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古典园林向导式解说系统研究以颐和园建筑为例

2020-01-18杨笑之

中华建设 2020年3期
关键词:导游词园林建筑游览

杨笑之

一、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开放了很多知名园林。园林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园林建筑与布局的历史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势必对导游解说系统产生一定的压力。此外,随着游客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解说系统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一些国内的调查问卷显示了游客对于解说的不满,笔者也走访不少园林,解说词大多空洞且哗众取宠。本文以北京市颐和园的建筑解说词为例,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导游解说词及解说方式,说明当今向导式解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都比较成熟,除了设有专门的解说学科,与其互为供需关系的解说行业也规模可观,拥有大批的解说专家和大量书籍、期刊、网站,提供解说规划、咨询、培训等服务。世界旅游组织认为,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管理者管理游客的手段之一。

相对于国外的旅游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故而国内对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吴必虎、金华等较系统地关注并引发了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吴忠宏首次在国内提出环境解说的概念,认为“解说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服务,目的在于告知及取悦游客并阐释现象背后所代表之含意,藉着提供相关的资讯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与好奇,同时又不偏离中心主题,以期能激励游客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新的见解与热忱。导游解说系统又可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与自导式解说系统。”现有文献中中国古典园林解说系统的研究,涉及综述、拙政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标识系统)、杭州西湖(标识系统)、余荫山房。由于研究人员解说难度较大且资料不易收集,多数研究数据资料都是自导式解说得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很少有专门研究。

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社会的差异决定了古典园林建筑解说涉及内容范围宽泛但深度不够。尤其是以整体布局与建筑为重点的园林,历史、等级、象征、建筑细节等无一不是专业内容,有选择的、通俗的解说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向普通游客传递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形势下也是极有必要的。本文希望通过建构主义这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古典园林向导式解说系统,增进导游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效率,了解更多中国传统建筑知识,进一步促进园林建筑与游客之间的共情体验,达到游览并体会古典园林内涵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

1.古典园林建筑特点及解说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浸润于中国文化内涵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首先,“古典”两字,从历史角度点明了园林建筑时间的积淀,这是最不同于现代旅游目的地的方面。文化被洗练得更加纯粹,同时也更加厚重。当时空变化,游客与古典园林中的元素产生了“隔”,此时,就需要专业的讲解人员引领游客认识与感受历史。其次,古典园林建筑有着明显的文化属性。在它的建设维护过程中,文人的参与不可或缺,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建筑布局,或者造型,都不可避免文人心态与意境,尤其体现在园林建筑的匾额、楹联上。园林是综合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匠、艺、文、品等多重元素,对游客审美水平与文化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并不是只有高审美水准与文化修养的游客才拥有进入园林的资格。此时就体现出了导游的重要性,通过标识系统与导游解说,达到更好地宣传普及中国历史文化,更多的游客参观并理解古典园林的目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导游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游客时,如何因人而异,深入浅出地使游客明白古典园林的知识与内涵?再次,古典园林建筑空间使用性质由私人封闭空间变为公共围合空间。古典园林在建造之初是私有的,游览人数少,空间私密性较强,格局务求玲珑曲折,增加大量的细节。自古典园林开放为旅游目的地之后,园林性质变为公有,在有限面积中需容纳倾向爱好不同的游客。性质的变化,解说内容集中且文化内涵丰富,都增加了导游讲解的难度。最后,园林空间的紧凑性。中国现存的古典园林面积普遍有限,大多是几亩到几十亩不等。山体,水体,一些建筑内部,以及植物景观内部占去大量空间,所以游览路线相对紧凑与封闭。即使是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导游在游览讲解时也不过是讲解最集中建设的万寿山景区。在紧凑封闭的园中景区,建筑为主体的景区又是重中之重。游客在古典园林中的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而古典园林的建筑、文化方方面面相辅相成,面积虽小,空间多变,再加上古人营造园林建筑时的内敛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游客全面地接受古典园林建筑的意趣着实不易。

