篇《南德意志报》报道和1篇《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将类属归在“美国政治”议题下的有2篇《南德意志报》报道和1篇《时代》周报报道,将类属归在“香港”议题下的有6篇《明镜》周刊的报道,将类属归在“人权”议题下的有1篇《时代》周报的报道,将类属归在“德国”议题下的有1篇《明镜》周刊的报道。由于德国之声的议题在“时政”议题下没有再进行二类下属划分,因此德国之声的13篇议题就只统计在“政治”这一大议题内。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媒体认为“香港议题”是报道的关键议题。

3. 报道体裁和篇幅

报道体裁分为通讯和评论两种类型。28篇样本中有通讯25篇和评论3篇。通讯基本为深度详细的解释性报道,评论均是德国之声发布的。就报道篇幅而言,中文为15306个字,平均每篇约1275.5个字;德文为7277个字,平均每篇约454.8个字。

(二)内容分析

1. 标题客观性多于批判性

样本报道标题呈现客观性和批判性两种倾向。批判性主要以“人权”“民主的胜利”“解放”等关键词为主,但大多数标题仍然是客观的,以陈述事件为主。28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客观性标题有19个,批判性标题有9个。

2. 报道面广,呈现多方立场

样本报道的具体内容,主要从美国参议院通过涉港法案到特朗普签署涉港法案,进行历时性的详细报道,主要报道这一法案的具体内容、各方态度。报道内容具有全局性,呈现了中国、美国、伊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此的态度和观点,报道面较广,客观还原各方立场。例如11月20日《明镜》周刊的报道中,明确报道了中方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说,这项法律忽视了事实和真理,适用了两个标准,公然干涉了香港和其他内政。”11月28日《南德意志报》引用了特朗普的原话,呈现美方态度。

3. 克制的立场,注重经贸关系

德国联邦政府并没有盲目跟随美国,或者率先出来表态,而是有其自身的立场和态度。例如11月21日《明镜》周刊的报道中,提出了德国联邦政府克制中立的态度:“默克尔9月已经在北京呼吁一个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听起来和现在的态度相似。”报道中还提及中德密切的经贸关系:“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德两国间的贸易额为1993亿欧元。”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和中国有着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合作性,以及德国联邦政府更多地从自身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出发去考量。

4. 引用的信源多元化

样本报道引用的信源主体广泛,除了引用路透社、《纽约时报》、《新苏黎世报》的信源外,对中国官方主流媒体的信息源也有引用。例如11月23日德国之声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信源引用,以及11月26日《明镜》周刊对新华社信源的引用。

二、影响德国主流媒体报道态度的原因

(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

德国外交政策在《基本法》中明确表述为:“在统一的欧洲内为世界和平服务。”[1]同时,“‘文明力量’也构成了德国外交的核心政策。”[2]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德国被称为“迟到的民族”。统一后的德国希望能够融入欧洲,以文明角色重塑自身国家形象,所以在外交表现中较为克制,更希望能够和欧盟国家同进退。

中德经贸关系也是影响其涉华报道的一个重要维度。“经贸联系能够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与和平,给国家创造和平解决争端的动机和机制,这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建立在自由主义假定上的理论和逻辑判断。”[3]1972年,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1993年11月15日,科尔以德国总理身份首次访华。1998年,施罗德总理上任后频繁访问中国,推动了中德经贸合作。2005年当选总理以来默克尔12次访华,并于2019年9月访华时,明确表示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两国都赞同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坚持走和平、合作的路线,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世界共同体上有共同的价值观。

(二)世界权力重心的转移和中国的和平崛起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西方学者在各种场合已经承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动摇,全球范围内的权力转移已经开始。”[4]随着“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崛起,世界走向“一超多强”的格局,权力重心由欧美向亚太转移。而其中,被喻为“东方睡狮”的中国开始和平崛起。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稳健增长。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99.1万亿元,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5]

同时,以欧盟为典型代表的后现代国家的特点是,“不再主要以征服来定义安全。它代表着经由透明而实现的安全和经由相互依赖而实现的透明。”[6]因此,美国“一超”的单级霸权在全球化下遭致不满,“全球经济不再可能由某一单一实体所主宰,就像本世纪美国曾经做到的那样。”[7]全球化浪潮带来的风险性,导致西方的一些“多强”国家不愿再屈从于美国的“一人独大”,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和中国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中为本国利益考量。

