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物流师”建设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卓越理论课供应链

袁 媛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卓越物流师建设背景

2019 年1 至11 月,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71.7 万亿元,同比增长5.8%[1]。 全国共有物流相关法人单位约计40 万家[2]。《中国物流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蓝皮书》、《2017-2020 年中国智慧物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指出, 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缺口有扩大趋势。

为弥补人才缺口,增加人才供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0 年6 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旨在对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加量提质[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规定三大要点: 一是学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需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4]。 2018 年10 月,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5],计划被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它对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任务和举措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通过创新、提质、增量和拓围实现卓越工程师建设。

淮南师范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2014 年新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33 人,毕业学生168 人,对口就业率80.7%,专职教师12 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比70.80%。 专业建设存在“起步晚,重探索”特征。2018 年申请省级质量工程“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期望通过项目实施反思治学现状, 提升教学成效, 培养“卓越物流师”。 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卓越物流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 它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综述

物流人才又称“物流专业人才”,区别与“物流从业人员”,国内最早见刊于1989 年《中国物资流通》,张绪昌教授定义其为:从事物流活动技能的专门人才[5];张济民教授提出物流人才培养应技术、经济知识并重[6];邓振华强调实践课程体系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7];孙冬石、付敏通过对物流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论证[8];对物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能力指标、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设计和实证检验[9];王叶峰针对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窘境提出五项教学多元化方法[10];何静建议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等参与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11];贾丽颖建议采用项目式教学,进行校企共建三方教学供应链管理课程[12]。

多数研究者基于自身实践,就如何提升供应链管理课程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联系提出宝贵改进意见。但从供应链管理课程和卓越物流师培养要求相关联视角出发的研究鲜少。

三、应用型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中明确指定“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课程,从国家标准层面确立供应链课程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卓越物流师要求培养的是经济、技术拔尖的卓越人才,更要求供应链课程授予学生供应链视角,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实际授课受诸多因素限制,未能发挥它在卓越物流师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以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情况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 年的授课、听课实践研究,授课学生401 人次,12名专职教师中有4 人有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经历。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研究总结发现该校物流工程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培养目标问题

培养定位在“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间徘徊不定。

专业所在学校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培养计划书规划目标和学校定位保持一致,但学生考研热情和升学需求对该课程提出了不同于培养计划书的要求。 2018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升硕率42%,物流类专业高校研究生考试把供应链管理课程置于初试科目或复试科目的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点的深入学习上,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相关实践环节较为忽视。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开课学期选择问题

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型知识富集专业课程,前置专业课程分类、质量和数量对学生课程内容接收效果影响巨大。供应链管理课程目前开设在第四个学期,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 课程开设前设置有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管理类基础课程仅有管理学一门。淮南师范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招生方式为文理兼招,学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在数学分析、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系统工程、运营管理等基础课程知识尚未扎实的情况下学习、理解供应链的结构和全链化协同管理较为困难。 授课作业反馈验证了该点:客观题完成度较好;材料分析题答题点分散,要点不全;计算分析题完成度最差。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总课时设置问题

目前该校供应链管理课程设置为2 个学分,共计36 课时。 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又将36 总课时分设为18 理论课课时与18 实践课课时。采用理论课、实践课相融合的授课方式,其益处是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概括地了解现行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构成及应用,其害处是每个知识点因课时限制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理解和学习。 18理论课课时选用的经典教材具有十一章教学内容,课时极为紧张下知识点还存在取舍授课问题;实践课因客观条件限制,采用上机操作演示和学生操作实践方式进行。 实验课操作系统选择用友ERP 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供应链管理操作系统。 但用友ERP 系统偏重供应链的财务数据应用, 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在财务会计类课程未充分学习情况下操作应用存在实际困难, 实验课中存在多数学生勤问问题、教师疲于做答、个别学生等待问题回复时间长等现象。

(四)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考核问题

因供应链管理课程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国内高校普遍将该课程设置为考试课。在研究对象所在高校, 因课程是由18 课时的理论课和18 课时的实验课构成,因此成绩也五五分成。理论课考试成绩和实验课考试成绩各自又由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理论课平时成绩由课堂点到成绩和四次以上作业成绩构成,实验课平时成绩由计算机签到成绩和四次以上实验报告成绩构成。考核成绩环节复杂,实际考核效果有限,实验系统可以拷贝、导入、修改、生成,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核效果有待商榷。

