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究
2020-01-18倪东业
朱 欢,倪东业,向 丹
(1.湖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成都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2008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浓郁土家特色的利川肉连响在众多的舞蹈类项目中脱颖而出,被成功收录在册,并成为了湖北省15个民间舞蹈的唯一入选者[1~2]。肉连响能够在短短的百年中间,由民间最底层、最原始的泥神道乞讨艺术结晶上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思。在这个演进、蜕变、升华和深入的过程中,不同年代、身份的社会“精英”在时空上的链式推进和多点发力是关键所在。时至今下,肉连响已成为湖北省民族文化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其传承不仅走出了湖北、走向了全国,且迈向了世界(流传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恩施利川为基点、周边省份为散射线、周边国为散射延伸”的多维度立体化的“辐射体”,尤其是新一代传承人刘守红构建的“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使肉连响几乎渗透了利川市各级、各类社会群体和机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民族文化基于生活化、社会化的活态传承和现代流变,这对于同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矛盾和问题贯穿着肉连响发展的始终,并推动着肉连响不断前行,且正是矛盾和问题的推动才促成了现代高度组织化、社会化、文明化的肉连响。在肉连响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凸显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般民族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通病和肉连响的个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和阻碍了肉连响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肉连响不断蜕变和成熟的动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客观认识,有利于用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解决肉连响发展中的问题,推动肉连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对肉连响现代传承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究,为肉连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1 肉连响的现代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刘守红素养的“金字塔”模型
1.1 肉连响的现代传承方式
为了能够最大广度和深入地推广肉连响,刘守红因地制宜构建了“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是传承的核心和根基,即利川市馨艺幼儿园传承基地和民族文化传艺馆,该基地致力于长期培养和培训肉连响的传承人和接班人;6+指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村寨、进景区、进警营、进专业院团。进机关是肉连响传承的一个重点方向,主要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和机关工作人员一些表演和展示肉连响,在这个过程中机关工作人员既亲身感受和练习了肉连响,也成为了肉连响的代言人和宣传人;进校园:以利川馨艺幼儿园传承为基地,对基地的1600名学生进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肉连响教授,让肉连响从小就根植于孩子的生活、学习记忆之中;进社区:组织人员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培训,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开展;进景区:利用利川的旅游业,在景区表演肉连响,让游客了解到了肉连响;进村寨:由于一般时节农村大多都出去打工,因此主要是利用春节在村寨里进行肉连响的宣传。通过大家集体学习和表演肉连响,为村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进专业院团:受肉连响的感染力的影响,许多专业院校的学生、民族艺术团也慕名来到传承基地学习肉连响。此外肉连响还走进了恩施武警部队。
此外,刘守红对肉连响的推广还不仅仅局限于利川市和恩施州,而是着眼全国和周边国家。近年来,刘守红辗转北京、上海、重庆、山东等地进行肉连响运动的表演和推介(多达40多次),并先后6次受邀参加央视节目的表演,对土家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守红每到一处便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推广和介绍肉连响,正是源于对肉连响运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使得肉连响的传承远远地走到同类项目前列,并使肉连响运动成为了湖北省民族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刘守红之所以能够构建出“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主要得益于其经济基础和品行素养。
1.2 传承人刘守红品行素养的“金字塔”模型
2017年吴修富老师病逝。吴修富去世之后,其忠实弟子刘守红成为了肉连响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刘守红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成为了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文化传承人。日后,刘守红又被任命为肉连响的国家级传承人。刘守红之所以能让肉连响的传承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本人的性格特点、经济基础等因素密不可分。研究团队在对刘守红所在的传承基地考察时,针对此问题做了专门的采访。
1.2.1 塔底根基——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家乡的情感 在访谈中,刘守红说道:“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利川人,从小长在、生活在利川这片热土,利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深深烙在自己的心中并流淌在血液中里,而这些本土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一笔属于利川人自己的财富宝藏,自己作为利川人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肉连响作为利川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所产生并长期受到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使我产生了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满腔热血和激情,这也是驱使和鞭策我从事传承工作的核心动力。”从刘守红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家乡的情感是其从事传承工作的根本动力。
