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研究报告
2020-01-18
赤水河被称为国内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也是全国唯一跨省级未修建梯级电站水坝、水质保护良好的原始河流。赤水河两岸风景优美,流域内生态良好,因此被称为美景河、生态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赤水河流域留下了荡人心肠的革命故事和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故又称之为英雄河。赤水河孕育了茅台、郎酒、习酒等数十种名酒,赤水河因此又被称为美酒河。合而观之,赤水河无愧于“美景河、生态河、英雄河、美酒河”的美称。建设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发挥赤水河“四河”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该地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赤水河流域概况
(一) 赤水河流域自然概况
1.流域范围与干流、支流情况
赤水河流域地处滇东、黔北、川南三省交汇之处,是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地带的一条主要水系,属于长江上游南岸的一条支流,因水色赤黄,故名赤水河。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先后左纳妥泥河、倒流河,右纳筒车河后出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鸡鸣三省”,东流经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四川叙永县、古蔺县边界,右纳二道河、五马河、盐津河后进入仁怀市,自仁怀市折向北走,自古蔺右纳桐梓河,左纳古蔺河北走,左纳大同河后进入赤水市,经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km,总落差1475m,平均比降3.4‰,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4m3/s。
赤水河流域涉及云贵川3省4市13个县(市、区)。流域整体呈桑叶状,流域面积达20440km2,其中云南、贵州、四川境内流域面积分别为2117km2、12222km2和6101km2,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10.4%、59.8%和29.8%。
赤水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河流自镇雄县河源处至仁怀市茅台镇为上游,仁怀市茅台镇至赤水市段为中游,赤水市到合江县为下游。赤水河支流众多,主要的一级支流有27条,其中右岸10条,左岸17条,流域面积超过300km2的一级支流有11条,1000km2以上的有5条。
2.赤水河水文水质简况
赤水河是典型的山区雨源型河流,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与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5至9月降水多,径流量大,洪水多发于5~10月。最大平均径流量为446m3/s,最小为158m3/s。赤水河呈现大水多沙,小水少沙的变化规律。流域上中下游水质多保持在Ⅱ类,可供珍稀水生生物栖息。根据时空变化,水质有所不同,70%河段达到Ⅱ类水质,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能维持在Ⅱ类,总体水质Ⅲ类,干流个别断面水质曾一度达Ⅰ类标准,水质相对较好。
3.赤水河流域地质地貌
赤水河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岩组结构复杂,地表起伏比较大,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赤水河流域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流域内高原、山地、丘陵和斜坡分布广泛,中上游山高谷深,山势陡峻。
4.赤水河流域土壤植被
由于受区内地质地貌、岩性、气候、耕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流域内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黄红壤,岩层土壤有石灰土和紫色土,耕作土则以各种旱作土、潮土和水稻土为主。
赤水河流域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向半湿润阔叶林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主要由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种植的植被组成,上游植被主要为高原山地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林区,中游主要为河谷中山常绿针叶、阔叶林区,下游主要属于中山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中游区域,灌丛与阔叶常绿树或落叶树混生,分布较广。
5.赤水河流域气候特征
赤水河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上游多数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下游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基本气候特征表现为:温暖湿润、冬暖春早,夏季炎热多伏旱,初夏晚秋多阴雨,全年日照少,四季分明,春秋暖和,一雨成冬。
(二)赤水河流域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情况
流域内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苗、彝、侗、满、仡佬、蒙古、土家、白、纳西、藏、壮、布依等16个少数民族为主,户籍人口约150万,占流域总人口的13.33%。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等资料,赤水河流域3省13县(市、区) 常住人口共计883.58万人,户籍人口共计1115.02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共计376.68万人,农村人口共计506.90万人,城镇化率约为42.63%,人口城镇化比2009年的21%翻了一番,[1]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比例达506.9万人,占比达57.37%。通过人口分摊计算,赤水河自然流域人口约占13个县(市、区) 行政区域总人口的57.46%,由此计算,赤水河流域常住人口约为507.72万人,户籍人口约为640.7万人,人口密度达248人/平方公里,高于云贵川三省的平均人口密度。
2.赤水河流域GDP与三次产业情况
赤水河流域各县市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表
数据来源:贵州省、四川省2017年统计年鉴,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水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4.4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684.38元,低于当年全国的53817元、云南省的31358元、贵州省的33242元和四川省的39835元。从分省统计的情况来看,赤水河流域云南省部分的人均GDP为7502元,仅为全国人均GDP的14%,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贵州省部分人均GDP为39067元,高于贵州省全省的人均GDP,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是贵州省乃至全国优质白酒的生产集中地,白酒产业对该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赤水河流域四川省部分的人均GDP为21495元,约为云南省镇雄县和威信县的3倍,但低于赤水河流域贵州部分的人均GDP,亦低于四川省的人均GDP。从整个赤水河流域来看,除了以盛产茅台等美酒而著称的仁怀市外,没有一个县人均GDP达到国家平均水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赤水河流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5.5:48.6:35.9。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2.89亿元,占流域内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5.5%,比全国高出6.9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仍是赤水河流域的基础支撑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32.6亿元,比重达到4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这表明赤水河流域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游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较大,主要分布在采矿、煤炭、硫铁矿、煤化工的行业。中游则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酿酒、烟草、造纸、竹木建材等行业。[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8.99亿元,比重为3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7个百分点。这表明赤水河流域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筹备和规划简况
