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课堂的要义与建构研究

2020-01-18

黑龙江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构教学内容教材

荆 婷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1 生态课堂的意涵

生态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客观理解生态课堂的意涵对后续研究其特征及建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从词性上解析,生态课堂并非“生态”和“课堂”两个词语的简单组合或机械叠加,“课堂”是主语,作为主题词,“生态”是修饰语,当作修饰限定词,即含“生态化、生活化”之意。由此,可将生态课堂视为“生态化(生活化)课堂”,是指在生态样式中的课堂或是达到了生态样式的课堂[1]。

从核心理念分析,该课堂倡导尊重、唤醒和激励生命。其一,尊重之意。杜威认为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2]。尊重是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延伸至教学,可将其理解为师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进行平等互通的双向需求。其二,唤醒之力。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换言之,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感召其灵魂,点燃其希望,激发其潜能,使学生拾获幸福的种子,播撒在灵魂中生根发芽。其三,激励生命之重。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3],即运用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的意识环境中产生“生命自觉感”。人们常把这种生命自觉感比作草根精神、磐石精神、骆驼精神,等等,以磨练意志,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成就自我、奉献家国。基于上述梳理,生态课堂即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课堂,赋予教学艺术和魅力,调整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范式模型的样态,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努力适应主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合二为一的课堂。

2 生态课堂的特征

2.1 发展性

在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教师亦然。每位学生都在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互尊重与公平竞争并行的班级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从而使集体的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最终共同汇聚成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班级,呈现出活泼化、创造化、预见化的特点。

2.2 多样性

在“生态型课堂”的“多样性”视野里,基于学生生态主体建构生成的课堂生态情境原则把学生比作成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山峰,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差异恰好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共同演绎着层峦叠嶂的壮观。

2.3 整合性

处理好教材目标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整合是实现生态课堂教育的重要一环。整合性要求必须努力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材资源、信息技术济源等汇聚在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整合,为学生建构起新教材体系。生态课堂教育正是整合性学习的课堂。

2.4 长远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长远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中,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达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2.5 幸福性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让其在精神层次或物质层次中获得的满足感,是通过辛勤劳动所得来的长久、快乐、和谐的人生状态。幸福性主要映射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幸福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幸福的环境里成长,热爱课堂,享受课堂。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幸福感指数,促进教师生态个体的专业成长。生态课堂契合生态学基本规律,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石,进而打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师生潜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型环境。

3 高校生态课堂的建构路径

3.1 调控课堂生态场域

生态学视域下的课堂犹如“生态场”,是实现教学理想的特定物理场所。调整确定适宜的班级规模和打造开放自由的教室空间格局也是教学生态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改良课堂生态场域,精简编班人数,创造个性化微格教室,体现教学生命活力。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使得各国的课堂场域有所区别,如美国实行小班教学制,一般规定每班人数为18人左右。而我国的小班教学普及主要集中在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市区,人数一般确定在20~30之间。就学生的座位编排问题而言,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扇形、环形、方形、马蹄形等多种格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3.2 把控课堂教学节奏

第一,教学难度的把控。赞科夫曾提出“高难度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内容和问题配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由此而产生的思维转换和突破才能显示出价值。基于此,备课阶段需设定难易结合的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当难度系数过高时,需要设计过渡环节,以降低难度系数,转化外部知识为内部认知,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顺利进行认知建构。

第二,教学密度的把握。教学密度是指规定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饱和度或容量度。因此,教师要合理统筹教学进程,一堂课的教学主题不宜超过两个,并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动态变化,在新旧知识的转化和迁移方面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进行适度调节。同时,要做到“张弛有度,疏密有间”,应根据学习者对信息加工的快慢和时间分配来调控课堂节奏。

3.3 引控课堂信息技术

第一,积极引用。终身学习已是时代发展潮流,教师作为先行者和引路人需要走在时代浪潮的前列,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国际先进文化和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呈现书本知识,赋予课堂教学直观性、生活性、情境性和灵活性。

第二,科学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服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是对教学手段的恰当补充,可以发挥出传统教学工具不能与之相媲美的优越性。然而,课堂教学的主角仍是师生,其真正魅力仍存在于师生之间达成相得益彰的内在匹配。技术为教学服务,辅佐教学展开,技术手段也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而非核心原料。

3.4 掌控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关注教学内容系统性。教学内容系统性是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控制点。具备良好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不仅要善于钻研教材,对教材有系统、深刻地认识,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带领学生走入教材,走进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第二,诠释教学内容常态性。教育内容源于生活又回归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既是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学与生活对话是生态和谐课堂的基本前提,教学内容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重新建构和诠释,引导学生在立体的教材文本中体会知识的多功能性,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自然生活中,把教材变成连接课堂与现实生活的纽带,引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方式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建构教学内容教材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