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闻备乘》字词校释
2020-01-18杨继光
杨继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国闻备乘》[1],作者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号退庐居士,江西新昌人。光绪朝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辽沈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武昌起义后,密谋恢复帝制。1922年病死,年五十三。胡思敬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其中《国闻备乘》四卷,记述清末掌故、轶事,叙事翔实,为研究清末政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史料。
2007年,中华书局将《国闻备乘》收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由顾菊英整理,全文改用简体字出版。笔者仔细研读,发现中华版存在文字、词语、标点、词序等方面的较多讹误。此外该书中还有多个词语未被现有语文辞书收录,令人费解甚至误读。乃不揣谫陋,敷衍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文字问题
1.国朝自庄廷鑨、吕留良、戴名世,连兴大狱,文字之禁极严,内外土夫罔敢谈国故者。(《自序》,第1页)⑪
案:“土夫”不辞。据文义,显系“士夫”之误。此处“士夫”一词,义为“士大夫;读书人”。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谪于妻子,外蒙讥于士夫。”汪继培笺:“士夫,谓士大夫。”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 ”土、士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即易致讹。
2.未儿,中东事起,大东沟一战,海军尽毁。(《李文忠滥用乡人》,第14页)
案:“未儿”不辞,据文义,显系“未几”之误。“未几”一词,义为“不久”。《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朱熹集传:“未几,未多时也。”《后汉书·马廖传》:“前下制度未几,后稍不行。虽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儿、几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即易致讹。本书中亦有“未几”不误的例子:“令出未几,旋即反汗,天下后世将视予为何如人耶! ”(《屠仁守罢职》,第19页)
3.忠孝节烈之名辄以权势得之,因是追念黄氏二女,益尽然伤心,而叹后世史笔之多秽也。(《简放道府成例》,第35页)
案:“尽然”义为“全都如此”,“尽然伤心”不辞,当有误字。细绎文义,“尽然”当为“衋然”之讹。“衋然”一词,义为“悲伤痛惜貌”。《尚书·酒诰》“民罔不衋傷心”孔传:“民无不衋然痛伤其心。”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清龚自珍《说月晷》:“予乃衋然于不艺不学,忝为士大夫老。”盖原书以繁体刊行,“尽”之繁体“盡”与“衋”字形极近,又未审词义,故而致误。
4.女学堂兴而中国廉耻扫地殆尽,识者恒引以为犹。(《学堂流派之杂》,第42页)
案:“引以为犹”不辞,显系“引以为忧”之讹。清贺长龄《遵议整顿兵政敬陈管见疏》:“即素称精劲之师,或积劳而疲,或饷匮而散,或不和而骄蹇,则愈引以为忧。”清刘体仁《异辞录》卷三:“当时士夫未尝不引以为忧,特劫于权势,不敢不随声附和。”犹、忧音形皆近,稍不经意,即易出错。
5.安之曰:“是不难,茬港二教士滥禁在狱,汝力能释之,保汝不失官。”(《南昌教案》,第43页)
案:“滥禁”显然不辞,据上下文义,当为“监禁”之误。本条本句上文有云:“光绪乙巳某月日,天主、福音两教相殴杀,曲在天主,谳定执二教民监禁南昌。”不误。“监禁”一词,义为“监押犯人,禁止其行动自由”。《水浒传》第三十回:“牢子将过长枷,把武松枷了,押下死囚牢里监禁了。”滥、监二字形近,加之稍有疏忽,因而致讹。
6.祖宗旧制,督抚受成于六部,非吏部核准,不能私用一人。……其后保举日滥,员缺多违例拨补,往往遭部诘。(《部费》,第54页)
案:据文义,此处用“拨补”不辞,当用“拔补”。拨、拔二字形极近,而拨补、拔补二词义不同,不得混淆。“拔补”一词,义为“提拔补官”,与上揭例若合符节。他例如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六回:“次日小岑复汉阳,也是包起、柳青之力。剑秋大喜,都拔补了营官。”
7.丁未六月,安微巡警会协徐锡麟炸死巡抚恩铭。(《林侍郎持正》,第78页)
太后大悟,即升煦为安微巡抚。(同上)
案:两处“安微”皆不辞,显系“安徽”之讹。微、徽二字形近,盖排印之误。
8.一日,东宫传旨召西佛,西佛嘻嘻而往。入门,贝孝贞盛服珠襦,宫人佩刀,森然侍列左右,大骇。(《文锡》,第83页)