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云贵川三省关于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同时,民革中央也十分关注,2015年9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提出了建立“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2015年11月中旬,齐续春副主席率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赴贵州遵义赤水市、四川省合江县调研,认为赤水河流域适宜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拟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设立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
2016年3月,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民革中央关于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产业脱贫的提案》,建议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2016年5月9日,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赤水河流域所涉省市县领导及专家学者在赤水市举行的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上达成《赤水共识》。2017年9月20日,由民革中央,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政协主办的“中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发展协作推进会”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召开。会议签订了《云贵川三省政协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协作协议书》,并且通过了《赤水河流域市级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 和《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仁怀宣言》,就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联合执法等多项内容达成一致。2018年2月,云贵川三省经过协商后,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并按1∶5∶4的比例,共同出资两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为3∶4∶4,此次生态补偿实施年限暂定为2018年至2020年。
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创建需要云贵川三省共同努力,三省在流域管理上需要加强磋商与协作,而示范区的创建则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来推动。目前,示范区建设尚存于研究与建议阶段,待建议批复方可实施。
三、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
(一) 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十分明显,可总结为“四河”,即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和英雄河。
1.生态河
赤水河被称为国内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也是全国唯一跨省级未修建梯级电站水坝、水质保护良好的原始河流,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第一,生态环境异质性高。赤水河流域属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从河源到河口,沿岸景观差异明显。
第二,物种的多样性、稀有性和代表性。赤水河流域处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交汇和分界地带,植物多样性丰富,古老、特有植物种类较多,特色植物明显。整个流域共有植物257科、883属、约1700余种。[1]流域过渡性生态环境特征、温润的气候条件和较少的人为干扰为许多珍稀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避难场所。全流域共有珍稀保护动植物7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有3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27种,[2]赤水河流域分布的112种鱼类中,属于长江上游特有的就有达氏鲟、四川华鳊、高体近红鲌、中华倒刺鲃等28种,占长江上游103种特有鱼类的27.2%。
2.美景河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微型气候类型和过渡性的环境特征早就了赤水河流域美丽的自然景观,伴随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特有性。根据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全流域建成各级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个,省级2个,市级7个,县级7个。流域内风景区众多,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破坏较少,流域美景多样,喀斯特地貌风光、丹霞地貌、竹海风光、桫椤公园和红色旅游地伴随在赤水河两岸,堪称真正的美景河。
3.美酒河
赤水河流域孕育了诸多名酒,包括茅台、郎酒、习酒、怀酒、董酒、金沙窖酒、沪州老窖、国台、钓鱼台、董酒、珍酒、鸭溪窖酒等,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名副其实。酿酒业在赤水河流域可谓独树一帜。据茅台集团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茅台酒产量达到6.3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582.1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389.40亿元。沿赤水河谷两岸,云集了上千家酒厂,占据中国名酒榜单超过60%的份额。赤水河每年为沿线酒厂提供的产值数以千亿计,就业人数达百万之众,消费人群更是数以亿计,堪称真正的美酒河。
4.英雄河
红军长征过程中,“四渡赤水出奇兵”,在赤水河流域上演了一部伟大的战争活剧,同时,在赤水河流域留下了类型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云南省的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鸡鸣三省会议纪念馆;贵州省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赤水市红军烈士陵园,习水县、赤水市、仁怀市等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赤水市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等。
(二) 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水量减少,物种生存环境恶化
赤水河流域山高坡陡,岩质疏松,山体覆盖土壤浅,植被生长困难,陡坡垦殖严重,降水集中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严重。据卫星调查,赤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9521.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85%。[3]
随着土壤涵养能力的降低和水土流失,赤水河径流量大大减少,据茅台水文站资料显示:赤水河茅台断面1954~1989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36.11亿m3,最大年径流量70.0亿m3。1990~2002年,茅台断面多年平均流量33.78亿m3,最大年径流量43.97亿m3,茅台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最大年均径流量比前36年分别削减了2.33亿m3/a和26.03亿m3/a。[7]