正是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感,刘守红自小便开始学习肉连响。多年的学习以及本土文化熏染,使刘守红产生了对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浓烈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开启了肉连响的现代传承模式。
1.2.2 塔中支柱——经济基础和产业链条 虽然目前许多省份和地区都在对区域的优秀民族文化采取多方面的保护和传承(保护热),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项目的传承只是表面和面子工程,致使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处于活态传承而冷放置、冷搁浅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便是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缺乏经济支撑和经济基础,导致传承走不出区域的限制和封锁。诚然,若无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很难在多元群体中进行项目的培训、展演等。如肉连响,若想肉连响被大众所熟知、接受并认可,首先便要让广大群众从事这项运动的练习,通过身体力行的感受才能使群众体会这项运动的内涵和价值所在,而此点便需要对群体进行针对性和长期性培训和宣传。在培训(尤其是大范围群体)和宣传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尤其长周期、多地点、多群体的培训和宣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经费。
但目前很多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所给予的资助和支持非常有限,如利川人项目传承人所给予的经费支持为5000元每年,而5000元显然远远不够。如果传承人仅仅是一般的人民群众,将很难利用自己的经济基础对项目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导致项目的传承和推广范围极为有限。目前肉连响的传承却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并为其他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作为传承人,刘守红深知经济基础对项目传承力度和广度的助推作用。为了给项目的传承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其创办了半公益化的留守儿童幼儿园,一方面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依托幼儿园建立肉连响传承基地,同时幼儿园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用于项目的再推广,而这也为肉连响的推广和传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将项目的传承和推广视为一座金字塔,那么经济基础便是这座金字塔的中间的重要支撑。
1.2.3 塔尖支撑——缜密的心思、开放的思想以及精明强干的智慧 刘守红之所以能将肉连响的传承和保护推到如此的高度和广度,除了上述的因素外,缜密的心思、开放的思想以及精明强干的智慧也是关键所在。整体而言,在肉连响传承人素养的金字塔中,传承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感是整个金字塔的塔底和根基,对整个金字塔起到稳固的作用;传承人的经济基础和经济链条是金字塔的中间构筑,失去这一层金字塔的高度竟会锐减,因此这一层决定了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传承人开放的思想是金字塔的顶层构建,可在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金字塔的高度。
虽然在新一代传承人刘守红的努力下肉连响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到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历史较短以及贫寒的文化起源与出身等因素限制了肉连响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使肉连响的发展出现了困境。
2 肉连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2.1 地域文化不自信降低了肉连响的当代社会价值
肉连响起源于民间最底层乞讨艺术,造就了肉连响纯真、根正苗壮的精神风貌。贫寒的出生赋予了肉连响根正苗正的劳动艺术形式,是最淳朴、最质朴、最感人的艺术表达和再现,同时也反映了肉连响倔强的生命力,因此肉连响的诞生和发展符合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的真实本源。但也有人认为肉连响舞蹈(运动)是一种最底层原始艺术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落后和低俗的社会文化,与其文化母体(土家族文化)存在着背离之处[3~4]。因此内心上对肉连响持保留和质疑态度,缺乏对肉连响文化的认同感,以至于很多人不明白肉连响的当代价值,这是土家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不自信表现。
此外,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观念的改变也导致人们对肉连响等传统舞蹈热情的淡化。因此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肉连响舞蹈艺术正在面临着一定的危机,故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将是推动肉连响传承发展的关键举措,唯有对肉连响的社会地位、文化属性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肉连响的向前发展。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肉连响虽源于民间最底层的泥神道乞讨艺术,但经过短短的百年发展便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肉连响有着异于同类文化类群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才成就了时下的民族精英文化。在文化的感情色彩上,肉连响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谋而合,符合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色彩和意识特征,因此肉连响是一部优秀的民族(爱国)主义教材,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而论,肉连响不仅不是一种低俗的社会文化,且具有刚性和烈性的民族文化,因此作者认为土家族人们应对肉连响建构充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认为在肉连响的发展过程中,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可为肉连响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滋养肉连响发展和传承的土壤,是肉连响落叶生根、开花结果的营养之源。