案:“东宫”即孝贞,西佛即西太后慈禧孝钦。据上下文义,“贝”字显系“见”字之讹。贝、见二字形极近,如未细审文义,稍有不慎,即易致讹。
9.翼日遂出荣禄为福州将军,累牢不调。后依附恭邸,始召还,以侍郎用。(《荣文忠升沉》,第85页)
案:“累牢”不辞,据文义,乃“累年”之讹。“累年”一词,义为“历年;接连多年”。《史记·孝文本纪》:“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唐韩愈《送陈密序》:“密来太学,举明经,累年不获选,是弗利于是科也。”牢、年二字形近,行草字体尤为形似,稍不留心,又未谙词义、文义,即易出错。“累年不调”即连续多年没有调动。
10.罢六科封驳,以一人独运于上,号令扦格不行,往往朝出暮更,不能取信于下。(《会议》,第94页)
案:“扦格”不辞,据文义及词义,当作“扞格”,义为“抵触,格格不入”。宋苏轼《策略五》:“器久不用而置诸箧笥,则器与人不相习,是以扞格而难操。”明李贽《耿楚倥先生传》:“故往来论辩,未有休时,遂成扞格,直至今日耳。”扦、扞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又未细审文义,即易致误。
11.(荣禄)晚年虽倚任袁世凯,尝言袁世凯不可近君侧。临没欲见孝钦一陈而不能待,长吁数四,遂暝。(《荣禄权略》,第98页)
案:此处“遂暝”之“暝”与文义不协,显系“瞑”字之误。此处“瞑”义为“闭眼”,是人死去时的动作,转指死去。暝、瞑二字形极近,不细审文义和字形,即易出错。
12.沈归愚《国朝诗别裁》初以钱谦益居首,王铎次之,吴梅村、龚鼎鼒又次之。经高宗伸斥,始改从今本。(《〈湘潭志〉前后印本不符》,第100页)
案:“伸斥”不辞,据文义及词义,当作“申斥”,义为“斥责”,多用于对下属。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八回:“他老先生拿天平来逐个秤过,拣最重的赏他几百文,那最轻的便传了来大加申斥。”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我只好再照实向朝廷补报上去,我想朝廷方面也不会怎样申斥你的。”伸、申二字音形皆近,又不谙词形,故而出错。
13.绳以“先王器用不中度,不粥于市”之礼,必诛戳一二,以儆其余,妖乃可息。(《服妖》,第105页)
案:“诛戳”不辞,据文义及词义,当为“诛戮”之讹。“诛戮”一词,义为“诛杀;杀害”。《周礼·秋官·讶士》:“居馆,则帅其属而为之跸,诛戮暴客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如复诛戮,益失民望。”戳、戮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即易致讹。
14.篇名《闾阁奇节》。(《闾阁奇节》,第105页)
案:“闾阁”不辞,当有误字。此篇记载二则季世中普通下层百姓恪守礼义的事迹,即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据此,则所谓“闾阁”者,当为“闾阎”之误。闾阎本指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引申之泛指民间,又借指平民。上揭例中即借指平民。他例如《史记·李斯列传论》:“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唐刘禹锡《同州谢上表》:“闾阎凋瘵,远近共知。”阁、阎二字形近,又不谙词义,故而致误。
15.狡兔营窟,借此为寄帑迁贿之所,奸人自为计则得之矣,安论国际哉。(《外党》,第127页)
案:此文所论事务与“国际”无关,据文义及词义,“国际”当为“国计”之讹。此处“国计”一词,义为“治国的方针大计”,正与“奸人自为计”相对而言。他例如《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宋王禹偁《先君后臣论》:“会座病,卫君亲视之疾,且问国计。”际、计二字音同,又未细审文义及词义,因而致讹。
16.殆孝钦崩,移志锐于近地,赦载澍出狱。(《保皇党》,第127页)
案:据上下文义,“殆”当为“迨”字之误。二字并不相通假。此处“迨”字义为“等到”。他例如明归有光《项脊轩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李大钊《国民之薪胆》:“迨其国力稍见充实,终必出于一战,以解决中国问题。”殆、迨二字形近,又未细审词义,因而致误。
17.(李鸿章)既而引酒自酌曰:“失言! 失言! 当罚酒一厄。”(《琐记》,第153页)
案:“罚酒一厄”不辞,据上下文义,“厄”当为“卮”字之误。“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上揭例中李鸿章自觉失言(说错话),因而给自己罚酒一杯。厄、卮二字形极近,未细审文义及词义,因而致讹。
二、词语问题
1.每晨起,未及栉漱,宾客已咽集其门。(《盛祭酒》,第31页)
案:据文义,“咽集”一词,当义为“宴饮集会”,盖为“燕集”之异形词。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辞源》[2]《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3]等皆未收“咽集”,而收录“燕集”。他例如清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莫问西园咽集,且倚南窗啸傲,幽意乐何如。”清周凯《厦门志》卷十三:“《咽集龙山》云:‘溪声咽危石,楼影出层巅。’”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四:“初夏咽集岁贡生周日灿(诸罗人)。”