水土流失导致森林资源减少,土地石漠化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径流量的减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加之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导致赤水河水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目前赤水河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
2.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环境污染加剧
赤水河流域城镇化率约为42.63%,人口城镇化比2009年的21%翻了一番,城镇化进程加剧导致赤水河流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垃圾等排放量剧增。此外,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的小煤窑、酒作坊、水泥厂、砖厂、小纸厂等迅速发展,对沿河水体造成极大的污染。据统计,赤水河流域有酿酒、煤矿等主要工业企业1200多家,年排放生产废水983.2万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氨氮255吨。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2104万吨,年排放化学需氧量3290吨、氨氮505吨。流域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121家,主要为猪养殖,年排放化学需氧量538吨、氨氮108吨、总氮215.5吨。流域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14.5万吨,酒糟年产生量120万吨,煤矸石年产生量192.3万吨。流域年排放二氧化硫7.87万吨、氮氧化物1.08万吨。[3]此外,流域内农村环保问题也非常突出,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家禽养殖对赤水河流域的污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3.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
赤水河流域上游地区处于乌蒙连片特困区的腹地,发展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中下游地区拥有低热河谷地理优势,农业发展条件优于上游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中游的仁怀市、播州区、梓桐等地,受高度发达的酿酒工业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下游的赤水市、合江县农业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也是流域之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仁怀市2016年GDP达到560.83亿元,人均GDP达到100732.82元,约为上游镇雄县的14倍,区域发展差距巨大。
根据2016年的经济数据,赤水河流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5.5:48.6:35.9。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2.89亿元,占流域内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5.5%,比全国高出6.9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仍是赤水河流域的基础支撑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32.6亿元,比重达到4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这表明赤水河流域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游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较大,主要分布在采矿、煤炭、硫铁矿、煤化工的行业。中游则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酿酒、烟草、造纸、竹木建材等行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8.99亿元,比重为3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7个百分点。除白酒产业外,赤水河流域缺乏在国内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赤水河流域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流域经济发展
赤水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处于高原山区,山高谷深,基础设计建设投入大、建设难度高,而当地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内高速公路通达率较低,省际、市际间还存在很多“断头路”,互联互通尚未形成,运力不足、运输成本高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发展的瓶颈;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内特别是上游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县(市)还没有保障水源水库,城区居民还需取河水饮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缺口大的问题,也使得流域内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遏制、河湖生态不能很好修复;三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康养产业资源以及多处世界级旅游资源,还没有变成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四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实现全覆盖,居民生产生活污水直排赤水河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5.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赤水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4.4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684.38元,低于当年全国的53817元、云南省的31358元、贵州省的33242元和四川省的39835元。除了以盛产茅台等美酒而著称的仁怀市外,没有一个县人均GDP达到国家平均水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流域范围内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贵州省大方县、习水县,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均为贫困县。截至2018年,上述7各县共有贫困人口55万人,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1.8%。其中,上游的镇雄县2016年人均GDP仅7325.4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6%。整体而言,赤水河流域上游地区属于生态型贫困地区。其中云南省镇雄县2018年贫困人口达29.09万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此外,上游地区云南省威信县、贵州省大方县、四川省叙永县和古蔺县也属于生态型贫困区域,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6.流域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赤水河流域跨越云贵川3省13县(市、区),流域内的不同的省、市、县,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公众需求不同,政策及制度不同,发展理念有差异,关注问题不同,此外,涉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很多,存在资源应用的冲突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流域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要打破流域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地方保护主义颇具挑战性。
四、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流域生态保护体系,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1.科学绘制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流域内城市开发边界管理。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力度,不断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探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各类新城、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开发应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湿地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
