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数字论高低 集中精力拼质量
2020-01-18本刊编辑部
文 本刊编辑部
2016年至2019年三年间,我国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国家高速公路1.69万公里、普通国道5.25万公里,支持贫困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建设硬化路约9.6万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45.8万公里,加宽改造窄路基路面14.3万公里,改造建设危桥约1.5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超过420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
从数字上看,交通扶贫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为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的话来说就是,注重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多措并举抓好交通扶贫工作和政策的执行,为兑现“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全力以赴。
实际上,兑现承诺并不能仅看庞大的数据,农村公路是不是“真通实通”,是不是有钱管养有人管养,能不能经受农用机械的考验;通村客车是不是真正提高了农民兄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乡村自驾游异常火爆的节假日,出行者有没有畅爽的自驾体验……都在考验承诺的兑现程度。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关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已经由农村公路建设成网、叠加里程数字,转移到实现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运输服务能力提升领域。
实现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是路网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水平总体偏低,安全设施不完备、危桥(隧)多,“以建代养”“弃养待建”,农村客货运输长效机制不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不完善,上下联动、统筹协作不及时,管养、运营等主体责任不落实,考核监督机制未建立等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时,承诺才完完整整地兑现了,农村公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后疫情时代,公共服务支出收紧的情况下,更需要农村公路管理者思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花小钱办大事,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把服务搞上去,把价格降下来,提高客运的便捷性和舒适度、物流运输的流转率和性价比,真正为农村发展解决交通的“通”这一根本问题。
新建、改建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养护、管理、运营的起点。脱贫摘帽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