2.2 现存亲历的年轻艺人较少以及原始资料亟待抢救挖掘
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肉连响的传承经过了包括吴修富、刘守红在内的多位传承人。虽然每个传承人对推动肉连响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肉连响的向前发展,肉连响发展的每进一步都离不开特定社会背景和年代下特定人群的推动。作为肉连响最权威的传承人,吴修富对肉连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可替代。正是由于吴修富对泥神道的加工才有了现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为肉连响的发展奠定了核心条件。如若没有当年吴修富对肉连响的加工和创造,也许便不会有现代的肉连响,而留给人民的只是脱去泥巴外衣的泥神道表演。不幸的是,吴修富老师在2017年病逝。吴修富老人去世后,在多位传承人中年轻的刘守红成为了肉连响的代表性传承人。
相比与其他项目的传承人,肉连响新一代的传承人刘守红较为年轻(1987年出生)。虽然年轻,但多年的经历却让刘守红少年老成,开放包容的思想、对事业的满腔热血使刘守红对肉连响有了特殊的感情。刘守红以馨艺幼教为传承基地,构建了“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大大提高了肉连响的推广度、普及率和影响力,促成了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并推动了肉连响的现代发展。但一个项目的推广绝非一个传承人所能完成,而是要依赖多位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但肉连响的多数传承人都年逾古稀,对肉连响的传承工作推动力度有限。因此,在现有的传承人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为肉连响可持续地健康传承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此外,作为滋养肉连响生长的土壤,原始资料文化信息的挖掘也是当务之急。
2.3 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有限,未建立长效可持续的经济保障制度
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显然不够,而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关键所在,但由于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以及政府经费有限,因此对肉连响的经费支持极为有限。因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目前肉连响的推广更多还是依靠传承人自己的经济基础。短时间来看,这种方式尚可延续,但不能构建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坦言之,缺乏经费的支持不仅是肉连响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个性问题,而是众多民族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通病。新的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做了新的规划,对群众体育事业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对于全面健身而言应不缺乏相应资金的支持[5~6]。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以民族宗教部门为主,体育部门的资金流入有限,缺乏体育部门用于全民健身资金的支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所幸的是,与其他同类项目相比肉连响传承的过程中的经费来源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除了政府象征性的拨款,其他发展经费来源于传承人自己的经济产业。传承人创办半公益化的馨艺幼儿园可为项目的传承带来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这也是当下肉连响多维辐射传承模式成功构建的基础,因此肉连响的传承与其他项目相比有着较大的特殊性。但这种模式是否可以长期延续?如果下一代传承人对公益事业没有足够的热血和激情,那么这种产业模式如何延续?因此在肉连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针对诸如肉连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项目建立专项的经费支持,以确保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当出现经费断层时,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势必陷入十分不利的境遇。此外,在肉连响的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应针对性地给予肉连响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肉连响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潜在的健身价值将使肉连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肉连响在发挥提高国人体质的方面必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部门对肉连响发展的支持具有必要性。
2.4 研究群体处于自发、散落状态,未建立完善的专业团队机制
虽然肉连响已经有了固定的专业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但在传承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完成更多的还是依赖少数工作者,而相应专业的传承和推广团体较为缺乏,尤其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团队极为缺乏。相比于单兵作战,团队作战有着更大的优势,若想进一步提升肉连响的传承力度,团队作战势在必行。湖北省作为中国的教育强省,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质量还是教育资源都处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数量众多的高校资源成为了推动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相比于其他社会机构,高校对推动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与高校特殊的优势有关。一般而言,高水平的大学都拥有充足的场地设施、大群体优质的选材对象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等,这些都是有力推动民族体育发展的因素,而民族体育进校园也正是目前国家发展民族体育的重要政策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对于民族体育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肉连响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一种,其发展自然离不开高校的推动,因此肉连响进校园也是必然之势。