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第一产业中,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减量使用化肥,禁止毁林、炼山开垦,赤水河流域内天然河流实行全面长期禁渔,严格控制库湾养殖,禁止利用未经处理的畜禽废弃物发展水产养殖。将“木材采运”列为限制类产业,坚持限额采伐,禁止建设纸浆原料林基地,禁止破坏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限制消耗林木资源发展食用菌。逐步实现畜禽养殖有机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第二产业中,将分布于赤水河流域干流和支流旁的黑色金属采选、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棉丝麻印染精加工、颜料制造、化纤浆粕制造等列为禁止产业。原则上,赤水河流域干流不得修建大坝,茅台以上100公里内不得建化工厂。在第三产业中,禁止在核心风景区进行与风景观赏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将房地产业在风景名胜区、一级公益林、重点水源保护区域内列入限制产业。
2.维护流域内良好生态,加强生态修复
一是维护流域水生态。严格河湖管理,全面实施河长(湖长)制,落实到村,责任到人,任务到段。维护河道生态流量,保护和恢复河道滩地、浅水区及河床环境。维护水域物种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水量不下降,流态不改变,在干流中游以上河段水质不低于Ⅱ类水标准,河口区水质不低于Ⅲ类水标准。
二是维护流域森林生态。加大退耕还林,“长防”“长治”等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使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湿地功能到有效保护。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与凭证采伐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并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持续开展古树保护性修复。全面实施林长制,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三是严控污染排放。要积极助推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负荷率,综合推进工业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污染物减排,加强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保证河流水质断面达标。
四是维护赤水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禁止渔业捕捞,应减少相关涉水活动,保持河流自然的形态和底质环境,就水域环境而言,要加强赤水河流域的珍稀鱼类保护,此外,要保持森林植被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桫椤为代表的珍稀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 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依托赤水河流域良好的原生生态,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借助赤水河流域的独特地理环境,加强竹子、蜂蜜、果蔬食品、山泉水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特别是借助赤水河美酒河的优势,加强高粱、小麦等酿酒原材料的种植,产出高质量、异质性较高的白酒酿造绿色原料。此外,建设田园综合体,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借助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康养业,重点打造赤水河流域凉都特色,构建健康产业链,推进养生养老、健康保健、生物制药、技术研发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的品牌效应。
二是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全面实行企业清洁生产,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上游沿赤水河支流和干流分布的煤炭开采、加工冶炼、造纸等产业予以取缔。鼓励发展智能制造、科技、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的新兴业态。在白酒业发展上,规范酒企各项环保标准,将知名酒企继续做大做强,使其品牌走向世界。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做强红色旅游。借助流域内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红色文化资源等发展生态旅游。此外,深入推进旅游多业融合:一是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地域风情的特色旅游小镇(村)、名镇名村,推出一批民宿客栈、非遗展示、乡村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二是推动旅游与休闲度假融合。大力开发以水上休闲、山地休闲、乡村休闲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基地。三是推进旅游与教育结合。借助英雄河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业。利用赤水河流域“四渡赤水”、“乌蒙回旋战”等遗留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赤水河流域革命教育基地,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桐梓县—息烽县—习水县—赤水市—仁怀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叙水县—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镇雄县—彝良县,将赤水河流域红色旅游路线串联起来,点面结合,形成红色旅游品牌效应。
(三) 严格功能分区,完善生态经济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明确功能区布局,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开发需求,兼顾流域内上中下游的具体实际,发挥上中下游各自优势,完善生态经济产业空间布局。
1.上游生态型贫困地区,切实发展好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敏感程度高,作为限制开发地区,沿河煤炭等资源禁止开发。上游诸如镇雄县、威信县等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抗灾能力相对较差,工业发展条件差。生态补偿要向这些地区倾斜,既要其保护好赤水之源,又要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
2.中游白酒产业集群发展地区,打造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流域中游地区白酒业的发展占主导,以茅台、习酒、郎酒等为代表的白酒企业的发展要依托赤水河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原料,打造特色生态经济产业。一是要注重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工业,通过白酒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养殖和旅游康养业的发展;二是要推进高效集约的发展。要实现多种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支撑能力,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效集约的发展。
3.下游河口地区,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点。赤水河下游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气候温润、交通相对便利,因此,下游农业发展基础好,旅游业相对发达,是赤水河流域融入长江流域的重要枢纽。下游地区要依托良好的基础,打造生态经济发展示范点。
(四)建立和完善流域内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是解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一方法同样也能成为实现流域上下游各行政区域利益协调,推动流域水资源生态保护与补偿以及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4]