园林的开放为居民及游客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同时,古典园林还是普及历史知识及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综合实体。在遗产保护的原则下,古典园林建筑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适应度也是有限的,向导式导游的存在,可以在游客游览时,引起参观者兴趣,解答疑问,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背景专业知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Tilden(1998)指出解说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项“通过原真事物、亲身体验以及展示媒体来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的教育活动”“真正的解说者不应该停留在任何字典的解释上”“解说是对事实陈述背后更大的真相的揭示”。古典园林中旅游解说是通过眼前的建筑、山水、植物、文字向游客介绍“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体味出中国文化的底蕴,增强民族自信。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80年代后主要应用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中。通过它对教育过程的科学解释和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快就对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主导教育理论。虽然建构主义理论现在主要应用于教学领域,笔者认为在导游解说系统应用中有相似性与同一性。导游作为特殊的老师,引领游客(学生)了解园林建筑(知识)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尤其在向导式解说系统中,如同一场私人教师实践课程。园林导游可以在解说上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来实现解说的目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的观点是,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有关键作用,所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背景也会影响学习者,从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认知与思考。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情境学习,经验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重要的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认为,知识存在或来源于学习者所活动的情境,通过在情境中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行为的两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情境从事实践活动,才能建构出新知识体系。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基于自我对原有经验或知识的引入、重组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学习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合作学习具有非传统的学习特征,学者们已经发现对学生与教师而言,合作学习与共同创造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这一理念得到大力的倡导。

在园林建筑的解说中,导游与游客之间形成了合作学习的特征;对于游客而言,在园林空间中游览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情境学习活动,而由于游客个人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同样的标准化的导游词接受程度(对经验引入重组)是不同的。在本文中,游客通过导游词是否能够建构历史建筑的知识体系是评价导游词的重要标准。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颐和园建筑导游词分析及建议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笔者将收集到的颐和园当地导游的现场解说词(简称讲解版)与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简称标准版)作对比。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导游词的优缺点,并结合对导游的访谈,着重分析收集到的现场解说词。解说建筑线路为东宫门-仁寿门-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永寿斋-乐寿堂-青芝岫-水木自亲-长廊-对鸥房-南湖岛与十七孔桥(遥望)-佛香阁-清华轩八方桥-听鹂馆-石舫。

总体来说,两份导游词差距较大。标准版作为考试的教材,形成的是书面格式,真正与游客交流时,导游应用的都是口语化的版本,讲解版明显听起来更加亲切。

下面就基于建构理论对比两版导游词,并着重分析讲解版导游词的优缺点。

1.标准版导游词的优缺点

一方面,作为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的标准版在专业知识上具有严谨性,内容全面且丰富,事实清楚明了,路线清晰,用词准确。如对德和园大戏楼的解说“从延年井往西北略行几步就是德和园,‘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人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是专供慈禧太后在园内看戏的场所。戏楼高21米,底台宽17米,是清代三大戏楼(故宫畅音阁、避暑山庄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中最大的一座。戏楼共分3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此外,还设有扮戏楼,供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不仅描述了外观,对三层戏台的文化含义也有说明。此外,添加慈禧等知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知识稍差的游客也可以通过自身观看电视剧或书籍的经验建构出戏楼的外貌与人物事件,而接受度较高的游客还可以建构出“福禄寿”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对于较专业游客,通过《左传》对“德和”的解释可以领会建筑命名的美感。兼顾不同的知识背景与游览目的。然而,这个戏楼在讲解版中基本没有出现,只提到了是慈禧看戏的地方,对外貌简单介绍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德和园附近为纪念品售卖区,多数游客已心不在焉;二是因为路线设计时,德和园很少成为路线讲解节点,小团体向导式导游限于时间,在次要景点不多做停留,大团体导游出于等团的目的,才会做简单介绍。

另一方面,有些建筑所对应的历史事件过于抽象,标准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实际情境的对照,接受度不高。如“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作为太后‘颐乔冲和之地’”的“颐乔冲和”四字,标准版没有后续解释,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而游客在游览中没有太多时间细查字词,从实际解说的效果看,照本宣科难免死板,接受度不高,现场导游基本不会使用,而是在进门时采用更加通俗的解说:“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导游读成了qi,应读yi),是专门为他打造的,为他母亲大寿打造的。……这些个是光绪的老婆,非常的丑。当皇帝也不好受,只有珍妃长得还能看。……刚才走的正门,在古代是木栏杆栅起来的,一般老百姓不允许靠近。”

