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本科高校跨专业共建课程实施路径
——以Z高校为例

2020-01-18孔艳艳郑州商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

孔艳艳 郑州商学院

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共建课程建设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系统培养,多样人才;文理交叉,知行合一的原则。跨专业共建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一、共建课程的内涵

共建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跨院部专业的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院部专业的师资共同参与建设的课程,共同参与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材研发、课程标准设置、课程资源共享、内容讲授、教学辅导、实验实践及效果评价等[1]。

共建课程一般不涉及纯理论课程,主要以综合性实践类课程为主。综合性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应用性、融合性。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未来实际岗位需求更加契合,扫除岗位知识盲区。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Z校的创新、品质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积极推进校内共建课程建设,以打造多元化课程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基础设计跨专业共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Z校办学总体思路以及课程建设总体情况,不断深化改革,实现跨专业共建课程内涵式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跨专业共建课程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提炼跨专业共建课程特色,建立健全跨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利用3-5年的时间,打造一批在省内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优势跨专业共建课程,短期内,建成校内特色精品跨专业共建课程;中期内,建成省内精品跨专业共建课程;长期内,建成省内知名、特色鲜明、高质量的民办高校本科跨专业共建课程[2]。

(二)具体目标

2020—2021年,通过调研、论证,完成跨专业共建课程的中长期建设规划,每学年建立3-5门跨专业共建课程,建立跨专业共建课程教研室,完善跨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建设。

2021—2022年,引进相关跨专业共建课程的双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著名企业家,充实教师队伍,将跨专业共建课程建成在学校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课程。

2022—2023年,持续提高跨专业共建课程质量,评选出3-5门校级精品跨专业共建课程。

2023—2024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建设,将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024—2025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和创新,打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跨专业共建课程,努力将Z校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成省级以及国家级重点课程。

四、本科高校跨专业共建课程实施路径

(一)总体工作思路

以现代高校教育理念为先导,明确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的重点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相关专业交叉融合,各院部加强合作,共同育人,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教学文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考试方式改革,实现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

(二)跨专业共建课程具体实施步骤

1.各学院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精简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自身师资、教学资源等条件填写《跨专业共建课程申报书》。

2.跨专业共建课程申请人一般应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确有学术影响、教学水平得到公认的教师可适当放宽。鼓励打破院(部)或学科界限,开设有特色的跨专业共建课程。

3.教务处组织校教指委对《跨专业共建课程申报书》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提交相关学院,协调相关学院对课程进行全面梳理,明确课程的归属和师资安排。

4.教务处组织开课。跨专业共建立项课程纳入学院必修或选修课程序列,根据开课情况,至少每学期能够开出一门跨专业共建课程,主要面向全校大三至大四学生开设,每门课程32学时(2学分)。

5.跨专业共建课程的考核及成绩管理依据《Z校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与管理办法》实施;工作量计算及课时酬金以教务处及人事室核实核发为准。

6.每学年立项拟重点建设3门—5门跨专业共建课程,每门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周期为2年。

7.经费支持。学校对立项课程给予相应经费支持,根据开课时间分期(立项和结项)拨付。

8.教务处负责对跨专业共建课程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未通过的课程,允许延长6个月的建设期;延期后验收仍不通过的课程,取消“跨专业共建课程”,终止对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

(三)教学基本建设

跨专业共建课程的开设要以实际应用上的知识交叉为依据,要充分论证关联性专业知识在实际岗位中的交叉程度,合理规划关联性专业知识在课程中的设置,将相关知识进行紧密融合,切忌简单堆砌。每门跨专业共建课程要在计划开课的前一个学期向教务处进行申报,提交课程说明,包括:课程名称、共建单位、授课方式、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大纲、课程教师简介、考核方式等方面。审核通过后方可在下一个学期进行开课。实际开课须与课程说明的相关情况保持一致,如确需变动,须履行报批手续。跨专业共建课程的课程开设及学分学时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中执行。跨专业共建课程的各项课程标准由专项课程组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可实行一课一方案。

1.制定前瞻性的跨专业共建课程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要主动适应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动态需求,掌握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情况。Z校应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跨专业共建课程发展规划,制定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为创精品、出特色做好重要的上层设计工作。

2.有完善的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标准

加强学院与企业之间、学院之间交流沟通,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课程具体要求;遴选适合跨专业共建课程使用的教材并逐步合作开发本校教材,依据市场需求对跨专业共建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符合市场及岗位需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及价值目标细致、明确、可量化考核。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方法。

3.深化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内容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夯实跨专业共建课程基础知识,深化跨专业共建课程学习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和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和就业能力。

4.改革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倡导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积极鼓励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和情景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改革。在科学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好校园网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提升学校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

(四)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跨专业共建课程实行专项管理制度,由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单位,派出相关专业教师进入跨专业共建课程专项课程组,课程组选出负责人,对涉及开设该课程的各教学单位负责。课程组成员教师的工作任务,由课程组负责人抉择分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的关键。一是各院部培养跨专业共建课程的教师队伍;二是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三是积极从企业引进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跨专业共建课程专兼职教师。最终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改革意识强、教学理念先进、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队伍。

(五)跨专业共建课程考核评估

共建课程按照学校课程评价机制,由课程所涉及的相关教学单位共同参与课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对教学效果差的共建课程,限期整改,对不再有开课价值的共建课程将引入退出机制[3]。

五、条件保障

跨专业共建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共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事关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办学水平提升,学校上下应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

(一)转变思想,更新办学理念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和借鉴,使全体教师了解和把握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同时,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人才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加强跨专业共建课程与社会的结合,推进跨专业共建课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牢固确立跨专业共建课程的重要地位,把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列入工作重点,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出发,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主要任务和目标,并确保落实到位。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狠抓落实,为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4]。

(三)加强资源保障

围绕建设目标、任务和举措,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支持重点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才、平台等优势,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

(四)加强规范管理

健全跨专业共建课程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跨专业共建课程教学质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绩效管理,强化管理效能。要结合实际,选配专职人员,负责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协调等工作,确保建设成效。

现阶段是Z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强抓机遇,精准定位,创新改革,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学校跨专业共建课程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奋勇前进!

六、跨专业共建课程实施意义

1.充分利用各学院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就业结构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选择,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的综合实力,达到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学习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聆听到交叉专业的课程,对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创造更好的条件。

3.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和促进各学院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