诚然,肉连响已成为一些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的一种。如为了备战2018年的湖北省民族体育运动会,湖北民族学院组建了肉连响代表队,并组织学生练习肉连响和派学生和老师到利川传承基地学习肉连响。同时为了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育学科打算将肉连响和摆手舞作为特色项目纳入民族体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当中,以课堂的形式学习完整意义上的肉连响和摆手舞。因此,肉连响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力量,建立高校研究团队是推动肉连响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肉连响应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专业的高校团队研究和合作机制。此外传承人、传承基地应和相关的与艺术院校建立专业合作,实现肉连响的专业发展。唯有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走进专业院团和学校,专业院团深入非遗传承地,加强沟通和协作并将传承人的技能与学校的传播平台紧密配合,才更有利于土家肉连响的传承。
2.5 专业学术研究薄弱,研究成果未形成体系
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肉连响”,共检索到文献36篇,其中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16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献17篇。从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论,肉连响的学术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此外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都是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对肉连响的起源、发展等进行研究,缺乏肉连响现代传承现状研究,尤其是关于新一代国家级传承人刘守红的传承模式研究较少,甚至没有,导致肉连响前沿信息和资料的更新滞后;同时缺乏从体育角度对肉连响体育属性的研究,导致肉连响体育属性的界定不足,割裂了肉连响多元属性和特征,因此学术理论层面研究的不足是影响肉连响多元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肉连响的发展和推广将缺乏持续的力量支撑,缺乏理论支撑必然导致肉连响的发展和传承逐步走向狭窄。因此,在肉连响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层面的研究,尤其是高水平理论成果对推动肉连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体育与身体活动关系的角度而论,肉连响应属于体育运动的一种。肉连响练习过程中所呈现出高强度、大运动量特征正是体育运动健身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背景下,肉连响的发展离不开自身体育属性的界定,尤其在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因此对于肉连响的理论研究,体育科研工作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充分挖掘肉连响在体育属性范围内的功能和价值。
2.6 竞赛之路尚处于初期阶段,竞赛体系需不断完善
纳入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使肉连响的发展由民间表演走向了正式的竞技舞台,这关键的一步将是推动肉连响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如此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与其本身的魅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被列为竞赛,都必须拥有规范的竞争制度和竞争方法,以确保竞争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纵观奥运会赛场的各项赛事,无疑都具有规整和完善的竞争方法、比赛规则,如规范的场地和器材、规范的裁判员执裁等。正是由于完善的竞技规则和方法才赋予了竞技体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倘若一项体育运动的竞赛有双重甚至多重的规则,那么势必会严重降低竞赛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自然也会导致竞赛的逐步萎缩。
目前,各奥运项目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整的竞赛规则和方法,使各运动项目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是许多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并不完善,甚至存在多重的规则和标准,其中突出的问题有裁判员执裁标准不一、运动员等级认定标准不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民族体育竞赛的质量和高度,致使部分民族体育运动的竞赛的原生态环境被破坏,同时这种情况也违背了竞技体育的初衷和根本。虽然肉连响的产生已有百年之久,但作为一种新的竞赛项目纳入湖北省民运会尚处于最初的阶段,相比于其他运动较为悠久的竞赛历史,肉连响实属竞技体育的“婴儿”。虽然肉连响的发展和传承已经走向了全国和世界,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练习群体仍以恩施州利川市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肉连响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相比封闭的环境,对肉连响竞赛规则的普及和传播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肉连响在竞赛和竞技发展路线上应依据自己项目的专项特点并借鉴其他运动项目的竞赛模式和方法,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竞赛模式和竞赛体系,这样可为肉连响的发展提供强硬的推动之力。
此外,肉连响的竞赛之路也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绝非是肉连响竞赛之路的终极舞台。在现在的基础上纳入更高规格、更高层次的竞赛体系应是肉连响竞赛之路的进一步的延伸和目标。单纯的表演在某种程度上能有力地推介湖北肉连响,提高肉连响在全国民运会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是难以号召其他省份也积极地开展这一项目。在此基础上,纳入全国民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应是肉连响下一步竞赛之路的定位。如果能够如愿成为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那么为了能在全运会这一项目的比拼中获得一杯羹,其他省份势必也会针对性地开展这一项目,这样肉连响便可走出区域的局限性和限制性而被多群体活态传承,这对于推动肉连响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进一步,全国民族运动会这一平台也不应是肉连响竞赛之路的终极舞台。若想再进一步提升肉连响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肉连响的开展必须走出民族地区和民族区域,迈向更为广阔的非少数民族聚居地。相比于数量甚小的少数民族人群,我国有着数量最为可观的汉族人群。如果肉连响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走进非民族地区而被汉族人民所接受,那么肉连响的发展便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全面开花,因此肉连响的发展需要借助更为广阔的平台,而全国运动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平台。因此肉连响的竞赛之路应以湖北省民运会的竞赛和全国民运会的表演为契机,以全国民运会的竞赛为提升,以全国运动会为最终目标,构建层层推进、逐步提升的竞赛演进之路。