完善流域内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要保证补偿的可行性高、公平性和效率性。通过调查上中下游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流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厘清上中下游有关利益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通过准确的核算研究,确定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实现流域内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五)加快赤水河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赤水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赤水河流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推动三省加快构建流域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全面发展、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体系,共同推动攀枝花经镇雄、毕节、遵义至黔江铁路升级为高速(快速)铁路和泸州至遵义高速铁路列入国家铁路发展建设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共同争取将流域内高速公路列入国高网规划或参照国高网标准予以补助,助推习水-古蔺-叙永-昭通、泸州-古蔺-金沙-贵阳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并早日实施,打通省际、市际“断头公路”,共同推动流域13县(市、区)等级公路互连互通。加快区域内重点航道整治工作,完善赤水河下游航道网,加快港口尤其是“贵州·合江港”建设步伐,实现干支畅通、江海直达,提升水路运输能力,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流域内机场新建扩建,完善现有机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组建赤水河流域联合航空公司。[5]
(六)建立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借助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要充分发挥“一衣带水”的同流异域合作经验和优势,要进一步创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合作模式,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更要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深化对内开放程度,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等项目上加强交流学习,动赤水河流域治理与生态经济的发展。
(七) 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先行先试
1.组织云贵川三省共同编制规划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以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赤水河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跨省试点为契机,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委和三省政府协同编制《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建立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市场环境共管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规范和指导流域经济社会协同协调发展,并为其他跨省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5]
2.推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
推动流域内创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和示范点,特别是借助白酒业的发展,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促进白酒产业生态化、有机化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共同打造世界优质白酒生产长廊。加强流域旅游环线建设,充分挖掘流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白酒文化、丹霞文化等资源,实现景观“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比翼双飞”,共同申报赤水河5A级景区,共同打造流域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利用流域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健康孕育、康体运动等新兴业态,共同建设赤水河康养基地,共同推动流域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三省政府共同设立流域开发保护基金,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共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提升流域经济整体实力。通过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真正让资金聚起来、资源活起来、群众富起来,实现流域共享发展,[13]最终推动整个示范区创建成功。
(八)借助生态扶贫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强流域脱贫攻坚区域合作,合力实现脱贫
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13个县(市、区) 中就有7个贫困县,且多属于生态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扶贫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护林护草护河维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一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同时,通过发展有机环保的种养殖业,发展有机农场、生态田园、循环农业等实现一部门贫困人口脱贫。
要对照国务院批复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加强流域脱贫攻坚区域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对接、产业资源共享、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确保规划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坚持片区区域发展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通过推进区域发展解决贫困的共性问题,通过精准脱贫解决贫困的特殊性问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资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同步小康目标。[5]
(九)组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统筹示范区建设
对赤水河这样的跨省中型流域而言,成立流域的管理机构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管理的必要手段。可由贵州、云南、四川三省、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机构参与组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要负责流域以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规划、管理和协调,确定流域内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拟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行动方案,负责制定各种投资机制和规章制度,合理分配流域内资源和环境容量,维护赤水河流域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福利最大化。
成立管委会的同时,完善跨流域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云贵川三省高层协商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统筹完善示范区建设投融资制度、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监督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真正成效。