2.讲解版导游词的优点

(1)口语化,更符合交流沟通模式

对导游来说很简单,对游客来说与生活贴近,更容易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口语化时讲解版导游词的最大特征,不仅是用词用句修改的更加平实近人,还添加了大量适合口语对话,更容易引起游客对建筑的兴趣。三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皆有涉及。例如,对仁寿殿院落的讲解是经验学习:“咱们这个仁寿殿就是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来颐和园的,夏天居住颐和园的一个办公的地方,会见大臣和接见外国使臣的一个地方。咱们这里的寿携仁福四个大字跟前面的仁寿,它的含义是一样的。它是标榜着慈禧施仁政者长寿”。使用“咱们”的语气词,平实的语言介绍仁寿殿的功能与含义,拉近了游客与建筑的距离感,使游客更容易明白仁寿殿的意义。又如“眼前看到的这个邀月门,它就是长廊的开端……这个廊子上面分别有四个亭子,它象征着……春夏秋冬。咱们这个顶是05年到07年两年时间重新翻新的,但是这个上面是没有翻新的……还有这里面……但是这个边是没有动得……咱们抬头看一下后面的这幅画……那么再看后面这一幅就完全不清楚了”。在讲解版中,有更多的指代词语“这个”“上面”“里面”“后面”等,通过指代词语与导游的动作相结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与背诵,调动游客的参与度,是情境学习。再如介绍雕塑时“咱们现在这一只也是残疾,后面的那个腿是接上去的,看到了吗,接的痕迹。”使用疑问句等增加了导游的游客之间的互动。口语化的讲解过程,在建筑情景中的行走游览,加上互动与反馈,是合作学习。

(2)生动形象,对游客的吸引度高

讲解版的另一个特征是添加了更多的轶闻、传说、野史等故事情节。对于非专业游客来说,吸引度与接受度明显提高。如“这个玉澜堂这个院,就是光绪皇帝小的时候住过跟后来坐牢的时候,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就囚禁在这里,也叫俗称天子监狱。瀛台那个地方是他冬天住的地方,夏天都是居住在颐和园。往里面看,看一下,皇帝睡过的床,又窄又长,这在古代象征着长寿的意思。”利用熟知的历史变革大事件将“玉澜堂”引入游客知识体系。此外对佛香阁的讲解:“佛香阁,专门供皇家的一个烧香礼佛的一个地方,1886年重新修建这个颐和园的时候,这个亭子就修了三尺就倒了三寸,倒了三寸以后,然后就在外面请一些风水大师来看,为什么老是建上去就会倒,然后后来在民间请来一个风水大师给看一下,就在这个四个柱子下面分别下了两个童男童女,就是四个角落,一个角落一个,在古代都灌完水银,灌完水银小孩子就死完以后就把他弄到四个角落,然后用那个铜,熬化的铜,把小孩子给浇上去,然后下根基,下完根基说来也巧,后面的这个塔就没有倒。”增加了迷信的传说,游客很容易接受大型建筑修建的不易,花费的巨大,以及统治阶级私人欲望的可怕。野史逸闻虽然不可尽信,又多哗众取宠,但在接受信息方面起到了尽快融入情境的作用,记忆也较为深刻。

3.讲解版导游词的缺点及建议

(1)缺乏知识准确性

导游词是一部口头教材,建构知识体系最先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没有这个前提,建构便不成立,或者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产生错误的三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导游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口音较重,听起来有些费劲,笔者几次打断询问才明白导游在讲什么;在实际游览中,单体建筑解说的时间有限,听不清往往囫囵而过,相当于此处讲解无意义,无法建构建筑知识。第二,导游自身知识错误。在介绍青芝岫时,“岫”的读音“xiu(秀)”读成了“you(又)”,北京的勺园说成了“zhuo”等几处明显语音错误。还有一些其他不易当场发现的错误,如“耕织图”景区的讲解“现在叫做织耕岛,以前叫做南湖岛。就是织女牛郎的那个织。就象征着他们两个像织女牛郎一样”。实际上,“耕织图”本意为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后经访谈了解,一位导游在游览旺季每天要带很多团。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如果“教师”的知识体系错误,就是误人子弟。可见导游的整体素质需要再提升,字词的读法最好有更专业的口试考核。