2.7 传承辐射的区域有限,对非民族地区的映射力较小
虽然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母体和根源,但文化绝非是一家之物。肉连响作为湖北利川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继承者和集成者,但肉连响绝非是土家族人民的专有产物。虽然在传承人以及社会各部门共同的努力下,肉连响的传承了进入一个相对的高度,但不否认肉连响的传承和推广主要还是围绕民族地区而进行,而非民族地区的涉及较少。如果肉连响的传承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民族地区或者着眼于高规格、高级别的舞台推广,那么肉连响的传承仍然摆脱不了一般民族文化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相比于少数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汉族人民对推动肉连响的发展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毕竟我国汉族人民的总数远远大于少数民族人们。如果能在汉族地区和汉族人民大力的推广肉连响,让更多非民族地区和人民了解和练习肉连响,便可大大提高肉连响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实现肉连响真正意义的活态传承。肉连响若想成为全民共同参与、共同练习的体育运动项目,那么必须走出民族区域,迈向更为广阔的非民族区域,走进人数更为广大的汉族人民群体,否则肉连响也只能成为某些场合下土家民族文化展示的工具和手段。此外,还要积极推介肉连响走向国际表演市场,力争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让世界各地人民都能了解湖北肉连响,逐渐引起国外人民对肉连响的关注,让更多的外国人走进利川肉连响。
2.8 缺乏肉连响人体科学的实证研究,未建立人体科学研究平台
肉连响之所以能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除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良好的健身或治病的功能也是关键所在,尤其在当前背景下肉连响健身功能的界定对于肉连响的推广和普及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毋庸置疑,从体育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而论,长期进行肉连响运动对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只能局限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假设。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来查,尚未发现肉连响对人体健康的试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连响运动在全面健身中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若想被广大群体作为健身项目而接受,那么必须有明确的健身功能和效果,如此才能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体育运动的健身作用以及对疾病的辅助治疗、康复作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针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群体以及疾病类型的运动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研究者对运动与人体宏观、微观(生物分子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为大众健身、减肥、疾病康复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民族传统领域中,太极拳运动与健身、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令人关注,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模式,这为发挥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作者认为一个运动若想成熟应用到大众的健身、健康的提升,那么必须建立成熟的应用模式和构建科学的运动处方,而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大量的成果研究作为支撑。
肉连响人体自然科学层面研究缺乏是目前肉连响发展中关键的问题之一,缺乏人体自然科学成果支持的肉连响只能是停留在人文社科层面,这与十九大关于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主旨思想有所分离,因此建立高水平专业的科学研究团队将是进一步推动肉连响发展的关键措施。在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肉连响的运动特点进行人体自然科学层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和开发肉连响的健身、健康价值将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在对肉连响健身、健康价值的实证研究过程中,作者认为首先要借鉴诸如太极拳等已经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研究体系的运动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应从遴选恰当的身体指标评价体系,做到由浅入深、理清不同运动模式下肉连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挖掘肉连响影响人体体质健康的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入手。
3 结语
时下传承人刘守红所构建的传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肉连响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和现代流变,为其他同类群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因此肉连响成为了时下非遗文化的佼佼者,但肉连响的发展仍存在着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通病和个性问题,尤其是缺乏人体自然科学(健身、治病)的实证研究,未建立自然科学研究平台将成为今后肉连响推介和推广的主要障碍和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