(五) 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专业能力问题

淮南师范学院物流工程的专业教师有12 人,本硕博均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师仅1 人。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师有4 人,本科阶段为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硕士阶段专业方向为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4 人中仅有2 人有短期物流相关专业从业经历。 整体上说,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讲教师团队缺乏物流企业从业经历, 缺少供应链管理实践经验,而这些对于供应链管理视角的淬炼和专业知识讲授的把控却极为重要。

四、卓越物流师建设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提升方法建议

(一)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授课目标明确是进行正确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考研实际需求,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授课应“重基础、深挖掘”,“重基础”是重点夯实理论基础,无论是有考研需求的学生还是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学生,在供应链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的现代,都应培养自己的全产业供应链视角,掌握扎实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不同的应用情况下灵活调用专业所学。 “深挖掘”是指针对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侧重不同的知识挖掘渠道。 对有考研需求的学生辅导其收集相关学校考研真题和模拟考题, 向考研要求的知识深度挖掘;对有就业需求的学生要求其阅读相关培训师撰写书籍和企业培训材料,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翻转课堂”环节激发就业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阶段性考察就业需求学生对偏重实践的二手资料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安排课程授课学期和课时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36 课时用于理论、实践课程一起授课可谓捉襟见肘。 通过调研,考察学校实情,课题组建议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总课时增设为68 课时。其中理论课34 课时,课程名称为“供应链管理”;实践课34 课时,课程名称为“供应链优化设计综合实验”;课程性质保持不变。将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跨度拉大:理论课置于第四学期,实践课授课置于第六学期。学生在第四学期习得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并有时间详细学习其重难点,而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间他们学习掌握的其他专业课知识会加深其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第六学期再进行实践课程,既能起到巩固、深化学生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的作用,又能锻炼学生的供应链管理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达到卓越物流师的培养要求。

(三)多途径开展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要求高。安徽财经大学将供应链管理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开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管理学、物流学导论、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 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并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列明28 项学生课外专业阅读书目,涉及管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其中管理类22 项。 鉴于本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较差但学习积极性较强的特征,可学习安徽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做法,将供应链管理课程开设时间选择在经济管理类通识教育课和物流工程导论课程结束后, 同时采用规定阅读辅导书目范畴的方法, 让学生课下阅读有规定范围和强度, 并在课上设置提问环节和讨论环节考核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

(四)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考核体系

原有考核体系与原有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相适应,优点是能够细致、周到地考察18 课时理论课和18 课时实验课的授课过程和知识要点, 缺点是考核中难以达到物流工程专业质量标准中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察。 基于新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34 节课时的理论课考试应注意题型分值的分配, 合理减少客观题分值比重,增加材料分析题型和计算编程题型的设置,以期达到物流工程专业标准中对专业素质“熟悉供应链设计与管理主要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34 课时的实验课考试应取消纸质考试形式,改用现场机考形式,为每个人设置以自己学号为编号的操作账号, 杜绝学生的抄袭和复制行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五)加强主讲教学团队水平提升和实践锻炼

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发现,本科类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团队在教师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指标上达标,在教师专业背景和教师教学水平指标上参差不齐。具体到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短板是主讲团队缺乏供应链管理实务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再具体到研究对象所在系授课团队来, 该主讲团队的教师兼授理论课和实践课,团队偏年轻,学历、职称、教学水平均有待提升。 面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落实到教学团队的质量提升需实施“两手抓”策略:一手抓主讲教师的行业实践培训。通过定期深入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 而非浅尝辄止的走走看看的参观式学习;另一手抓主讲教师团队的进修学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教师进修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时代需要卓越物流人才,国家需要卓越物流人才。 值此“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开展期间, 研究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情况和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资料研读、实地走访和交流学习,分析卓越物流师建设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授课目标、授课受众、课程设置、考核内容和方式、主讲教师团队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基础、深挖掘”的授课理念以解决授课目标和学生需求相矛盾问题;针对文理兼招的学生群体,应通过前置物流相关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和课下自学经典专著的方式解决交叉性学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利用增加总课时并在不同学期分别进行理论课和实践课方式,解决授课讲解不透彻、学习实践不深入的课时困局;根据授课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变, 变化对应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考核内容加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增加材料分析题和计算建模题。改变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为上机实操考核;通过外送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讲教师进修和深入物流实务企业挂职锻炼方式以提高主讲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卓越理论课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