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中建构,游戏中体验
——记大班“神笔马良”主题建构游戏活动
2020-01-18周安蔚李玉芹安徽省合肥市仁和家园幼儿园
◆周安蔚 李玉芹 安徽省合肥市仁和家园幼儿园
缘起
我园自开园以来,一直以绘本阅读为特色,幼儿进入大班之后,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孩子们越来越爱听故事、看故事、演故事。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图画、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具备了初步的前书写能力。基于此,我班在开学初开展了角色性主题活动《神笔马良》。在活动开展的第一个阶段,老师利用资源包中“神笔的故事”为幼儿讲述故事,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二天,老师通过与家长交流,得知很多孩子回家之后主动给爸爸妈妈讲《神笔马良》故事,而且乐意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查找或购买绘本《神笔马良》,边观察图片边讲述故事。
区角活动时,几个孩子选择在建构区尝试搭建故事里的场景。
教师:“你们搭的是什么?”
有恒:“我搭的是《神笔马良》故事里地主的家。”
思辰:“我想搭马良画的马车。”
嘉硕:“我记得故事里还有大船,可是这里的空间太小了,不够搭。”
思辰:“是啊,我记得故事里还有水车呢,水车应该通过水渠把水运到田地里,需要很长很长的水渠才可以。在区角里根本没办法搭!”
嘉硕:“如果地方足够大,我们可以搭得大一些,还可以表演呢!”
教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神笔马良》这个故事里有不少场景呢,如果你们还想表演,我们需要把场景里的一些东西搭得更大一些。这需要很大的空间,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恒:“我们可以到楼顶(幼儿园大型户外建构场地),那儿空间大,积木多,肯定能行!”
教师发现,幼儿对《神笔马良》故事里的主要场景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并且有表演故事的欲望。可是由于室内建构区的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建构故事里的场景,实现他们表演的愿望呢?师生共同开始了实践与探究。
自由分组,设计图纸
教师组织全班幼儿再一次仔细观察故事《神笔马良》里的每一张画面,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对话。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故事里的不同场景,集体讨论可以搭什么、怎么搭。孩子们激烈地讨论着,各自阐述自己的想法。最终孩子们通过商量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因此决定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想好搭建的场景了,那么我们如何搭建呢?”
幼儿:“我们分成五组,第一组搭地主家,第二组搭马车,第三组搭水车,第四组搭水渠,第五组搭大船。”
教师:“嗯,我们怎么分组呢?”
幼儿:“谁想搭哪个场景,就去哪一组。”
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后,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由分成了五组,并且组内选出一名组长。然后孩子们以绘画的方式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把他们的想法变成了设计图。教师来回观察和巡视,引导他们根据设计图进行分工并预想好需要的材料。
教师:“设计图已经想好了,除了碳化积木还需要什么材料呢?”
嘉硕:“我们第一组需要雪花片,用来做小花小草。”
泷泷:“我们第二组需要面包棍,用来当缰绳。”
嘉琪:“我们第三组暂时没想好。”
思辰:“我们第四组需要蓝色地垫用来做田地。”
佳乐:“我们第五组需要过河子当石头,也需要面包棍当船桨。”
自主搭建,合作建构
孩子们经过分组和设计之后,与教师一同来到幼儿园户外建构场地。接下来,愉悦的户外合作建构游戏开始啦!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孩子们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分享小组计划
教师请各小组组长介绍小组的计划和分工,鼓励幼儿之间分享与交流。
2.自由取材
孩子们根据各自小组搭建任务自由并有序地选择不同的积木和辅材。
3.合作建构,教师指导
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和合理的分工合作,认真专注地进行建构。当然,他们在建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
问题一:圆圆的车轮怎么搭?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观察到泷泷在搭马车的过程中利用双卡口积木搭建好马车后座之后,与桐桐讨论了起来。
泷泷:“马车有车轮,车轮怎么搭呢?”
桐桐:“车轮是圆形的,怎么才能用积木搭成圆形的呢?”
泷泷:“我记得有一些弯弯的积木。(泷泷从积木柜里取来了几个弧状的积木。)”
桐桐:“这些积木有大有小,怎么变成圆形的呢?”
泷泷把几个弧状积木平放在地上,两个幼儿尝试着拼搭起来。没过一会儿,他们就用一个二分之一圆环状积木和两个四分之一圆环状积木拼成了一个圆。接着,他们尝试要把拼成圆的几块积木竖立起来。
泷泷把二分之一圆环状积木从下面穿过双卡口积木,而当他摆放四分之一圆环状积木时发现上面的积木不稳固,容易倾倒。他们再一次讨论。
泷泷:“上面的这个弯弯的积木会倒。”
桐桐:“下面的弯弯的积木为什么不会倒呢?”
泷泷:“因为它靠在了卡口积木上。”
桐桐:“那我们也在后面放一个小的卡口积木给它靠着吧。”
于是泷泷拿来了一个单卡口积木卡插在双卡口积木上,然后他们把两个四分之一圆环状积木搭在上面。这样搭后的车轮很稳固。一个圆圆的车轮就做好了。
问题二:水车不能转!(几个搭水车的孩子犯了愁。)
琪琪:“水车是能转动的,怎么搭?”
杨杨:“我们用积木搭的水车不稳固,也不能转动。”
明杰:“水车很大,需要的材料很多。他们搭水渠已经用很多材料了,材料不够了怎么办?”
琪琪:“我们用其他材料代替呢?”
明杰:“用什么材料呢?”