2.啯匪窟穴南山,与白莲教相勾结。(《会匪》,第40页)
案:“啯匪”一词,是清政府对民间秘密结社组织的蔑称,即啯党、啯噜党。清乾隆年间出现,嘉庆年间十分活跃,成为半武装组织,一般以数十人为一伙,多则千百人。其活动近两个世纪,至光绪年间才逐渐消亡。“啯噜”为四川方言“一伙”之义。现有大型语文辞书皆未收该词,而《清史稿辞典》收录[4]。他例如民国赵尔巽《清史稿·高宗本纪》:“戊午,命四川严查啯匪。”民国缪荃孙《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四十七卷:“八月甲寅,谕:近年江苏、安徽等省地方不法匪徒有红胡子、白撞子、拽刀手等名目,着刑部照四川啯匪之例,从重定拟,另立专条奏明,颁示遵行。”
3.亨嘉裁抑学生甚严,又与管学大臣不相中,受事不久,旋即解任。(《二张》,第69页)
案:此处“相中”一词,“相”“中”皆当读平声,义同“相得”“相投”,即彼此投合。现有大型语文辞书皆未收录该词。但《汉语大词典》[5]1139《近代汉语词典》[3]2296收有与其反义的“相外”一词,释为“见外;当作外人”。他例如《史记·孝武本纪》:“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相危以法。”宋宋祁《新唐书·严挺之列传》:“会杜暹、李元纮为相,不相中。暹善挺之,而元纮善宋遥。”元脱脱《宋史·傅尧俞列传》:“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
4.家驹善趋时变,甫入学堂,遂开运动大会,短衣褶袴跑三百密达,自夸武勇,报馆甚称颂之。(《二张》,第69页)
案:“密达”一词,是法语mètre 的音译,或译为“米突”,即米。公制长度的主单位。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唯《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而未举例。当补充书证。他例如民国林纾《金陵秋》第二十一章:“我军遂占领第三高峰,距城不过八九百密达。”民国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一百五十六回:“不一时,愈战愈近,相距不过十余密达,杨化昭便令上刺刀冲锋。”
5.藩司去督抚一阶,用人行政皆其责,督抚专奏报,藩司遂不能与争。年终密考,听其一言,以为进退。(《藩司受制督抚》,第78页)
江督刘坤一薨,李有棻摄篆,不一月四上封奏,巡抚恩寿大恶之,年终密考,竟以“貌似有才,居心险诈”八字,挤之去位。(《藩司受制督抚》,第78页)
案:“密考”一词,义为“清代对外省司(如布政司、按察司)、道、府等官员的一种秘密考核方式,由督、抚官在年终将所属司、道、府等官员的平时表现加以考评,将评语密封具奏”。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及《清史稿辞典》皆未收该词。他例如清何圣生《檐醉杂记》:“乾隆初年,令各省督抚将藩臬道府人员于年终加注考语,密封具奏,是为年终密考之始。”民国赵尔巽《清史稿·选举志》:“至若旧例翰、詹大考,分别优劣,升调降革有差,为特别考绩之法。外省司、道,年终有密考。州、县一年期满,教、佐六年俸满,皆有甄别。则又随时考核之法,不属于察、计二典者。”民国徐一士《过眼录》:“各省司道府等官,能否称职,向由该督抚于年终出具密考,以备酌量黜陟。”据以上诸例,可知清代对外省司、道官员的考核由所在地督(总督)、抚(巡抚)不定时进行,方式为督、抚对司、道官员随时加以考评,年终将评语密封具奏。“总督和巡抚负责随时考核、弹劾所属官吏和将弁,主持三年一次的大计。对文职道、府以下及武职副将以下之文武官员可奏请升调补署或免黜。”[6]365因此,有藩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员)受制督抚之说。
三、脱文
1.近岁督抚不守旧制,每道府缺出,随折保荐一员,旨不即除授之,朝士相顾错愕,莫知何许人。(《简放道府成例》,第21页)
案:“旨不即除授之” 扞格不通。据上下文义,“旨不”“即”间缺一字,义同“下”“降”。因资料匮乏,不敢断然补出。即本书《部费》条有云:“祖宗旧制,督抚受成于六部,非吏部核准,不能私用一人。”至清末督抚不守旧制,道府有缺时,不等朝廷下旨就擅自任命自己保荐的官员担任,所以才会导致“朝士相顾错愕,莫知何许人”。
四、标点问题
1.孝钦为嘉湖道惠征女。惠征没于任,遗二子二女子,长曰桂祥,次曰兆祥,女长为孝钦,次为醇亲王奕譞福晋。(《一门两皇后两福晋三夫人》,第58页)
案:标点有误。据上下文语境,“遗二子二女子”之后一“子”字当属下,其他标点亦应作相应修改。即当作:“惠征没于任,遗二子二女。子长曰桂祥,次曰兆祥;女长为孝钦,次为醇亲王奕譞福晋。”
注释:
⑪括号中的标题为例句在《国闻备乘》中的所属篇目,数字表示句子在中华书局2007年版《国闻备乘》中的页码,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