(2)讲解内容不全面且深度欠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图式,即个人的所拥有的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同化,顺化中不断平衡的过程。“同化”就是将知识整合到现有的图式中。“顺化”指当知识不能很好地整合到现有图式中时,学习者(游客)将自己的图式调整而顺应新知识。游客对古典园林的认知就是将导游解说的内容整合到个人图式中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讲解版不全面,比如没有主体建筑的整体介绍,没有建筑楹联匾额的解释,也没有专业性知识,建筑的营建历史背景多为故事传说,对建筑的描述也只围绕历史人物,而非建筑本身。虽然可以减少游客的疑问,但是不代表文化内涵的解说可以忽略,内容的缺失更加无法与游客本身的图式相衔接,不便于理解与同化。从园林建筑的特点可以看出,解说在时间空间上都极度压缩,但讲解版不注意正史和野史的区别,有营养的内容少,多数是娱乐性及猎奇性质的故事。没有严谨的考核,只为单纯吸引游客。如仁寿殿院落的讲解词,标准版532个字,基本描述了位置、历史功能、得名、人物、配置等信息,而讲解版994个字,只说明了人物、配置及故事信息,花费更多的时长讲解较少的内容,得不偿失。同时,这样的传说野史,经常换个名字在不同的地方粉墨登场,千篇一律,建筑的特色与特征毫无体现。

标准版虽然能满足知识的传播,实际上导游却并不使用,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即使讲解版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从长远的我国文化复兴的角度看,这样的讲解词是无法满足初衷的。减少错误的野史传说,增加真实的历史故事,是导游改进的一个方向,同时,也要求古典园林与建筑历史从业者们研究出更详细真实的历史。

(3)路线设计过于僵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游览过程中,笔者自颐和园东宫门进入,游览了宫殿区(除德和殿)及万寿山景区(南侧),至石舫而止。首先,湖区没有全部游览;其次,南湖岛的介绍也只是在远观的情况下简要说明,而佛香阁由于另收费,导游只在云辉玉宇牌坊前做了介绍。这种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欲,依据现有文献的调查,游客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30岁年轻人,活力充沛,游客自己游览遇到新的发现时没有人可以询问。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讲解赋予古典园林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游客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游览过程,及情景学习。虽然景区给出的“最佳路线”通常包括建筑密集的多数景区,但游客总会有自己的考量,单纯填鸭式讲解并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游客还是应该以自己的想法选择路线,及时与导游沟通。导游也不应仅抱着赚钱的目的,以“单一,快速,简省”的解说方式怠慢游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所以,游客能否理解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能否看懂历史建筑,首先游客必须有建构知识的主动意识,这就要求解说词应考虑游客兴趣,引导游客完成知识建构。从受众来看,对不同的游客来说,依据年龄、学历、职业不同,个人图式是不同的。据笔者采访时发现,讲解版虽然会因游客提问的不同进行细小调整,大部分内容是不变的。游客依据个人的背景知识进行建构,“千人一词”肯定是不合理的。导游首先应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解有深入可浅出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游客类型的需求;其次,多与游客沟通,了解游客的需求及侧重点,依据游客个人的图式引导讲解。

四、结语

根据以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导游词分析,可以看出,导游词的设计应满足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其中讲解版应更加侧重于真实性与趣味性,内容上应尽量全面,依据游客类型进行有选择的讲解。如今的旅游经常是走马观花,导游词也经常被导游口语化的编成了各类故事,很多的讲解听起来似曾相识,经常换了主语及地点就重新登场,失去了建筑的特色。

导游在解说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游客类型调节自己的讲解内容、方式,并且应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力求讲解精炼准确,不可把游客领入歧途。游客在游览的过程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与导游交流,告知其游览目的与个人想法,更好地建构历史园林建筑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导游词园林建筑游览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游览乘法大观园
教材作文手拉手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试论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美术馆游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