三、国际话语权竞争态势与中国策略

“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在国际政治和国家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8]尽管中国国际地位在提升,但是国际话语权还不能与综合国力相匹配。虽然中国通过意见表达和提供理念在国际舆论场有一席之地,但很多时候并未有效地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换言之,就是国际话语并未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权。“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话语内容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看其是否具备强大的媒体传播能力。”[9]这种媒体传播能力,既包括常规的国际传播,又包括非常规的国际舆论斗争。而且,以国际话语权竞争为鹄的的国际舆论斗争会成为大国博弈的常态。

(一)国际话语权竞争态势

1. “去美国化”成为世界格局新走向

美国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并退出伊核协议、巴黎协议等多项世界协议。无论是作为历史上美国最亲密“盟友和伙伴”的欧洲,抑或美国曾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亚洲,还是作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地区,都在寻求摆脱美国控制,走自我发展之路,一种“去美国化”的新图景已然形成。[10]特别是德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对美国越来越不信任,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公然宣称北约已经“脑死亡”。世界格局的“去美国化”,必然导致美国国际话语权减弱。

2. 世界新兴经济体崛起势不可挡

无论是作为第一梯队的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还是作为第二梯队的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阿根廷、波兰、匈牙利、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新钻”国家,都经济增长势头喜人。在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的情况下,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必然会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必然导致美国国际话语权被稀释。

3. 中国崛起势必受到钳制

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和平发展,强调多边主义,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身份直逼美国这一现实,还是让西方不安。特别是美国,除了军事上、政治上钳制中国,还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战、科技战,其惯用的舆论战更是甚嚣尘上。无论是香港暴乱,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美国都力图通过对华舆论战来谋求国际话语权,达到钳制中国的目的。可以说,中国越强大,美国钳制中国的势头就越猛,中美之间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也会越激烈。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竞争策略

1. 常规性国际传播赢得世界尊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国际传播通过赢得世界尊重来获得国际话语权。当然,这种尊重和话语权的获得,很少来自美国等力图钳制中国的西方大国,而是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正如习近平所强调:“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11]

2. 积极应对国际舆论斗争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总不放过任何机会挑起对华舆论战。即便是中国常规性国际传播,不少美国媒体也往往进行偏见性解读,从而营造对中国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舆论斗争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正面战场,近年来这一战场呈现出从“消极应付”向“积极应对”转型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美国挑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华舆论战中,不仅中国主流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摩根·奥塔格斯推特大战中的不俗表现也引起广泛关注。

3. 寻求多边国际媒体协作

在常规性国际传播“造船出海”的同时,中国还应该强化多边国际媒体协作“借船出海”来谋求国际话语权。这种多边媒体协作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是不放弃国际舆论斗争正面战场的媒体协作。美国挑起对华舆论战,但并不是美国所有媒体都反华,就是反华媒体也不是时时处处都反华。即便反华舆论也可以成为中国应对舆论斗争的重要素材,而且美国主流媒体通常会批评美国政府,这些都给国际媒体协作留下了充足空间。

二是从美国紧密盟友中寻求媒体协作。虽然“去美国化”成为世界格局新走向,但美国紧密盟友依然不少,这些国家很多时候与美国步调一致,不过对中国并不一定如美国般敌视,国际媒体协作空间很大。譬如英国,中国日报社就与英国每日电讯社进行线上合作,在电讯报网站设立CHINA WATCH子网站,向电讯社1200万网上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12]

三是从“去美国化”西方国家中寻求国际媒体协作。特别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大国,在对美国盟友失去信任之后,在与中国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达成不少共识,这为国际媒体协作迎来大好机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多个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无私援助,不仅彰显了中国实力和大国担当,也赢得了世界尊重和国际话语权。

四是从中国友好国家中寻求国际媒体协作。当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达180个,不少国家与中国非常友好,也有不少国家拥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特别是俄罗斯,不仅与中国同属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而且同为美国钳制和挑起国际舆论战的对象国,加之长期形成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展国际媒体协作共同应对西方国家舆论斗争势在必行。譬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合作,在莫斯科开通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13]

总之,“去美国化”世界格局走向,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这一趋势,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竞争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大国实力、大国责任、大国担当的基础上,在国际协作和全球治理的框架下,中国国际传播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一定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明镜话语权议题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我的修养要则》:共产党人修身正己的一面明镜
秋浦歌·其十五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观书有感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