杨杨:“嗯,那边有很大的滚筒和轮胎。我们可以试试。”
于是几个孩子一起把滚筒和轮胎推了过来。然后,他们一起合作把两个滚筒竖着放,然后又将轮胎放在滚筒上,可是又出现了问题。
琪琪:“两个水车没有连接,怎么把水运过来呢?”
明杰:“我们需要在它们之间连接两根水管。”
杨杨:“用什么材料呢?”
琪琪:“那里还有几个蓝色的面包棍,我们用面包棍代替吧。”
杨杨:“同意。我们还可以用又长又圆的积木当做转轴。”
意见统一后,孩子们取来两根蓝色的面包棍和棍状积木当做水管和转轴。终于,他们把水车的问题解决了。
问题三:怎样让水渠里的水流到田地?
几个孩子搭建好长长的水渠后,试图想找到一些玩具当做水。可是哪些玩具可以用来当做水呢?
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孩子们开展了调查。他们选来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有圆圆的、椭圆的、方方的、瘪瘪的……通过实践与交流,孩子们发现圆圆的和椭圆的小玩具可以用来当做水流动。可是孩子们在流动水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
佳乐:“水怎么不动呢?”
宇航:“我记得老师说过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得快。”
羽晗:“那我们把它垫高试试吧。”
于是,孩子们通过合作一起把水渠的高度进行了调整,让水渠从水车一端向农田方向逐渐地降低高度。他们再一次地尝试,又发现水在流动的途中又被卡住了。
慕槿:“水被堵住了!”
孩子们围过来观察,发现原来是因为水渠的宽度没有调整好。于是,孩子们逐一检查,把每一处的水渠宽度都调整好。终于,哗啦啦的水流到了田地里。孩子们高兴地拍手叫好。“水流下来啦!水流到田地里啦!”教师也不禁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一同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
问题四:田地里没有庄稼!
教师看到几个孩子来到水渠的末端处在地上用几个蓝色地垫进行拼接,然后用积木围合起来,并且在上面撒了各种颜色的雪花片。
教师:“你们正在搭什么?”
玉琳:“我们在搭农田。”
教师:“为什么选择用蓝色的地垫?”
羽晗:“因为田地里有水。”
教师:“这些雪花片是用做什么?”
玉琳:“他们是水里的鱼。”
教师:“嗯,农田里除了有鱼还有什么呢?”
羽晗:“还有庄稼。对了,我们的田地里没有庄稼怎么行!”
玉琳:“我们需要做一些小苗。”
孩子们讨论后,决定回到班级用绿色的彩纸和透明的盒子做一些青青的小苗。他们制作好小苗后,把小苗插在了田地里。
故事表演,情节再现
孩子们搭建好故事场景之后,他们自发地开始了表演游戏。可是,教师发现大多数孩子最初都选择表演官兵追马良的情节,场面十分混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开始反思: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哪些支持,丰富他们的游戏情境,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呢?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教师:“你们觉得表演故事还需要哪些准备?”
幼儿:“不同角色的衣服。”
教师:“我们可以提供一部分衣服。除了服装,还需要什么?”
幼儿:“马良需要‘神笔’、农民需要‘水桶’。我们需要制作一些道具。”
教师:“你的想法很好。那怎样才能让全班的小朋友有序地表演呢?”
幼儿:“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角色画下来,每个角色固定好人数,制作成进区牌,就像我们班级的游戏牌一样,你想表演哪一个就选哪一个。”
教师:“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教师经过与孩子们商量讨论之后,从保管室领取了数套幼儿古装,然后同孩子们一起制作道具和角色选择进区牌。
在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孩子们再次开始上演她们的故事啦!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孩子们穿上故事里不同角色的服装,拿着各自的道具,说着故事里的对话,演着故事里的情节,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仿佛是她们自己自导自演一部属于他们的大戏呢!
收获
一个小小的故事,由于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引发了这样一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将主题课程与角色游戏相结合的户外建构主题游戏活动,满足了孩子们故事表演的欲望。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而是一项真正的“艺术工程”。每一个孩子都扮演着这项工程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从对场景的选择,到图纸设计的构想,到搭建前的任务分工,再到实践过程中的合作建构,最后到场景的完成与故事的演绎,所有的孩子都积极投入地参与其中,亲历了一项“工程”的创造,体验了一场表演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是这项艺术工程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同时也是孩子们能力发展的见证者!
1.幼儿的认知与表征能力得到了发展。
孩子们结合故事图片和生活经验从回忆场景中的房子、马车、水车、水渠和大船等事物的造型特征,到用笔在纸上画出来,再到搭建出来立体呈现。孩子们通过思维活动,用符号和操作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呈现出来,运用图形的组合、力的平衡、空间设计、运动、审美等知识,创造性地再现了故事中的场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发现问题时,反复尝试,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孩子们采用协商与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或结合所学知识,或调整辅助材料,或利用周边资源,或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孩子们能够学会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不仅促进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3.幼儿的合作能力获得了提升。
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能够明确各小组的任务并且有合理的各自分工,完成后再组合起来,使得故事场景完整地呈现。当出现分歧和矛盾的时候,教师会适当地介入,鼓励孩子们学会沟通和讨论,这为他们学习合作提供了契机。这项“艺术工程”不是一两个幼儿就可以完成的,孩子们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创始人洛里斯.马拉古兹写了一首诗:“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思想,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领域,他们都有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了解幼儿兴趣和成长需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幼儿的不同想法,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地释放他们的能量,收获属于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